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5S现场管理由日本引入国内并在无数企业中推进,是一种普适性较强的现场管理方法。笔者所在单位于2014年底偿试引入5S现场管理法,效果显著,并于2017年将部分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其中,完善为6S现场管理,并在部分学科和岗位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医学检验实验室与生产型企业的现场管理有较多的差异,不宜照搬6S现场管理方法,还需要试点探索,内化于适合本学科的科情。笔者作为本室的5S现场管理引入者、6S现场管理完善和推行者,全面参与该项工作,期间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教训,现将其进行提炼,并介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心电门控 16 层螺旋 CT 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 :回顾本院 2013 年 5 月 ~2016 年 5 月收治的 26 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分别给予 26 例患者心电门控 16 层螺旋 CT 肺血管造影( ECG-MSCTPA )与传统多层螺旋 CT 肺血管造影( MSCTPA )检查,对两种检查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 26 例患者经两种检查方式检查后确诊 20 例为肺动脉栓塞,心电门控 16 层螺旋 CT 肺血管造影的图片质量明显比传统多层螺旋 CT 肺血管造影更优( p < 0.05 ),两组对肺动脉内栓子的诊断也差异明显( p < 0.05 )。 结论 :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检查时可采用心电门控 16 层螺旋 CT 肺血管造影,其能够使心脏冲动伪影有效消除,且能够更好的诊断心缘旁肺动脉内肺栓塞,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心电门控 16 层螺旋 CT 肺血管造影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16排CT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者120例,均是接受螺旋CT检查,患者0.5-6h、1d内、2-3d开启检查,总结不同时间点的阳性检出情况,根据CT检查积分分成轻型、中型、重型3种,对不同严重程度者预后情况观察。结果:发病6h内检查阳性率为65.00%,发病24h内检查阳性率为93.33%,发病2-3d内阳性率为100%;轻/中/重型损伤者,在残疾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排CT检查对诊断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高,并且可以判定损伤患者的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利参考借鉴,值得推广。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螺旋CT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胶质瘤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16层螺旋CT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及各分型鉴别诊断。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机,采用多时相薄层连续扫描技术收集原始数据,进行MRP、MIP等技术重建,对2015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进行CT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T表现发病部位,额叶9例,颞叶3例,枕叶1例,第四脑室1例,跨叶者2例;平均低密度者6例,混杂密度10例,伴钙化3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8例轻度环形强化,4例呈中度到明显强化,壁结节强化者1例,4例未见强化。结论CT检查可以对胶质瘤的定位、定性进行准确诊断。

  • 标签: 16层螺旋CT 胶质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评价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CA检查显示MB-MCA共35例,共有41处病灶,诊断率为50.0%;CAG检查显示MB-MCA共16例,共有16处病灶,诊断率为22.9%,前者优势显著,且CTCA在病灶各处分布检出率上均高于CAG,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而言,CT冠状动脉造影可较好的显示其解剖位置、长度、形态等情况,诊断率高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无创,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CT CTA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比较观察甘草黄酮、熊果苷对体外培养的B16鼠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选择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作用于B16黑素瘤细胞株,测定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和细胞增殖率变化。结果在实验浓度时,甘草黄酮具有浓度依赖性黑素合成抑制作用,与熊果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化合物均显示有抑制黑素生成的作用,存在一定细胞毒性。

  • 标签: 甘草黄酮 熊果苷 酪氨酸酶抑制剂 黑色素细胞 黑素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匿性肋骨骨折的CT和DR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共收治隐匿性肋骨骨折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DR摄片和16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准确率。结果70例肋骨骨折患者中,共发现肋骨骨折172处,16层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检出的准确率为(168例/97.67%),DR平片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检出率为(133例/77.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6层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漏诊率为(3例/1.74%),明显优于DR平片的(29例/16.8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DR平片相比,16层螺旋CT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中具有明显优越性,二者结合,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

