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方法。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无神经损害的胸腰段骨患者的资料,全部患者无需椎管减压。采用后正中切口,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分离肌肉,直达伤上下相邻双侧关节突、横突基底,以“人”字嵴为进针点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2周佩戴支具下地活动。结果全部患者经11~15个月随访,平均13.5个月。本组手术时间50~60分钟,平均55分钟,出血量100~250ml,平均180ml,切口全部一期愈合,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终末随访,体高度均无丢失,无断钉,松动及神经症状发生。结论经旁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体骨折,可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的完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用传统的手术器械达到了微创的治疗,对无神经损伤的体骨折的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9年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PVP治疗的102例(145)OVCF患者的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X线检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后凸角,并统计手术有效率。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6.69±1.14)分将至术后3 d的(2.25±0.84)分,ODI由术前的(65.96±8.36)分降至术后的( 28.6±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或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后3 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或末次随访)的OD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凸角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患者术后完全缓解95例(93.14%),部分缓解5例(4.90%),总有效率为98.04%(100/102)。结论PVP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OVCF安全有效。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联合寰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置钉安全性。方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共48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6~58岁[(37.3±13.5)岁]。通过Mimics 19.0软件建模得到96侧联合固定模型并进行模拟置钉。首先在寰枢模型中建立寰垂直平面P1和寰水平平面P2,其次在C2下关节突中点向上3 mm、向外2 mm选择进钉点,并采用Margel法置入寰枢经关节螺钉S0,然后寰侧块中线与寰后弓下缘的交点上方3 mm作为寰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在该进钉点置入4枚直径3.5 mm的虚拟螺钉。置钉方法如下:S1为螺钉与S0的外侧或寰椎弓根内侧壁相切;S2为螺钉与寰椎弓根外壁相切;S3为螺钉与寰椎弓根上壁相切;S4为螺钉和寰椎弓根下壁相切。测量S1、S2与P1的夹角来确定外倾角,S3、S4与P2的夹角来确定头倾角;计算外倾角和头倾角的安全范围。测量S1、S2、S3、S4的进钉长度。在所有模型中,间隔2°调整外倾角和头倾角的进钉角度,计算每一个外倾角和头倾角的成功例数,并计算置钉成功率。结果所有寰枢模型置钉成功,外倾角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6.7±2.4)°、(10.4±4.3)°、(17.1±3.7)°;其头倾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3.6±1.0)°、(11.0±5.8)°、(14.6±4.6)°。4种寰椎弓根螺钉的进钉长度:S1(31.1±2.4)mm,S2(28.3±2.5)mm,S3(29.2±3.8)mm,S4(29.6±3.0)mm(P<0.05)。置钉外倾角为-1°~5°时置钉成功率为87.5%,其中2°外倾角置钉的成功率为100%,置钉头倾角为5°时可以达到93.8%的置钉成功率。结论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联合寰椎弓根螺钉置钉具有满意的置钉长度和较高的置钉成功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颈椎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与比较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传统跨伤固定治疗与经伤单侧固定临床效果。 方法: 抽调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1 月在我院骨外科诊治的 92 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46 例患者采用跨伤固定手术治疗,实验组 46 例患者给予经伤单侧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伤压缩率、后凸 Cobb 角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差异显著。术后半年统计,实验组患者的体高度丢失、 Cobb 角丢失的数据统计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各临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经伤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断脊柱骨折效果更显著,术后骨折 恢复指标优于传统手术恢复指标 ,临床医师可广泛应用。

  • 标签: 伤椎单侧固定 跨伤椎固定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体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脊柱肿瘤及体转移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放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体成形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复发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组间数据存在较大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减轻,其评分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也较少,其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脊柱肿瘤及体转移瘤患者实施经皮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该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肿瘤 椎体转移瘤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皮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26例体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护理,进行总体分析。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治疗前患者的VAS评分为(8.7±0.6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25±0.47﹚,术前、末次随访时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经皮体成形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等优点。同时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护理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是目前困扰老年腰背痛患者的顽症之一。传统的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随着经皮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技术不断完善,凭借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稳定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为老年OVCF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2005年8月-2008年8月,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跨伤固定和经伤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多采用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情况,分别采用日本腰椎功能评价JOA评分法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脊柱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观察术前术后伤体压缩率与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差异均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压缩率、伤压缩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后观察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跨伤固定和经伤固定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疼痛,改善伤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但经伤固定治疗对于伤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效果更佳,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增加。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8例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38例患者均在术后1~3d内腰围保护下下地,平均下地时间(1.8±0.25)d。独立站立或搀扶下床行走,疼痛均消失或明显缓解,无神经损伤、脊髓压迫等并发症。结论重视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术前强调患者的心理护理,并进行相应的体位训练;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健康指导,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穿刺骨水泥体强化术治疗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采取经皮穿刺骨水泥体强化术治疗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40例,对其治疗疗效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的病痛都得到有效缓解,并且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康复率达到100%;患者术后的VSA评分以及活动能力局与术前具有明显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的体前缘高度与术前差异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得到的VSA评分、活动能力以及体前缘高度与术后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骨水泥体强化术是一种脊椎的微创手术,这种治疗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体疼痛,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小,术后的并发症少,在治疗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非常显著。

  • 标签: 皮穿刺骨水泥椎体强化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间孔行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经间孔行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明显低于LPF组患者;②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LPF组患者;③术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其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LPF组明显增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间孔行体间融合术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间孔行体间融合术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序、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因此可将经体间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案。

  • 标签: 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跨伤固定与经伤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跨伤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伤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体前缘高度、Cobb角平均值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①两组术后体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体高度、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观察组ASIA分级改善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优于跨伤固定术。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行单节段经皮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体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再骨折 骨水泥 水泥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74例胸腰段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无发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不良状况;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更少(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安全、疗效显著、操作简便、预后良好,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关键词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25-02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通过弧形骨钻与直骨钻注入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模型中分布,评价弧形骨钻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体标本(T10~L5)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脱钙法建立骨质疏松体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弧形骨钻,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直骨钻。在透视下分别进行椎弓根穿刺,分别记录骨钻尖端越过体中线的数量及骨钻尖端至体中线距离,然后在透视下行经皮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记录骨水泥分布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钻尖端越过体中线的体数分别是18个和7个;弧形骨钻与直骨钻尖端至体中线距离分别为(4.5±0.6)mm和(1.1±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5±1.4)ml和(4.1±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分布达到或过中线分别是19例与11例,骨水泥渗漏数分别为4例与9例。结论实验证明弹性弧形骨钻可以改变穿刺通道的方向,且能引导骨水泥的分布,实现单侧穿刺骨水泥体两侧都能均衡分布的目的。

  • 标签: 脊柱 骨质疏松性骨折 动物实验 骨水泥成形术 骨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伤单侧固定及跨伤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临床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将全部的患者根据统计学原理平均分为对照组(n=34例)以及实验组组(n=34例)。前者接受跨伤固定治疗,后者接受经伤单侧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实验组的Cobb角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9%,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经伤单侧固定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Cobb角,提高机体功能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经伤椎单侧固定 跨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经伤单侧固定及跨伤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为 2016年 8月至 2018年 8月,临床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 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将全部的患者根据统计学原理平均分为对照组( n=34例)以及实验组组( n=34例)。前者接受跨伤固定治疗,后者接受经伤单侧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 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后,实验组的 Cobb角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5.89%,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3.53%,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经伤单侧固定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 Cobb角,提高机体功能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经伤椎单侧固定 跨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