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寻未手术及放疗的肺癌行根治性或预防性放疗锁骨上淋巴结靶勾画的范围。方法:将锁骨上区域按主要解剖转移途径分区,回顾性分析肺癌在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分布特点,进一步精确肺癌在锁骨上淋巴结靶勾画范围。结果: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中有双侧锁骨上淋巴结的占31%;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Ⅰ出现的占22%,多数与其他(如Ⅱ及Ⅳ)同时出现;锁骨上Ⅱ淋巴结转移占绝大部分,为99%,与他一同出现或单独出现。锁骨上Ⅲ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约3.9%,且全部合并有Ⅱ淋巴结转移,多伴有大的肿瘤负荷,纵隔及锁骨上广泛的淋巴结转移。Ⅳ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占16%,均合并有Ⅰ或Ⅱ淋巴结转移。结论:Ⅰ及Ⅱ是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集中区,临床上考虑进行锁骨上预防性照射时建议包括Ⅰ、Ⅱ;当Ⅱ存在淋巴结转移时,结合患者耐受性,考虑Ⅳ照射。

  • 标签: 肺癌 锁骨上淋巴结 放射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海绵窦颅底贯通性肿瘤临床上并不少见,长期以来均被认为是颅外肿瘤的晚期表现,不适于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我们应用经眶颧颅内外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根治性切除海绵窦颅底贯通性肿瘤,以期提高侵及海绵窦区域的颅底贯通性恶性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手术造成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组收集了我科自1998年3月~2002年2月收治的14例海绵窦颅底贯通性肿瘤病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9例;年龄22至73岁,平均43.2岁;腺样囊性癌4例,恶性成纤维细胞瘤2例,鼻咽癌2例,上颌窦癌1例,上颌骨软骨肉瘤1例,骨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1例,神经纤维瘤1例。所有手术全部采用经眶颧颅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方法主要包括整体游离眉弓和颧骨、切除蝶骨嵴外侧、打开眶上裂、眶下裂和视神经管。肿瘤切除常规按无瘤原则(enbloc)进行。结果:本组共14例患者均达到肿瘤根治性全切除。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经CT/MRI随访3个月~36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应用经眶颧入路显微手术可避免术中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减少手术中颅内操作的时间、并且在巨大型肿瘤的切除过程中控制海绵窦和肿瘤的出血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点。大大地提高了颅底贯通性肿瘤的根治率,并相应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了患者恢复的过程。

  • 标签: 眶颧人路 海绵窦 颅底贯通性肿瘤 根治手术
  • 简介:“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暨“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定于2009年11月20—22号在广东省江门市召开,由江门市中心医院承办。(广东省继教项目:09320408103,Ⅰ类学分5分)。会议除举行以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新进展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报告外,还将安排参会论文进行发言交流。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神经肿瘤 抗癌协会 广东省 年会 征文通知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肠道准备和不同肠道准备方法[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bowelpreparation,MBP)/口服抗生素]是否影响结直肠手术的特定结局。方法从2012年启动的美国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中的结肠切除术的数据库中提取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是否使用肠道准备、肠道准备的类型以及结直肠术后特定的并发症。对于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患者,我们使用无校正的或校正的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术前联合MBP与抗生素(MBP+/ABX+),单独使用MBP(MBP+/ABX-)以及不使用肠道准备(no-prep)对预后的影响,特别是对吻合口瘘、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和肠梗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442名患者,no-prep组2296例(27.3%)、MBP+/ABX组3822例(45.3%)和MBP+/ABX+组2324例(27.5%)。组间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但no-pre组在既往败血症、腹水、糖皮质激素使用、出血和肿瘤播散上稍比其他两组多。与no-pre组相比,MBP无论是否联合使用抗生素都与术后肠梗阻(MBP+/ABX+:OR=0.57,95%CI:0.48~0.68;MBP+/ABX:OR=0.78,95%CI:0.68~0.91)和SSI(MBP+/ABX+:OR=0.39,95%CI:0.32~0.48;MBP+/ABX:OR=0.80,95%CI:0.69~0.93)发生率的降低相关。MBP+/ABX+组患者比no-pre组患者具有更低的吻合口瘘发生率(OR=0.45,95%CI:0.32~0.64)。多因素分析发现,联合使用抗生素的MBP方法与吻合口瘘(OR=0.57,95%CI:0.35~0.94)、SSI(OR=0.40,95%CI:0.31~0.53)及术后肠梗阻(OR=0.71,95%CI:0.56~0.90)发生率的降低独立相关。结论上述结果阐明了近50年来的一个争议——肠道准备是否可改善结直肠术后的结局。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的MBP方法可有效降低接近一半的SSI、吻合口瘘及肠梗阻这些结直肠术后最常见最麻烦的并发症。

  • 标签: 肠道准备 吻合口瘘 结直肠手术 前联合 结肠切除术 改进计划
  • 简介:目的:构建miR-15a-5p和miR-16-5p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利用此载体分析并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3'-UTR区域的确切结合位点,探讨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通过Pubmed和miRBase数据库分别寻找到CCND1基因3'-UTR区域碱基序列和miR-15a-5p、miR-16-5p的碱基序列。找出理论结合位点后,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通过基因测序表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CCND1a/Ma和CCND1b/M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将上述载体应用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CCND1b组的荧光素酶表达强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3'-UTR区域存在结合位点,其具体结合位置在CCND1b。这在理论上意味着miR-15a-5p和miR-16-5p可以抑制CCND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CCND1 miR-15a-5p miR-16-5p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uPTC)的超声特征、BRAFV600E基因检测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淋巴结清扫的153例uPTC患者灰阶超声参数、BRAFV600E基因以及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uPTC患者原发灶声像图超声参数、BRAFV600E基因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构建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uPTC患者性别(男)、病灶部位(下极)、肿瘤最大直径(>10mm)、侵犯包膜、患侧中央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病灶数目、纵横比、边界、肿瘤回声、微钙化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对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784)、侵犯包膜(OR=4.183)、BRAFV600E基因突变(OR=6.273)、患侧中央淋巴结转移(OR=6.852)是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0.719~0.963),当取约登指数最大时,其预测敏感性74.38%,特异性88.59%。结论男性uPTC患者伴被膜侵犯、BRAFV600E基因突变及患侧中央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时,应警惕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双侧中央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以减少复发及再手术时的风险。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超声检查 BRAF V600E基因 中央区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