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白河南岸地区,地处东部华北平原与西部太行山地过渡地带,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1],该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质黄褐土,该类型土壤土质粘重,结构紧实僵硬,耕性和通透性差,土壤不耐旱涝。根据景观设计及植物配植方案,需进行土壤质量分析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技术方案。土壤改良是针对土壤的不良质地和结构,采取相应的物理、生物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苗木成活率,改善土壤环境的过程。

  • 标签: 黏质黄褐土 土壤质量分析 土壤改良 成活率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众多石化公司倾向于采用高压聚乙烯管式法工艺,用于生产聚乙烯系列产品。尽管这一工艺在行业内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少企业仍面临着反应器壁的问题。壁现象不仅限制了这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对其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因此,深入剖析壁及超温分解的成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防止反应器超温分解、减轻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壁现象,以及提高整个装置的生产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管式法工艺 黏壁原因 对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钙素1(FAT1)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4例食管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5例,女39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40~72岁。收集手术切除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制备组织芯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收集5对新鲜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观察指标:(1)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AT1蛋白表达情况。(2)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AT1 RNA表达情况。(3)食管鳞癌组织中FAT1蛋白表达及与病人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2月13日。生存时间定义为手术日至病人肿瘤相关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AT1蛋白表达情况:124例标本中,因组织脱落,最终获得食管鳞癌组织107例、癌旁组织93例;其中76例标本成功完成食管鳞癌及其癌旁组织配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FAT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阳性表达为棕黄色,FAT1定位在细胞膜,以FAT1的表达≥75为高表达,<75为低表达。76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AT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8±42和77±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0,P<0.05)。(2)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AT1 RNA表达情况。qRT-PCR检测结果显示:5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FAT1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0.4和2.5±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0,P<0.05)。(3)食管鳞癌组织中FAT1蛋白表达及与病人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107例食管鳞癌病人中,58例FAT1蛋白高表达。107例食管鳞癌病人中,65例不饮酒,42例饮酒,其FAT1蛋白高表达分别为42例和1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229,P<0.05)。(4)随访和生存情况:107例食管鳞癌病人中,9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8.0~9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5.9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AT1高表达和低表达病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22个月,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773,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无吸烟史、无饮酒史FAT1高表达和低表达病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21个月、23个月和22个月、23个月和21个月,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8.769,12.827,10.724,P<0.05)。结论FAT1在食管鳞癌中低表达。女性、不吸烟、不饮酒高表达FAT1的食管鳞癌病人预后较好。

  • 标签: 食管肿瘤 非典型钙黏素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组织芯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采集2例MPS患者及家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位点。对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进行Sanger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家系验证,并应用RT-PCR进一步明确剪切突变对于mRNA的影响。结果先证者1为25岁男性,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携带α-L-艾杜糖苷酶(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p.T179R及p.S633L,诊断为MPSⅠ型。其母亲和姐姐携带杂合突变p.T179R,其父携带杂合突变p.S633L,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2为3岁男性,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携带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S)基因IVS 6-8A>G剪切突变,其母亲和外祖母均为IVS 6-8A>G杂合突变携带者,临床表型正常,符合X-性连锁遗传病,诊断为MPSⅡ型。RT-PCR产物序列分析显示IDS基因IVS 6-8A>G剪切突变激活了内含子6区域上游的隐藏剪切位点,导致外显子7中插入7个核苷酸,引起框移及肽链截短。结论本研究在2例MPS患者中通过外显子测序分别发现了IDUA p.T179R、p.S633L及IDS IVS 6-8A>G突变,进一步扩展了MPS的突变和表型谱。

  • 标签: 黏多糖贮积症 α-L-艾杜糖苷酶基因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罕见的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 Ⅱ)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酶学、相关代谢产物及家系IDS基因变异检测的结果。结果患儿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粗犷面容、反复呼吸道感染、听力下降、腹股沟斜疝、肝脾肿大、骨骼畸形等。尿多糖明显升高,尿硫酸皮肤素阳性,白细胞IDS酶活性显著降低。基因检测提示患儿携带IDS基因c.676C>G变异,遗传自母亲。结论患者被确诊为MPS Ⅱ,IDS基因c.676G为其致病变异,既往未见报道。基因分析结合酶学分析是MPS诊断分型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基因 酶学分析 致病变异
  • 简介:研究了变速轴向运动弹性梁参激振动受拉力扰动时在主参数共振和组合参数共振范围内的稳定性.轴向运动梁的弹性本构关系引入了物质时间导数.当参激频率接近某一阶固有频率2倍时将发生主参数共振;当参激频率接近某两阶固有频率之和时将发生组合参数共振.运用多尺度法,直接求解轴向运动梁的控制方程,导出了稳定性边界方程.最后,通过数值算例给出了变速轴向运动梁的阻尼和干扰拉力对失稳区域的影响结果.

