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2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今世界华文文学知名作家中,严歌苓是倍受瞩目的一位.本文甄选了她描写早期移民生活的两篇小说与,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力求让作品"说话",以期彰显严歌苓对这一题材进行女性言说时,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

  • 标签: 严歌苓 早期移民 女性言说 人性
  • 简介:《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是美国当代女作家安·蒂《〈纽约客)故事集》(TheNewYorkerStories,2010)中的一个短篇。它最初发表在《纽约客》2001年4月16日刊上,后被收入短篇小说集《荒唐事》(Follies,2005)。2014年译林出版社以三册本形式推出中文版,选择其名为《(纽约客)故事集Ⅲ》的书名。故事中的主人公己渐入老境,苦苦挣扎,试图摆脱困境,在人生坐标中给出自己的定位。

  • 标签: 故事集 当代女作家 《纽约客》 译林出版社 凯勒 反讽意味
  • 简介:田纳西·威廉斯的力作《去年夏天突然来临》具有太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悬疑之处,构成悬疑的三个基石分别是戏剧结构上的莫乌斯带、情节和人物的污点以及他者的凝视。悬疑不但开启了象征性阐释运动的实在界空洞,而且阐释了拉康意义上的对象小a。即一个“什么都不是”发动了一幕围绕其展开的、性命攸关的故事。

  • 标签: 悬疑 莫比乌斯带 污点 凝视
  • 简介:<正>一、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被誉为"爵士时代精神的写照",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叙述视角,丰富的象征手法,细腻委婉地刻画了一部动人的"美国悲剧"。除了作品所具有的高超艺术手法外,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一直为评论家们

  • 标签: 跨文化视野 美国悲剧 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 象征手法 爵士时代
  • 简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光怪陆离的文坛上,并不缺少各式各样引人注目的写作旗帜或者口号。我们已经发现,一个作家告诉我们他要采取怎样的写作立场,要营造怎样的叙事伦理,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不仅仅存在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名目繁多的创作姿态、创作理念本来应该是通过文本实践来体现的,或者是为了将创作实践推向深入服务的。

  • 标签: 写作立场 长篇小说 尤凤伟 能力 创作实践 叙事伦理
  • 简介:“所有发生的甚至正在发生的,都已在书中发生过。”《汤因奏鸣曲》开篇“可以忽略的序曲”中这句最容易被忽视的话,恰是这则结构精致、情节简单但能指丰富、别具意味的故事之基本隐喻:一切属于历史,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历史循环往复,真假美丑善恶亦然。

  • 标签: 历史循环 奏鸣曲 汤因比 能指 音符 证词
  • 简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 标签: 隔与不隔 赋比兴 王国维 现代阐释
  • 简介: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批评那种“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的倾向。显然,在“励德树声”方面师圣而不在“建言修辞”方面宗经是过于看重五经的“说什么”而过于看轻五经的“怎么说”,是完全忽略“五经之含文也”。刘勰所批评的这种倾向,在我们今天的文学评论中依然存在:读者或者评论家所关注的中心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说什么”(言说方式),人们通常都认为是“说什么”决定了作品的成与败,决定了作品生命力的长与短,至于“怎么说”(言说内容)则是无关宏旨的。

  • 标签: 文学批评 经典作品 言说方式 文心雕龙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 简介:父亲出生于解放前夕,童年时代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度过;我的童年,恰好处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孩子的童年,正享共和国改革开放30余年丰硕成果。

  • 标签: 代比新中国 农村发展 发展变化
  • 简介:火会亮:你这些年的小说创作基本是围绕着农村题材,因此,能写出《上庄记》并不出乎意料。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所有写村庄兴衰变迁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是以一个或两个家族兴衰为背号,构筑一个宏大繁杂的故事体系,把作品写成一部村庄史。

  • 标签: 想象力 理解力 对话 农村题材 小说创作 作品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与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的伟大的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学之母”之称的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发展。维尔与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的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大江健三郎《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以追求视觉化、动态化的现在时叙事,描绘出遭受精神创伤的女性通过制作电影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生故事。大江在传统的私小说框架中导入元小说技巧,通过电影改编和电影小说书写等界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私小说单一的线性叙事,建构了文本广阔的对话空间,表现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女性力量的期待,也体现了他对自己作家人生价值的追问和再审视。

  • 标签: 大江健三郎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 跨界叙事 身份认同
  • 简介: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为写作做准备,有的人为了写作抛弃了工作、婚姻和家庭;有的人每天都试图写,但写出的东西却少之又少,甚至多年没有一部作品;还有人一旦写出成名作就再也不写。“不写”构成了这些作者的风格,成就了这一独特的文学流派。于是,“不写作作家协会”应运而生。在这个组织中,文学成就的高度以写作量少和不写的时间来体现,尽可能少写以至于不写是全体成员共同的追求……这是我在阅读恩里克·拉-马塔斯的《巴托症候群》过程中,不断脑补出的画面。

  • 标签: 作家协会 写作 作家群 图书馆 患者 文学成就
  • 简介:印度裔美国学者和诗人哈卜的文学批评史书写不同于一般同类著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鲜明地体现了书写者的“他者”眼光及其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使我们能从一种与众不同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文学批评史的“常识”问题。与此同时,哈卜就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中的“理论之死”“审美主义”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反对非功利性的“价值中立”的批评史观。他的诸多观点给予我们重要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 标签: 他者 文化身份 混杂性 文学批评史 文学理论
  • 简介:时间:2011年9月27日下午地点:澳门大学何贤会议中心参加者:姚风、邱华栋、王家新、雷平阳、默默、黄礼孩、李笠、朱燕玲、张执浩、卢卫平、乔直、莱耳、冯晏、张尔、曾一果、龙其林、李思清、张志国、杨清泉等

  • 标签: 中西诗歌 文化时代 文学 作家 澳门大学 参加者
  • 简介:《崩溃》是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齐诺瓦·阿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一个具体非洲人的奋斗历程和命运悲剧,展现殖民者进入非洲前后的独特社会现实。他以冷峻的写实笔法描写了大量非洲传统的民间习俗,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画。这些描写既是小说人物成长和性格塑造的典型环境,更是小说独特主题表现及其价值意义体现的基础。小说表现了本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与殖民文化的矛盾与冲突:神性与人性的冲突、野蛮与文明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小说中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社会苦难、社会凝聚力与作者出神入化的叙事技巧构成了珠联璧合的极致。奥孔克沃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了落后、野蛮、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现代文化面前崩溃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蛮、进步战胜落后的不可抗拒性,一切个人逆潮流的努力都必将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是个人性格的悲剧,而是社会、时代和民族的悲剧,奥孔克沃之死象征着本民族中野蛮民间习俗文化的终结,隐喻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启。

  • 标签: 民俗文化 民族传统 殖民文化 冲突 悲剧
  • 简介:摘要越南战争(1955-1975)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大的事件之一,持续20年之久,给参战双方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身体和心灵创伤,并催生了许多优秀的越战文学作品。近年来,学者对越战文学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但是有关美越混血儿创伤的研究还寥寥无几。由美国作家特兰·亚伯勒所著的《二次幸存》是代创伤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以小说中美越混血儿“山”为例,从创伤表征、创伤治疗和创伤渐愈三个阶段探讨美越混血儿二次幸存的可能性。

  • 标签: 特兰· 亚伯勒 《二次幸存》 美越混血儿 跨代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