  • 标签: 隐匿性肋骨骨折 DR平片 16层螺旋CT 诊断准确率
  • 简介: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PCR的方法检测食管癌患者中HPv的感染状况及型别.筛选出8例HPV16阳性和7例HPV阴性的食管癌组织样本.进行solexa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HPV16阳性患者中共筛选出796个差异基因,其中366个基因上调。430个基因下调。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和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肿瘤发生、免疫和炎性反应、细胞生长增殖以及细胞运动等方面,其中以免疫炎性反应的因子最具代表性。结论免疫因子的差异可能与食管癌中的HPV感染及作用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食管肿瘤 基因表达 Solexa测序 免疫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后的效果。方法:82例隐匿性肋骨骨折均予以X线片检查和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了解两种方法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检出率以及不同骨折部位检出率。结果: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总检出率及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均优于X线检查,P<0.05。结论: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时应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准确性更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 标签: 隐匿性肋骨骨折 16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本文对5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他们的资料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年龄16~78岁,平均46岁。并比对了100名健康志愿者,他们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年龄19~83岁,平均43岁。通过SYSMEX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乙肝二对半,用ELISA法检测乙肝前S1抗原,用PCR法进行HBV-DNA检测。结论是前S1抗原的表达与HBV-DNA的表达相平行,因此前S1抗原也是一个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非常重要的血清学指标,是传统乙肝血清标志物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在无条件检测HBV-DNA的情况下,检测前S1抗原可起到提示病毒是否复制的补充作用,如与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对临床会更有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抗原 检测 意义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18-01
  • 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乙肝患者血清前S1蛋白在乙肝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对抗夹心酶免疫方法对214份HBsAg阳性血标本和50份正常血标本进行前S1蛋白阳性率检测。结果血清前S1蛋白阳性率在大三阳组,小三阳组,HBsAg阳性联合抗-HBc阳性组和HBsAg阳性组四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前S1蛋白在HBeAg阴性中的阳性率为29.5%(31/105)。结论说明前S1蛋白在HBV感染宿主的过程中起吸附作用,并促进病情的发展。对部分小三阳病人,为避免HBeAg变异而产生的阴性误导,应进行前S1蛋白检测,前S1蛋白阳性者仍有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蛋白 含量检测 对抗夹心酶免疫法 表面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验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2月~2018年03月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于所有患者于临床进行静脉血的采集,就不同HBV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患者实施血清检验发现,对于18例HBeAg阳性血清,最终检验后显示PreS1-Ag阳性的患者14例(77.78%);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16例(88.89%);对于22例HBeAg阴性血清,最终检验后显示PreS1-Ag阳性的患者9例(40.91%);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11例(50.00%);在所有患者中,表现出PreS1-Ag阳性的患者23例(57.50%),表现出HBV-DNA阳性的患者27例(67.50%)。结论对于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而言,乙肝病毒前S1抗原表现出显著的诊断价值,对于HBV疾病的诊治可以提供游离依据,从而证明检验可行性。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前S1抗原 阳性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救仪器管理中应用6S管理法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6月—12月为研究时间截点,在此期间对本院急诊科急救仪器管理中应用6S管理方法,6个月后对管理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同时与2017年1月—6月未实施6S管理前的效果进行对比,以评估6s管理法的应用效果。结果强化管理后,急救仪器管理效果与效率由于管理前(P<0.05)。结论6S管理法在急诊急救仪器管理中有助于提升管理效果与效率,保证急诊救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效果显著。

  • 标签: 急诊 急救仪器 6S管理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9S管理理念在口腔科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口腔科在2018年2月起实施9S管理理念,分析9S管理理念实施前后口腔科中医疗物品以及设备的情况及医护人员对管理手段的满意度。结果:实施9S管理理念后医疗器械维护率和报修率、药品取放合格率、药品过期率和失效率均低于9S管理理念实施前,对比管理前后的药品及设备应用情况具有极大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P〈0.05)。医护人员对9S管理理念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传统管理手段的满意度,对比9S管理理念实施前后的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具有一定差异则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科中应用9S管理理念,不仅能够促进口腔科中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减少医疗器械的维修次数,保证各种医疗仪器能得到合理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对管理模式的认可,也提高了患者对口腔科治疗的满意度,提高口腔科的治疗水平。

  • 标签: []9S管理理念 口腔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6S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在某医院护理部门接受治疗的患者。将这一阶段的病人按照病房划分,其中研究组病房实行6S管理模式,对比组实行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统计两组病房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对护理管理质量的评分。将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分析出6S管理模式对于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和作用。结果:通过对研究组与对比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管理质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实施6S管理模式病房的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管理质量的评分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实施6S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该积极推行6S的管理模式。

  • 标签: 6S管理模式 临床护理 管理质量 影响探究
  • 简介:FoLey's尿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具有组织相容性好、不易感染、水囊内固定不易脱落等优点,但如果应用不当可致严重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使用FoLey's尿管以来,至今已导致3例患者出现尿道裂伤,现报道如下.

  • 标签: FoLey's尿管 导尿 尿道裂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