  • 标签: 轴向变速梁 黏弹性 拉力扰动 参数共振 稳定性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E-cadherin和VEGF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表达变化的趋势,探讨二者在几种胃黏膜病变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和VEGF在慢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胃黏膜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组比较,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E-cadherin的表达逐渐下调,分别与胃癌组作对照分析,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比较提示二者表达存在负相关。结论E-cadherin与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二者均参与胃黏膜逐渐演变过程,对于E-cadherin和VEGF表达异常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患者,两者的联合监测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E-钙黏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胃肿瘤 癌前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鼻骨膜下埋藏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26例萎缩性鼻炎采用病人自体肋软骨作为鼻腔骨膜下埋藏材料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13年,痊愈1例,显效14例,改善1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采用病人自体肋软骨作鼻腔骨膜下填充术治疗萎缩性鼻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萎缩性鼻炎 自体肋软骨 埋藏术
  • 简介:对粉红帚霉67-1菌株侵染核盘菌菌核过程的多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了连续测定,以研究几丁质酶等在这一寄生互作体系中的可能作用。结果表明:葡聚糖酶活性变化表现活跃,且随寄生过程呈增加趋势,配对法T检验结果表明,第10d的处理与对照酶活性差异达到最大;几丁质酶、蛋白酶活性变化表现较低,而纤维素酶未检测得到。酶学动态变化与之前石蜡切片显微观察的结果在时间上表现一致;认为葡聚糖酶可能是粉红帚霉67-1菌株寄生核盘菌菌核的关键酶。

  • 标签: 粉红黏帚霉 核盘菌 菌核 重寄生 细胞壁降解酶
  • 简介:摘要多菌素类抗菌药物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末,后来因同样有效但更安全的新药不断问世而逐渐淡出临床。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增多,此类药物重新受到重视而重返临床。但由于其上市时间早,至今仍有许多问题给临床造成困惑。因此,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牵头,联合多学科相关领域著名专家与权威学术组织共同编写本共识,全文以问答的方式展示,分为11个部分,37个问题,10条推荐意见,希望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多菌素类药物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剂量多菌素B与标准剂量多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其肾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以多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的90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多菌素B使用剂量分为高剂量组[多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31例(34.4%)]和标准剂量组[多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59例(65.5%)],观察两组患者多菌素B的疗效、肾功能的变化及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因素。结果高剂量组日均多菌素B剂量和疗程分别为(2.98±0.45)万U/kg和(9.16±4.15)d,标准剂量组分别为(1.73±0.35)万U/kg和(7.32±3.8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6,P<0.01;t=2.04,P=0.04);高剂量组有效率为83.9%(26/31),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61.0%(3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5,P=0.03)。标准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55.00(37.00,92.47)和50.10(34.00,156.0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8,P=0.07),45.8%(27/59)的患者发生AKI;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69.40(47.00,94.70)和116.20(59.20,213.2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P<0.01),67.7%(21/31)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AKI;两组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94,P=0.04)。高剂量组30 d病死率为32.3%(10/31),因AKI死亡4例,标准剂量组30 d 病死率为49.2%(29/59),因AKI死亡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6,P=0.12;χ2=0.25,P=0.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高剂量多菌素B(调整OR=2.662,95%CI 1.082~6.549,P=0.03)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使用高剂量多菌素B具有较高的有效率,AKI发生率显著升高。

