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目前鲜有研究证实,凝血标志是否可以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患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相关。本研究对11个反映凝血过程不同方面的标志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排除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之后,它们是否仍有预测价值。方法与结果:在1984~1988年间,共2398名49~65岁男子接受检查,他们中大部分人采取了空腹血测定血脂和凝血标志。对他们进行了平均13年的随访,记录了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disease,CVD)发生情况。共发生486起心血管事件,353起新发生冠心病,133起新发生缺血性中风。经单变量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低活化蛋白C值、D-二聚体、组织性纤溶酶原(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PAI-1)都显著与CVD相关。将传统危险因素引入比例风险模型后,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发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都显著与CVD相关,并且因子VIIc呈负相关(P=0.001)。在纳入传统危险因素的模型中,预先不存在CVD者,若具有预期风险构成最高3种的危险因素,则其发生CVD的风险是具有最低3位者的2.7倍。当模型包括4个凝血相关因素时,此值升至3.7倍。结论: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活性、因子VIIc均有预测中年男性的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发生的作用。

  • 标签: 缺血性中风 凝血标志物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 冠心病
  • 简介: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G416S突变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特点。方法在100例HCM患者中对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分析携带基因突变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一例患者中发现MYBPC3第8697G〉A基因突变,该突变位于外显子15,造成了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第416位的甘氯酸转变成丝氨酸(G416S),该位置位于保守区。患者65岁时出现活动后胸痛不适,无高危因素。结论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G416S错义突变能够导致HCM,携带该突变的患者表型轻、预后好。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G416S错义突变 表型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我国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COPD病程中常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及需改变基础COPD常规用药为表现的急性加重.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象因子 大气污染物 氧化应激 反应性氧化产物
  • 简介:目的观察内镜下射频止血治疗联用奥美拉唑(OME)及单用OME对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内镜下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①内镜下射频止血治疗后联用每天2次静脉注射OME40mg,疗程5天。②单用每天2次静脉注射OME40mg,疗程5天。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止血时间、输血量、再出血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2组患者的再出血率分别为3/58(5.17%),12/58(20.68%)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率1/58(1.72%),8/58(13.79%)差异有显著性,输血量(3.8±2.7)单位(每单位200ml),(3.1±2.1)单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止血时间(1.8±1.5)d,(3.6±2.1)d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时问(8、7±2.5)d,(13.1±6.3)d差异有显著性(尸<0.05)。结论内镜下射频止血治疗联用每天2次静脉注射OME40mg疗效比单用每天2次静脉注射OME40mg更好。

  • 标签: 内镜 射频止血 静脉注射 奥美拉唑 消化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心肌标志如肌钙蛋白T(c-TnT)已经被证实不适合检测早期和短暂心肌缺血。近来我们报道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清链道酶Ⅰ活性突然升高作为诊断标准。为了评价血清链道酶Ⅰ活性能否用于早期心肌缺血的标志,我们调查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诱发短暂心肌缺血的患者血清中链道酶Ⅰ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和结果:在24个连续性经历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和12个经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CAG),在手术前、术后即刻及3h、12~24h检查血清链道酶Ⅰ活性和磷酸肌酸激酶MB(CK-MB)和肌钙蛋白T(c-TnT)的活性。24个PCI病人中,有21个术后3h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明显升高。PCI术后3h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平均百分比差异是35.9+/-37.5%。即使在16个PCI术后病人磷酸肌酸激酶MB和肌钙蛋白T在正常范围,13个PCI术后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升高。在CAG病人组,CAG术后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水平的每次测定值都保持不变。结论:血清链道酶Ⅰ活性的升高可用于检测短暂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标志

