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1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肿瘤细胞具有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伤的免疫逃逸能力。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细胞亚群。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MDSCs比率,初步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7例胃癌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MDSCs比率,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率、MDSCs在单核细胞中所占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4.72%±1.01%对1.57%±0.99%,P〈0.01;MDSCs:21.72%±10.12%对2.90%±1.80%,P〈0.01)。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DSCs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且Treg细胞比率与MDSCs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s=0.681,P〈0.01)。结论:胃癌患者存在外周血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MDSCs高表达现象,两者可能通过参与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 标签: 胃肿瘤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髓源抑制性细胞 肿瘤逃逸 肿瘤分期
  • 简介:乙型肝炎在全球广泛分布,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随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HBV基因型的研究更加深入,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日趋明确,不同的基因型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血清学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对策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临床意义 HBV基因型 肝功能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原发性肝癌
  • 简介:背景:瘦素水平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但因研究对象及其病因、病情不同,各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致。目的:测定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探讨其与患者肝功能、性别、体重指数(BMI)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可能关系。方法:6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瘦素、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2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18.64ng/ml±26.56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04ng/ml±11.17ng/ml,P=0.043).但各Child-Pugh分级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1)。血清瘦素水平还与BMI呈正相关(r=0.35,P=0.003),在超重者中,相关性尤为明显(r=0.537,P=0.002)。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且存在性别差异,该指标能反映患者体内的脂质代谢情况,但与病情无关。

  • 标签: 瘦素 肝硬化 肝功能 纤维化 体重
  • 简介:进展期T细胞淋巴瘤常见重排蛋白1(Frat1)作为Wn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蛋白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过程中发挥作用,而Wnt信号通路异常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相关.目的:探讨活动性IBD患者血浆Frat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6月-2010年5月上海华东医院42例克罗恩病(CD)患者、5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56名正常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Frat1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Frat1水平对IBD的诊断价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血浆Frat1水平与临床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血浆Frat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55pg/ml对17.81pg/m1,P〈0.001),CD患者血浆Frat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浆Frat1水平对鉴别U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无意义(P=0.2736).UC患者血浆Frat1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P=0.5994),C反应蛋白(P=0.4685)和Mayo评分(P=0.3663)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UC患者血浆Frat1水平降低,可能与UC的发生存在潜在的联系.

  • 标签: 进展期T细胞淋巴瘤常见重排蛋白1 炎症性肠病 CROHN病 结肠炎 溃疡性
  • 简介:目的评价在粤东地区采用10d序贯疗法与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U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经胃镜下胃黏膜Hp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或者^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13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7例,采用10d序贯疗法治疗,即前5d口服泮托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bid,后5d泮托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bid。对照组65例,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泮托拉唑20mg+甲硝唑400mg+阿莫西林1000mg,bid,疗程7d。疗程结束后4周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者^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却。结果治疗组却根除率为94.03%,对照组73.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粤东地区采用10d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率高于传统的7d三联疗法。

  • 标签: 序贯疗法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 简介:胃内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与消化疾病密切相关[1],故诊断Hp感染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Hp的方法很,多为侵人性(包括快速尿素酶、病理染色、细菌培养等),对患者具有一定创伤和痛苦;血清Hp-IgG抗体测定为非侵人性,但根除Hp后血清Hp抗体需长时间才能转阴,不宜疗效考核.无创伤性呼气试验可作为根除Hp前后诊断的金标准[2].我院于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采用微量14C-尿素呼气法(简称14C-UBT)诊断Hp感染,同时予快速尿素酶法(RUT)、病理染色(W-S染色)对照,及追踪根除Hp后疗效检测.旨在观察14C-UBT法在诊断胃内Hp感染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诊断 胃内 ^14C-尿素 临床价值 HP感染 幽门螺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乳头切开术(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ERCP及EPT取石术的患者280例,分析ERCP及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探索降低近期并发症的途径。结果280例ERCP及EPT取石术成功率为100.00%,出现并发症43例(15.3%),术后急性胰腺炎3例(1.07%),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8例(13.50%),出血2例(0.71%),胆道感染0例(0.00%),穿孔0例(0.00%),无与ERCP及EPT取石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ERCP及EPT取石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属于有创操作,可能会出现近期并发症。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术后鼻胆管引流和药物干预对减少近期并发症出现极其重要。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变化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60例肝衰竭患者28天内PBMCshTERTmRNA水平.结果39例生存患者PBMCshTERTmRNA水平在入院后依次上调,在入院时、入院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较正常人升高了2.87、4.27、9.23、23.35和30.50倍,而死亡患者在各时间点依次下降,分别是正常人的3.01、2.08、1.21、0.28和0.06倍;PBMChTERTmRNA水平对判断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入院时及治疗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为0.611±0.075、0.676±0.074、0.786±0.065、0.993±0.008和0.998±0.003.结论PBMCshTERTmRNA水平可作为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特别是在治疗14天以后.

