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治疗且完成至少1年随访的103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确诊,并接受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或电切术。根据临床疗效将103例患者分为无效组(21例)与有效组(82例),比较两组年龄、病程、术前月经状况、术前宫腔内操作次数、发病原因、宫腔粘连分度、宫腔粘连范围、宫腔粘连部位、术后雌孕激素用量的分布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影响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无效组病程25~30个月、宫腔粘连分度5度、宫腔粘连范围>2/3的例数占比高于有效组,术后雌孕激素用量为大剂量的例数占比低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25~30个月)、宫腔粘连分度(5度)、宫腔粘连范围(>2/3)是影响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雌孕激素用量(大剂量)则是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病程、宫腔粘连分度、宫腔粘连范围、术后雌孕激素用量与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疗效具有密切关联。

  • 标签: 宫腔粘连,中重度 宫腔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质沙雷菌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相关质粒特征。方法4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质沙雷菌来自2016年我院肝胆病区的4位患者,使用仪器BD Phenix-100鉴定菌株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及产物测序检测基因型,接合试验检测质粒的转移性,质粒全基因组测序后比对,并分析其特征,使用软件DNAMAN比对复制起始蛋白氨基酸序列,软件MEGA7.0 Neigho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4株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表现耐药,菌株具有同源性,Hodge试验为阳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为blaKPC-2,接合试验阳性;质粒为42 742 bp的环状DNA,具有incX6质粒的类似骨架和相似的复制起始蛋白氨基酸序列,并和incX6具有共同的节点;blaKPC-2处于由Tn3家族转座子、重组酶基因、△ISKpn6和ISkpn27等插入元件构成的耐药核心区。结论未知质粒类型为incX6-like,blaKPC-2位于质粒的△Tn6296转座子上;携带KPC-2的此类质粒的细菌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黏质沙雷菌 KPC-2 incX β-内酰胺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菌素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分别联用时对碳青霉烯类和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1—2018年间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共筛选出对碳青霉烯类和菌素共同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19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碳青霉烯类和菌素对19株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稀释法评估菌素分别与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对碳青霉烯类和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19株菌株对一、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高于90%;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26.3%和31.6%;菌素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对阴沟肠杆菌复合群的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美罗培南/菌素与亚胺培南/菌素组合各对1株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结论碳青霉烯类与菌素的联合使用对碳青霉烯类和菌素共同耐药阴沟肠杆菌复合群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可作为此类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潜在治疗策略。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黏菌素 阴沟肠杆菌复合群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HL)患者肝切除术后蛋白5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切除的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PHL组)和16例非结石性良性肝病对照患者(对照组)的胆管黏膜、胆管壁、胆汁及静脉血。对两组患者术前胆汁及血清指标进行对比。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查胆管壁蛋白1与蛋白5B的表达,HE常规染色病理检查胆管壁。以蛋白1为阳性对照,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实时-PCR检查胆管黏膜蛋白1与蛋白5B的信使RN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PHL组组内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HL组患者术前血清脂类指标均较对照组高,而胆汁总胆汁酸浓度[(181.5±18.2) mmol/L比(192.1±22.5) mmol/L]、胆汁酸摩尔百分比[(80.7±1.6)%比(89.7±1.0)%]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L组蛋白1信使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L组蛋白5B信使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高[(0.94±0.12)比(0.73±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蛋白5B信使RNA的表达增强与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水平呈负相关(r=-0.4,P<0.05)。结论蛋白5B表达增强与PHL关系密切,可能与促进了胆管黏膜上皮对胆汁酸的吸收,使蛋白大量分泌进入胆汁,导致致石胆汁形成有关。

  • 标签: 胆管,肝内 胆结石 肝切除 黏蛋白1 黏蛋白5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槽嵴顶骨膜旋转瓣在单颗牙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5例15牙种植Ⅱ期手术时应用牙槽嵴顶骨膜旋转瓣,制取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印模,灌注模型后测量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增加(0.76±0.26)mm,与自身配对进行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单颗牙行种植Ⅱ期手术时应用牙槽嵴顶骨膜旋转瓣,操作简单,可增加种植体龈乳头的高度,增加美学效果。