  • 标签: 磷酸肌酸激酶MB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短暂心肌缺血 心肌标志物 活性水平 早期血清
  • 简介:目的观察芪苈强心提取对缺氧诱导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及其上游调控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芪苈强心胶囊抗心力衰竭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植块法培养2周龄SD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鉴定,传代后将第二代细胞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缺氧干预组,缺氧干预+芪苈强心组。干预6h后收集细胞上清,提取细胞核蛋白及胞浆蛋白,利用ELISA,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及细胞内VEGF上游调控因子HIF-1α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干预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HIF-1α表达增加,与缺氧干预组比较,芪苈强心干预组VEGF含量均进一步升高,HIF-1α也表现出相同趋势。结论芪苈强心提取能够通过促进缺氧状态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HIF-1α诱导的VEGF表达,这可能是芪苈强心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芪苈强心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VEGF HIF-1Α
  • 简介:目的研究拟用形态学方法TUNEL染色观察肺动脉增生组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DNALadder及PCR反转录反应研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基因Bax表达,以探讨NO是否可以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来调控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这一途径,实现对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以及开发术前治疗肺动脉高压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01年3月-7月共选择先心病患儿15例,分为4组.男10例,女5例,年龄小于5岁,0.5~5(2.9±1.5)岁.组1为肺动脉平滑肌增生吸入NO治疗组共6例,包括室间隔缺损2例和完全心内膜垫4例均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每日吸入5~10ppmNO2~4h,约10~14d;组2为肺动脉平滑肌增生对照组,不吸入NO治疗共3例,包括室间隔缺损2例和完全心内膜垫1例均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3为正常肺动脉对照组共3例,包括3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组4为肺动脉发育不良对照组共3例,均为法鲁氏四联症.于术中,体外循环后取右肺中叶肺组织1×1cm3分别行TUNEL染色和DNALadder及PCR实验测定Bcl-2基因和Bax基因表达.结果形态学TUNEL染色方法显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吸入NO治疗组与正常肺动脉组比较,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多;而未吸入NO对照组与正常肺动脉组比较则反之,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细胞极少.ASD+轻度PS、TOF和VSD+PH吸入NO治疗的基因Bax表达上调.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未吸入NO对照组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Bcl-2表达上调,Bax基因表达下调;吸入NO治疗组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结论比两组肺动脉增生组的患者,NO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调控而达到治疗目的.

  • 标签: 左向右分流 先心病 重度肺动脉高压 NO 基因调控
  • 简介: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插入突变的特点。方法在100例HCM患者中对MYBPC3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突变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其表型特点。结果在一先证者及其一个家系成员中发现一个位于外显子29的五核苷酸插入突变(18115-18116ins-GCAGG),序列分析发现1032位缬氨酸后发生了移码突变(p.Vall032fs),造成先证者60岁发病,超声心动图上表现为室间隔重度不对称性心肌肥厚(35mm)。结论插入突变是MYBPC3基因突变的特点,18115-18116insGCAGG导致的HCM表型发病晚,心肌肥厚程度重。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插入突变 表型
  •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巩固治疗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血液科骨髓移植病区2007年至2012年收治的CBF—AML患者应用HDAraC巩固化学治疗(化疗)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及复发率,并评价其治疗安全性.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及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果:入选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中位年龄36.5(15-58)岁:AML-M2b7例,AML-M4Eo7例。共进行38个疗程HDAraC治疗。中位随访32.3个月.预期5年0S率为67.4%±14.0%,5年DFS率为44.6%±14.4%,5年复发率56.3%±14.4%。截止末次随访.10例患者存活.1例死于血小板减少所致颅内出血,3例死于疾病复发。7例患者复发,其中1例为复杂染色体异常,2例AML—M2b伴c-kit基因突变。29个疗程可评价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出现Ⅳ度粒细胞减少和Ⅳ度血小板降低以及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经治疗无严重感染致死病例,1例因血小板减少致颅内出血死亡。患者均有Ⅰ-Ⅱ度胃肠道不良反应。未见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不良反应。结论:HDAraC应用于CBF—AML缓解后巩固化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核心结合因子 阿糖胞苷 疗效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大黄素在急性胰腺炎(AP)时对胰腺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清瘦素表达,以及对肠壁通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AP组(n=20),假手术组(n=20),和大黄素组(n=20)。检测血清淀粉酶活性、血清瘦素含量、胰腺组织中iNOS及NO含量、肠黏膜通透性(以血液与肠内125I-清蛋白累积指数表示),并对胰腺和回肠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P组和大黄素组血清淀粉酶活性、瘦素含量、胰腺组织内的NO和iNOS水平及125I-清蛋白累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AP组比较,大黄素组血清淀粉酶活性、胰腺组织内的NO、iNOS水平及125I-清蛋白累积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血中瘦素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胰腺及回肠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结论AP肠壁通透性增加的原因之一可能与AP时胰腺iNOS的过度表达产生过多NO有关,大黄素可降低胰腺iNOS的表达,该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清瘦素水平有关,大黄素对降低AP时肠壁通透性的增加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瘦素 一氧化氮合酶 肠壁通透性 大黄素
  • 简介: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Perley等发现,即使在相同的血糖浓度下,口服葡萄糖后刺激胰腺8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多于静脉给予葡萄糖后分泌的胰岛素。这提示肠道可能释放对胰岛素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因子。直到近年才发现并命名该因子,称之为肠促胰岛素激素(incretin)。它包括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lucose-dependentinsulinotropicpeptide,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