  • 标签: 多粘菌素B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 肾损伤 药物毒性 药效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钙蛋白(VE-cad)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11月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病区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首发感染部位、受累器官数量、实验室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总住院时间、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时间及入院28 d和住院期间生存情况,检测患者入院24 h内血浆VE-cad水平。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分为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及不同28 d预后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VE-cad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38例为脓毒症,47例为脓毒性休克;39例发生MODS,46例未发生MODS;患者入院28 d内存活64例,死亡21例。与脓毒症组相比,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受累器官数量多〔个:3(2,4)比1(0,2)〕,APACHEⅡ评分〔分:13(10,21)比7(5,12)〕、SAPSⅡ评分〔分:35(31,55)比7(5,12)〕、SOFA评分〔分:7.0(5.0,10.0)比3.0(0,5.0)〕、血乳酸〔Lac(mmol/L):3.5(2.4,6.2)比1.9(1.2,2.2)〕、C-反应蛋白〔CRP(mg/L):90.0(58.1,90.0)比50.5(38.0,90.0)〕、VE-cad水平〔mg/L:1.427(1.141,2.150)比1.195(0.901,1.688)〕均明显升高,而血小板计数〔PLT(×109/L):113.4±67.2比202.5±109.5〕、血红蛋白(Hb)水平(g/L:106.3±36.3比118.6±18.0)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非MODS组相比,MODS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分:14(10,22)比8(6,13)〕、SAPSⅡ评分〔分:36(32,56)比29(24,35)〕、SOFA评分(分:7.9±3.9比4.0±3.8)、住院病死率〔53.8%(21/39)比0%(0/46)〕、Lac〔mmol/L:3.1(2.3,6.3)比2.1(1.4,4.6)〕和VE-cad水平〔mg/L:1.427(1.156,1.937)比1.195(0.897,1.776)〕均明显升高,E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6(3,12)比3(0,7)〕,而PLT水平明显降低(×109/L:118.2±80.0比182.5±104.0,均P<0.05)。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受累器官数量少〔个:2(1,3)比3(1,5)〕,APACHEⅡ评分〔分:9(6,13)比21(13,25)〕、SAPSⅡ评分〔分:31(25,36)比55(35,63)〕、SOFA评分(分:4.7±3.7比8.9±4.5)均明显降低,E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4(1,8)比8(3,15),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VE-cad、SOFA评分及二者联合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2〔95%可信区间(95%CI)为0.513~0.750〕、0.830(95%CI为0.744~0.916)和0.856(95%CI为0.779~0.933);当VE-cad截断值为1.240 mg/L时,敏感度为68.1%,特异度为55.3%;VE-cad联合SOFA评分评估的敏感度为85.1%,特异度为73.7%。结论VE-cad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评估价值,VE-cad联合SOFA评分的评估价值优于VE-cad单项指标。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血管内皮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剂量多菌素B与标准剂量多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其肾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以多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的90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多菌素B使用剂量分为高剂量组[多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31例(34.4%)]和标准剂量组[多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59例(65.5%)],观察两组患者多菌素B的疗效、肾功能的变化及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因素。结果高剂量组日均多菌素B剂量和疗程分别为(2.98±0.45)万U/kg和(9.16±4.15)d,标准剂量组分别为(1.73±0.35)万U/kg和(7.32±3.8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6,P<0.01;t=2.04,P=0.04);高剂量组有效率为83.9%(26/31),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61.0%(3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5,P=0.03)。标准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55.00(37.00,92.47)和50.10(34.00,156.0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8,P=0.07),45.8%(27/59)的患者发生AKI;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69.40(47.00,94.70)和116.20(59.20,213.2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P<0.01),67.7%(21/31)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AKI;两组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94,P=0.04)。高剂量组30 d病死率为32.3%(10/31),因AKI死亡4例,标准剂量组30 d 病死率为49.2%(29/59),因AKI死亡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6,P=0.12;χ2=0.25,P=0.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高剂量多菌素B(调整OR=2.662,95%CI 1.082~6.549,P=0.03)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使用高剂量多菌素B具有较高的有效率,AKI发生率显著升高。

  • 标签: 多粘菌素B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 肾损伤 药物毒性 药效动力学
  • 简介: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研究方法做指导。本文通过揭示社科类研究生在"如何读书、如何搞研究、如何做学问"等方面呈现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总结出了"战、抠、磨、"四字诀窍,深刻领会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生学术成长定会有所裨益。

  • 标签: 研究生 学术成长 “战” “抠” “磨” “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多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方法2011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多菌素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菌素耐药相关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药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分别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结果从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共筛选出14株(1.02%)耐多菌素肺炎克雷伯菌。10株耐多菌素菌株的MgrB发生氨基酸替换(K2E、F28C),9株菌株的PhoQ发生氨基酸替换(D150G)。所有耐药菌株中均未检测到mcr、crrB等基因,与标准菌株相比,耐药菌株的pmrH和pmrD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增加。分子流行病学结果显示,14株耐药株分为9种序列型;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表明耐多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高的毒力。结论耐多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多存在mgrB和phoQ基因突变,且mgrB基因突变可能在菌株毒力的变化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中的多菌素耐药菌株之间同源性较低。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多黏菌素耐药 耐药机制 分子流行病学 毒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扩宫治疗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患者的临床效果,对结果予以评价。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4例进行人工流产术后子宫连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患者扩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治疗组患者在实施扩宫治疗后子宫连症状明显改善,其并发症较少,患者复发率较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标签: 扩宫治疗 人工流产 子宫黏连 常规治疗 治疗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血症治疗中应用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的效果与护理措施。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通过诊断后确诊为高血症的患者60例纳为本组参研的样本,所选患者均给予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对治疗的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变各项指标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本组60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100%;治疗后患者血流变指标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医用三氧大自血应用在高血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配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可观,可使患者血流变指标明显改善。

  • 标签: 护理措施 高黏血症 血流变 三氧大自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