  • 标签: 肝衰竭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 预后
  • 简介:目的检测DOG1等抗体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表达,评价DOG1与胃肠间质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GIST病理样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OG1、CD117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阐述其生物学特性。结果(1)DOG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细胞形态、Fletcher危险程度分级等均无显著相关(P〉0.05)。②DOGI与CD117在消化道间质瘤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DOG1是诊断GIST的敏感指标,但是与GIST的生物学行为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DOG1 CD117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目的了解镇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镇江地区HBV感染者257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49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2例、中度38例、重度32例,重型肝炎22例,肝硬化41例,原发性肝癌2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HBV的基因型。结果257例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112例(43.6%),C基因型140例(54.5%),B+C基因型5例(1.95%),未发现A、D、E、F、G和H基因型。C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65.6%、72.7%、68.3%、78.3%,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的38.8%,P〈20.05。C基因型HBV感染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62.3±319.7u/L)、总胆红素(TBIL)水平(69.9±35.8μmol/1)、HBeAg阳性率(67.1‰)、HBVDNA定量中位数绝对值(6.02±1.34)显著高于B基因型(141.5±206.1u/L)、(38.3±22.4μmol/l)、46.4%和4.18±1.10,P〈0.05。B基因型HBV感染者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9.6±9.6g/l)显著高于C基因型(30.1±7.3g/l),P〈0.05。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可用于HBV基因型的临床检测。镇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单一的B型或C型为主.含少量B+C型。C基因型为本地区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原发性肝癌中比例较高,其引起的ALT、TBIL、病毒血症水平均较高,HBeAg血症持续时间长,故预后较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核酸杂交
  • 简介:肝硬化腹水系一常见疾病,因病情发展或诊疗不当等出现顽固性腹水(RA),又名“抗利尿性腹水”,易于发生肝肾综合症(HRS),治疗上极为困难,作者采用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后腹腔回输治疗RA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腹腔回输 顽固性腹水 临床疗效观察 自体腹水浓缩 RA
  • 简介:目的探索减少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tuepancreatitis,SAP)并发症,降低其病死率的新途径。方法1994—10/2002—02用区域性动脉灌注(Rigionalarterialinfussion,LAI)四联给药方法治疗SAP91例,其中≥60岁44例,死亡2例,均为70岁以上病人,病死率4.54%(2/44);结论老年胰腺炎病人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手术风险大,区域性动脉灌注给药为主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胰腺炎病人。

  • 标签: 区域性动脉灌注 老年人 重症急性胰腺炎 病人 临床体会 病死率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CA199、CA125含量变化,探讨两者与肝脏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轻度20例和慢性重型肝炎15例,二组患者留取血清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A199、CA125含量,同时随机选取20例健康体检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血清CA199为7.35±3.89u/ml,CA12513.28±8.41u/ml;慢性乙型肝炎组CA19920.69±9.14u/ml,略高于对照组(P〈O.01),CA12515.39±9.64u/ml,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两者含量均明显升高,CA199154.06±133.71u/ml,CA125184.44±125.73u/ml,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A199、CA125在重型肝炎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提示CA199、CA125水平升高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重型肝炎 糖类抗原199 糖类抗原125
  • 简介: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LC)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及诊疗现况,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南方医院诊疗的PLC患者5390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HBeAg定性、HBVDNA定量、AFP定量、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PLC患者以男性为主(87.4%),中位年龄为53岁,HBV感染率为84.15%,AFP阳性(≥20μg/L)率为65.63%;HBeAg阳性患者AFP阳性率为76.95%(671/872),高于HBeAg阴性患者的54.11%(685/1266)或HBVDNA阳性(≥1.0×103IU/ml)患者的70.73(1022/1445,P〈0.01);患者年龄越小、肝功能越差、BCLC分期越晚,AFP阳性率越高(P〈0.01);PLC病理学分型以肝细胞癌(HCC)为主(84.7%);BCLC分期以C期(41.0%)和B期(31.0%)为主;仅10%PLC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在1051例PLC患者中,初治即接受MDT诊疗的56例(5.3%),而28例(2.7%)非初治患者接受了MDT诊疗;在常规治疗情况下,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28234元,而MDT治疗的平均住院费用为26307元,费用减少了6.83%。结论PLC患者多并有慢性HBV感染,且发病住院时多为中晚期,MDT诊疗模式可以减少住院费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巴塞罗那分期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甲胎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洛赛克预防高龄危重症病人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8例高龄危重症病人分为洛赛克组32例和对照组16例。结果洛赛克组32例OB阳性例数仅5例,预防出血总有效率为84,37%。对照组16例中OB阳性例数为6例。洛赛克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洛赛克能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

  • 标签: 洛赛克 危重症病人 应激性溃疡出血 高龄 对照组 预防
  • 简介:评价^99mTc-hIgG象法在炎症性肠病定位、疗效随访和预测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4例临床确诊的炎症性肠病病人在正规治疗前、41例经治疗症状得“控制和16例随访过程中症状复发者分别作^99mTc-hIgG核素显象检查。结果:①54例炎症性肠病病人中,50例出现阳性改变,其中2例假阳性,2例因发现新的放射性异常浓集修正丁诊断,4例假阴性,总灵敏度925%,特异性902%,准确率为88.9%;②41例临床缓解病人中,同位素显象出现相应减轻者38例,总符合率92.6%:④16例症状复发者中核素有异常浓集者15例,与临床的符台率为91.6%。结论: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中,^99mTc-hIgG是一种非创伤性的辅助性方法,具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优点,在疗效随访和预测复发方面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诊断 随访 ^99MTC 临床应用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