  • 标签: 牙种植体 美学 牙槽嵴顶黏骨膜旋转瓣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多菌素B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90例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比阿培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多菌素B。比较两组患者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时间、细菌清除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菌素B联合比阿培南可有效缩短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患者的症状消退时间,提升细菌清除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重症肺炎 多黏菌素B 比阿培南 细菌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频超声在肩袖撕裂及连性肩关节囊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我院于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间收治的54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让54例患者分别进行高频超声与MRI检查。通过肩关节镜明确诊断结果,分析高频超声及MRI检查在肩袖撕裂及连性肩关节囊炎诊断中的应用。结果 54例患者中,高频超声与MRI对肩袖全层撕裂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与MRI检查对肩袖全层撕裂和部分撕裂及连性肩关节囊炎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在肩袖撕裂及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其准确性与MRI检查的准确性无明显差异。

  • 标签: 高频超声 肩袖撕裂 黏连性肩关节囊炎 MRI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采用热塑弹性体改性剂SBS、树脂改性剂、降剂等改性剂材料对基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通过研究不同改性剂的种类、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软化点和5℃延度的影响规律,确定各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对最佳掺量下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和超乳化沥青的指标进行了性能测试,并通过附着力拉拔和复合件拉拔实验对比分析沥青的粘结性能。结果表明:最佳的配方比例为:YH791的SBS掺量为5%,I型降粘剂掺量为3%,D树脂掺量为1%;自制的超乳化沥青的附着力拉拔强度和复合件拉拔强度都远高于市售产品,且其蒸发残留物的60℃动力黏度达124638Pa*s,PG分级等级达82-22,具有优异的高低温性能。

  • 标签: 精表处,超黏乳化沥青,复合改性沥青,拉拔强度
  • 简介:目的探讨钙蛋白和波形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0例,收集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300份和癌旁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标本100份。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钙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钙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4.00%(162/300),明显低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2.00%(7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形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5.33%(106/300),明显低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00%(2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中钙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中高分化鳞癌和腺癌的钙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鳞癌和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吸烟患者中波形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吸烟患者,中高分化鳞癌和腺癌的钙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鳞癌和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鳞癌分化程度、腺癌分化程度是钙蛋白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鳞癌分化程度、腺癌分化程度是波形蛋白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存在上皮间质转化现象,钙蛋白和波形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钙黏蛋白 波形蛋白 上皮间质转化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静脉使用多菌素B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期间静脉使用多菌素B治疗重症感染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发生多菌素B相关AKI的患者,统计分析AKI的发生时间、临床分期和转归,计算多菌素B相关AKI发生率以及多菌素B用药第3、6、12和15天AKI的累积发生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多菌素B相关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KI的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11例,男性237例(76.2%),女性74例(23.8%);中位年龄58(46,70)岁;52例(16.7%)发生多菌素B相关AKI,AKI的发生时间为(4±2)d,范围2~13 d;多菌素B用药第3、6、12和15天AKI的累积发生率(%)及其95%CI分别为9.1(3.0~19.4)、15.4(7.9~25.2)、21.5(12.8~31.6)和21.5(12.8~31.6)。发生AKI后,52例患者中17例(32.7%)停用多菌素B,其中7例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35例(53.8%)因病情需要继续用药,其中25例给予CRRT,10例加用利尿剂。经上述处理后,52例患者中22例(42.3%)Scr恢复正常,6例(11.5%)好转,15例(28.9%)因原发病死亡,9例(17.3%)自动出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剂量≥150.0 mg(OR=5.588,95%CI:2.258~13.833,P<0.001)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OR=1.063,95%CI:1.021~1.106,P=0.003)为多菌素B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感染患者静脉使用多菌素B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AKI,多菌素B日剂量≥150.0 mg和高APACHE-Ⅱ评分可能增加AKI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多黏菌素B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重症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PDR-KP)所致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因PDR-KP所致肺炎而使用多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结束时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等指标变化,评估多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结果71例患者的治疗时间为8~14 d,均数为11 d。多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检查结果显著改善。治疗第7天,有37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52.1%(37/71);有41例获得细菌学清除,细菌清除率为57.7%(41/71)。治疗结束时,有51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1.8%(51/71);56例获得细菌学清除,细菌清除率为78.9%(56/71)。与治疗第7天相比,治疗结束时患者的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6、7.32,P=0.016、0.007)。治疗期间有39.4%(28/71)的患者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结论多菌素B联合替加环素可尝试作为PDR-KP所致肺炎的治疗选择,但尚需要更可靠的临床证据。

