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开展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对其穿刺疼痛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中病例筛选为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50例,经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组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一组中有患者25例,在两组患者的动静脉穿刺护理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详细记录对比两组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依从性同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升,患者的动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穿刺护理中开展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可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瘘 穿刺疼痛 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冬季静脉输液患者治疗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提高穿刺成功率与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2022.11~2024.1月收治的静脉输液治疗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同护理干预小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针对性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与满意度影响。结果:两组护理模式应用后,研究组穿刺成功率高且对护理模式满意度评价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冬季静脉输液患者会面临较多问题,护理人员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促进患者治疗顺利进行,能提升治疗满意度,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 标签: 冬季静脉输液 穿刺成功率 满意度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足踝部定量活动仪辅助踝泵运动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下肢静脉血回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脊柱、骨盆、髋关节及下肢手术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及踝泵运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足踝部定量活动仪辅助进行踝泵运动,比较2组患者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运动后疼痛评分、静脉血流速度及峰速度。结果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疼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52,P<0.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533,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73,P=0.436)。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静脉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27,P<0.001),观察组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759,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43,P=0.958)。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静脉血流峰速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69,P<0.001),观察组静脉血流峰速度高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静脉血流峰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58,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48,P=0.277)。结论足踝部定量活动仪辅助骨科术后患者进行踝泵运动,能减轻患者运动后疼痛,加快静脉血回流速度。

  • 标签: 足踝部定量活动仪 踝泵运动 疼痛评分 股静脉 血流速度 峰速度
  • 简介:摘要: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于需接受静脉输注营养或长期输液的患儿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降低感染率,缓解患儿疼痛感,并且可极大程度提升患儿治疗成功率,合理选取穿刺部位,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穿刺成功率。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新生儿 不同置管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时采取护理干预对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成功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我院小儿门诊接受治疗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输液治疗,穿刺位置均为头皮浅表静脉,以随机法对其分组,接受常规护理的20例患儿为参比组,接受优质护理的20例患儿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依从性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依从性及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均高于参比组(P<0.05)。结论:对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患儿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依从性,进而提高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成功率,患儿家长对此模式满意度好,值得推广。【关键词】护理干预;优质护理;小儿门诊;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穿刺加压止血固定带在肾穿刺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住院行肾穿刺患者50例,根据患者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对照组和实验组,2020年1月至8月的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的患者为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软枕垫压穿刺部位,实验组采用我科自制的加压止血固定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腰痛程度、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腰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舒适度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肾穿刺 加压 止血 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凝血功能和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静脉血流速、APTT、TT、FIB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预防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还能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新生儿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动静脉内瘘患者对其采取品管圈活动护理在降低透析后穿刺点渗血率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了在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时间段内,自行前往我院的动静脉内瘘患者,共计有72例,分组方式为抽签法,各36例,对比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实行品管圈活动护理,干预组与对比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透析后穿刺点渗血情况实施组间对照。结果:(1)干预组动静脉内瘘基础护理、消毒隔离、阶梯穿刺、心理护理、专科巡护评分高于对比组,P<0.05,有差异。(2)干预组(2.78%)的动静脉内瘘患者透析后穿刺点渗血率低于对比组(16.67%)的患者,P<0.05,有差异。结论:动静脉内瘘患者对其采取品管圈活动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品管圈活动 穿刺点渗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维持性血液透析中,采用不同穿刺方式对血透动静脉瘘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调研样本限定为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研究时间限定为2019年12月到2020年11月期间本院在院维持性血透患者共计86例,其中实施区域穿刺法的4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扣眼穿刺法的43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对比分析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生理指标数据。结果: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97%,组间数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预组患者干预前的生理指标数据分析中,与对照组相同数据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肌酐指标、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较之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情干预中,在穿刺方面实施不同的穿刺方法,研究发现扣眼穿刺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要优于区域穿刺法,同时在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应用价值显著,更好地促进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不同穿刺方式 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预防管理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中,对患者穿刺不成功、静脉炎、药物外渗的预防效果。方法:取60例门诊输液室患者,分2组。对照组用常规管理,观察组用风险预防管理。对比不良事件、管理质量。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5),管理质量评分高(P<0.05)。结论:风险预防管理干预,能降低药物外渗、静脉炎等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药物外渗 穿刺 静脉炎 门诊输液室 风险 预防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46例动脉损伤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截肢的3例,成功修复的43例。结论动脉损伤后除迅速诊断和治疗外,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股动脉损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知信行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食管癌手术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2022.1——2024.1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合计收录样本量为60例,将其应用摸球法进行分组并开展不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手段,比较组间护理效果差异。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均有30例,所对应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知信行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结果:知信行各维度评分均以观察组更高,P<0.05。评价两组依从性,观察组依从性(93.33%)高于对照组依从性(70.00%),P<0.05。结论:在食管癌手术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应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于提升知信行水平和依从性的价值显著。

  • 标签: 食管癌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知信行健康教育 留置时间 并发症 知信行 依从性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计划性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价值。方法 Teaching Design of Integrated Course of Reading and Writing Based on In-dept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35例采用计划性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计划性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 血液透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手背静脉充盈不良患儿留置针穿刺中采用双扎法联合快速手消毒剂按揉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人数共8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接受留置针穿刺治疗的患儿,且患儿均存在手背静脉充盈不良的现象,随机将其分为41例对照组(采用一根止血带)、41例观察组(双扎法联合快速手消毒剂按揉),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手背静脉充盈不良患儿留置针穿刺中采用双扎法联合快速手消毒剂按揉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具有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双扎法 快速手消毒剂按揉 手背静脉充盈不良患儿 留置针穿刺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危重症病人动脉采血的护理措施。首先介绍了动脉的解剖结构和特点,并提出了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和策略。其次,重点强调了感染控制和无菌操作、皮肤准备和消毒、穿刺角度和深度掌握以及穿刺时的疼痛缓解措施等穿刺部位注意事项。随后,探讨了病人的护理,包括安全措施和监测、血流状态监测和注意事项、穿刺后的观察和护理以及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而强调了病人和家属教育的重要性,包括采血过程的解释和信息传递,以及病人自我管理的培训和指导。最后,通过引用相关文献,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意义。

  • 标签: 危重症病人 股动脉采血 护理 穿刺部位选择 血流状态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我医院接收的新启用内瘘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已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穿刺法,给予观察组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将两组最终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穿刺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对此次内瘘穿刺满意度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采取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效果,减轻穿刺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穿刺的满意度。

  • 标签: 新内瘘 穿刺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将早期术后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06-2020.06这一时间区间收治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共144例,将其按照随机术法的方法进行分组,研究组给予早期术后护理,参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研究组和参照组各72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动静脉内瘘成熟几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研究组动静脉内瘘平均使用时长显著长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将早期术后护理应用在维持性血透患者中,患者动静脉内瘘显著优化,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术后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透患者 自体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患一体化模式对降低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取我院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患者 1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研究组(护患一体化模式)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 57例,比较负面情绪、心理状态与并发症。结果:两组干预前负面情绪指标的各评分无差异, P> 0.05;研究组干预后较对照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低,研究组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状态与生命活力的分值较对照组均高,研究组并发症率( 7.01%)较对照组( 21.05%)低, P< 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采用护患一体化模式能缓解负面情绪且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 标签: 护患一体化模式 外周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