  • 标签: 肠促胰岛素激素类似物 二肽酶-Ⅳ抑制剂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Cardiacmyosinbindingproteinc,MYBPC3)18443A/G多态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100例无血缘关系的HCM病人,12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研究对照.设计特异引物,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对MYB-PC318443A/G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携带MYBPC318443GG基因型的HCM患者肥厚心肌的厚度(24.3±7.3)mm大于携带AG基因型(20.0±5.3)mm(P<0.01)和AA基因型(17.4±2.8)mm(P<0.01)的HCM患者.未发现该多态与发病年龄、晕厥、心电图变化、左室舒张末平均内径、左房舒张末平均内径、收缩期二尖瓣叶前向运动等其他临床表型相关.结论MYBPC3不仅是HCM的主要致病基因,而且可能是影响心肌肥厚程度的修饰基因.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多态 表型
  • 简介:目的评价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焦点式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诊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双模式健康教育和焦点式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知识、健康饮食知识、疾病诊断知识、日常生活禁忌知识及疾病常见并发症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健康知识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各项健康知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遵医嘱用药、功能锻炼、合理饮食及病情自我监控等治疗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焦点式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显著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以及治疗依从性。

  • 标签: 慢性支气管炎 双模式健康教育 焦点式心理护理 治疗依从性
  • 简介:目的对比骨搬运和抗生素骨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老年患者72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骨搬运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骨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对位对线情况、骨愈合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骨折位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135±17)vs(146±12)min],AKS膝关节功能评分[(165.7±15.2)vs(123.7±18.1)]和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88.6±3.6)vs(77.6±5.4)]提高,骨愈合指数[(42.0±2.0)vs(43.3±3.0)d/cm]降低,临床有效率高[61.1%(22/36)vs47.2%(17/36)],感染发生率低[5.6%(2/36)vs25.0%(9/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搬运技术能够促进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老年患者的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人 骨折 感染性骨不连 骨搬运技术
  • 简介:目的:评价无创机械通气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疗效。方法:61例稳定期重度COPD合并认知障碍患者分为2组,分别给予无创机械通气+认知康复及低浓度持续吸氧治疗,为期12周。比较康复前后及2组患者认知、BODE指数、动脉血气分析、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无创机械通气+认知康复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1s用力呼气量(FEV1)、6min步行距离(6MWD)、改良呼吸困难评分(MMRC)、BODE指数、pH、动脉血氧分压(PaO_2)、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及各分项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低浓度持续吸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MMRC有显著差异(P〈0.05);余指标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12周后,无创机械通气+认知康复组在FEV1、6MWD、pH、PaO_2、HRSD、BI、MMSE总分及地点定向、复述、计算、语言等分项较低浓度持续吸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5);在MMRC、BMI、BODE指数、PaCO2、HAMA及时间定向、记忆力较低浓度持续吸氧组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经过12周的无创机械通气+认知康复治疗,稳定期COPD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疗效包括认知、BODE指数、动脉血气分析、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认知康复 无创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