  • 标签: 多黏菌素B 替加环素 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作者: 竞艳 费文敏 李承旭 崔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合肥 230032,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北京 100029,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合肥 230032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磺酸多糖乳膏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新西兰白兔(16只)双耳建立直径6 mm的圆形全层创面,构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耳3个瘢痕创面,左耳瘢痕作为多磺酸多糖乳膏实验组,右耳瘢痕为基质对照组,分别外涂多磺酸多糖乳膏和基质乳膏,1只兔耳用药量约0.4 g,2次/d,连续6周。分别在用药开始第0天(手术14 d)、14天(手术后28 d)和42天(手术后56 d)取瘢痕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评估组织病理评分,检测瘢痕厚度、胶原纤维密度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给药前相比,给药42 d对照组存在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局部充血等,而实验组未见明显改变。给药0、14、42 d,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病理结构评分明显升高,分别为4.16 ± 1.61、6.50 ± 1.46、6.53 ± 1.34(F = 13.69,P = 0.001),而实验组无明显变化(4.65 ± 1.52、5.13 ± 1.83、5.38 ± 1.60;F = 0.78,P > 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给药42 d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极高,被染成深蓝色,而实验组胶原纤维含量有所下降;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与给药前相比,对照组瘢痕组织厚度明显增加(F = 5.64,P = 0.007),而实验组无明显变化(F = 1.48,P >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给药0 d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点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F = 0.22、0.92,均P > 0.05),但对照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Ⅰ/Ⅲ型胶原蛋白比例明显上升(F = 7.47,P < 0.001;F = 4.70,P = 0.005);给药42 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明显下降(t = 3.04,P = 0.007;t = 2.35,P = 0.030) 。结论多磺酸多糖乳膏局部应用可有效降低瘢痕厚度和抑制胶原纤维增生以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预防和抑制瘢痕增生。

  • 标签: 瘢痕 模型,动物 葡糖氨基聚糖类 纤维胶原类 胶原 多磺酸黏多糖 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22(NMP22)及E-钙蛋白(E-Cad)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1例确诊为原发性膀胱癌患者的尿液样本,设为膀胱癌组,并选取同期60例健康者的尿液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酶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NMP22表达水平及定量夹心酶免疫测定技术测定E-Cad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膀胱癌组的NMP22、E-Cad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膀胱癌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E-Cad水平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NMP22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4%和59.3%,E-Cad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9%和50.0%。结论NMP22、E-Cad均可以作为检测膀胱癌的良好指标,联合NMP22及E-Cad检测可以弥补各指标检测的弊端,显著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膀胱肿瘤 核蛋白质类 E-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菌素在治疗小儿重症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carbapenem-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CRGNB)感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PICU收治的使用多菌素治疗的危重症CRGNB感染患儿15例,根据患儿最终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儿基础资料、感染相关情况、多菌素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以及肾毒性监测指标,评估多菌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死亡5例,存活10例,12例患儿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存活组的多菌素治疗时间较死亡组长(P<0.05)。(2)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10例),其他部位包括肺部感染(5例)、胸腔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且其中4例为多部位联合感染。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1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阴沟肠杆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其中2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全部病例培养菌株均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对多菌素敏感。(3)12例患儿在原抗生素联合治疗失败后,启用多菌素;另有3例直接启用多菌素治疗。14例患儿为多菌素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仅1例患儿单独应用多菌素治疗。体温、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在治疗前后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死亡组降钙素原在多菌素治疗第3天较治疗结束时显著升高(P<0.05),且较存活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患儿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χ2=0.837,P=0.360)。6例患儿治疗后病原学检测转阴,9例未转阴,且与多菌素使用时间长短(t=-0.692,P=0.502)和生存状况(χ2=0.313,P=0.576)无统计学相关性。病原学未转阴患儿中,死亡组3例,存活组6例;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4例)、肺部感染(4例)为主。(4)尿量、血尿素氮、血肌酐和尿蛋白使用多菌素前后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死亡组血尿素氮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第1天、第7天显著降低(P<0.05);存活组血肌酐在治疗第7天、治疗结束时均较治疗第1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对儿童感染CRGNB的重症病例使用多菌素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目前亟需更多、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做进一步探索和评估。

  • 标签: 多黏菌素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 儿童 安全性
  • 简介:太极拳可以技击,但想要达到太极拳的技击境界却并非易事,习练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修炼境界方可达到。

  • 标签: 太极拳 技击 技术 修炼
  • 简介:摘要简述HXD3型电力机车低压电源柜直流接触器的触头粘连故障情况的简单分析和讨论,对于直流接触器触头的连续切换

  • 标签: 直流接触器触头 铁路电力机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宫腔成像在宫腔连患者宫腔形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妇科收治的 100例拟诊宫腔粘连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 100例宫腔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时间为 2016年 5月至 2017年 5月,治疗前后先进行三维阴道超声检查后行宫腔镜检查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实时获取患者宫腔冠状切面成像,对宫腔的容积进行准确的测量,获取宫腔形态,来评估宫腔连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 VFI、 FI、 VI以及宫腔容积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维超声宫腔成像与宫腔镜检查相比,两者在宫腔形态、宫腔深度的测量以及宫角能否显示方面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都在 90%以上,能够准确测量宫腔内环境,获得宫腔容积与底部宽度,但是在瘢痕覆盖面积的评估上三维超声宫腔成像不如宫腔镜更为直观。结论:对宫腔连患者进行三维阴道超声检查,能够实时获取三维超声宫腔成像,对宫腔形态进行准确的评估,为宫腔连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宫腔黏连 三维超声宫腔成像 宫腔形态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泛耐药革兰阴性菌(XDR-GNB)感染患者使用多菌素B治疗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多菌素B治疗3 d以上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AKI依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标准诊断。比较AKI组与非AKI组基线、治疗期间及预后相关指标,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和重要的临床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有72例患者接受多菌素B治疗>3 d,最终4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2例发生多菌素B相关性AKI,发生率为44.4%。AKI组与非AKI组基线资料均衡,且预后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死亡或自动出院(例):14比6,好转出院(例):18比11,χ2=0.329,P=0.566〕。多菌素B相关性AKI发生于用药后1~14 d,平均(6.8±3.8) d。32例AKI患者中,2例好转出院后肾功能失访,18例肾功能恢复,12例未恢复;肾功能未恢复者预后明显差于肾功能恢复者〔死亡或自动出院(例):12比2,好转出院(例):0比16,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AKI组多菌素B日剂量高于非AKI组(mg:151.6±23.7比132.4±30.3);日剂量≥150 m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低蛋白血症(白蛋白≤25 g/L)的例数均显著多于非AKI组(例:29比10,18比4,9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菌素B日剂量≥150 m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多菌素B相关性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37.466,95%可信区间(95%CI)为2.676~524.586,P=0.007;OR=22.960,95%CI为1.710~308.235,P=0.018〕。结论发生多菌素B相关性AKI者较未发生者更多合并严重低蛋白血症,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多菌素B日治疗剂量更高;多菌素B日剂量≥150 m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为多菌素B相关性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多黏菌素B 急性肾损伤 感染 泛耐药革兰阴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