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治疗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双盲法随机抽取并均分62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2021年3月-11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口腔正畸,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前牙覆颌深度、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为(2.42±0.34)mm、(2.76±0.49)mm、(3.15±0.46)mm、(30.58±2.19)%低于对照组的(3.73±0.67)mm、(5.52±0.74)mm、(4.49±0.56)mm、(64.75±4.59)%(P<0.05);观察组TNF-α、IL-2、IL-6水平分别为(0.96±0.23)ng/L、(1.75±0.42)ng/L、(158.43±8.23)pg/mL低于对照组的(2.32±0.53)ng/L、(4.41±1.04)ng/L、(190.28±10.73)pg/mL(P<0.05)。结论 常规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过程中联合口腔正畸,能显著改善口腔状态和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口腔正畸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临床指标 炎性因子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治疗中,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探究对象均为我院接收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接收时间2021年4月~2022年4月,对患者采用口腔正畸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齿松动度以及牙周情况。结果 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相关指标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治疗中,采用口腔正畸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牙齿松动度,对改善患者出血情况也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口腔正畸治疗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正畸治疗,将治疗前后患者的牙齿松动度、牙周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经过治疗后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前牙覆颌深度、牙周出血指数等治疗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口腔正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牙齿松动度以及出血情况,对改善患者的牙周不良体征也具有重要价值,治疗效果突出,值得广泛临床推广。

  • 标签: 口腔正畸治疗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口腔正畸应用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疗效。方法:随机挑选2023年1月-12月医院内8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为对象,按照抽签法方式分组,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牙周基础治疗,研究组实施口腔正畸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牙周袋深度、牙周出血指数及牙槽骨吸收程度等指标均小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因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经过口腔正畸治疗可改善牙周指标,疗效确切。

  • 标签: 口腔正畸 牙周病 前牙移位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肠道双歧杆菌在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制作严重烫伤大鼠模型。同时设假伤组,检测细菌和内毒素(LPS)移位及盲肠膜菌群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脏器细菌移位明显增多(P<0.01);血LPS水平在致伤1,3,5d后分别为(0.236±0.148)Eu/ml,(0.197±0.156)Eu/ml,(0.104±0.090)Eu/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072±0.049)Eu/ml(P<0.05);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剧减20-250倍,真菌数剧增至5-6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0.5-30倍,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由假伤组的25000:1降为伤后的4-800:1;血浆IL-6水平显著增高,经分层统计,与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鼠相比,盲肠膜菌群移位大鼠的双歧杆菌量减少约120倍,真菌数增加约5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约30倍,盲肠膜菌群中双歧肝菌数量与血浆中IL-6,LPS浓度呈负相关(r1=-0.4817,r2=-0.4912,P<0.01),血IL-6和LPS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8,P=0.0001)。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大鼠盲肠膜菌群紊乱,细菌和LPS移位增加;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和数量的减少,可能促使了严重烫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 标签: 肠道双歧杆菌 烫伤 大鼠 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 细菌移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患儿,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反应差、呼吸浅弱、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心音低钝、心率减慢。血串联质谱检查提示多种长链酰基肉碱浓度升高,基因检查提示SLC25A20基因c.261-10T>G变异。经呼吸支持、补充左旋肉碱等治疗后,患儿症状有所缓解,家长自行出院3个月后于家中死亡。

  • 标签: 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 SLC25A20基因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神经移植移位术治疗新生儿臂丛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2例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所有患儿均采取早期神经移植和移位手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肩肘关节与手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72例患儿中术前肩关节功能评定优10例、良22例、差40例,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优36例、良30例、差6例,患儿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46)。72例患儿中术前肘关节功能评定1分23例、2分11例、3分15例、4分12例、5分11例,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定1分8例、2分12例、3分12例、4分18例、5分22例,患儿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3,P=0.045)。72例患儿中术前手功能评定1分20例、2分15例、3分16例、4分15例、5分6例,术后手功能评定1分7例、2分10例、3分11例、4分20例、5分24例,患儿手术前、后手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3,P=0.044)。结论早期神经移植移位术应用于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有助于改善患儿肩、肘、手等部位的功能状况,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上肢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新生儿 臂丛神经损伤 神经移植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GartlandⅡ、Ⅲ型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利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治疗GartlandⅡ、Ⅲ型肱骨踝骨折40例患者的资料。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及时评价肘关节功能骨折级别,记录不良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3到12个月。所有患者复位成功,13例手法复位固定后肘关节出现张力性水疱,6例静脉麻醉后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8例骨折并发生再次移位,5例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Flynn肱骨踝上骨折评定优15例,良17例,一般6例,差2例。结论手术复位石膏或夹板均是资料移位踝骨踝上骨折的主要方法,但必须注意肘关节周围皮肤,积极预防不良并发症。

  • 标签: 石膏 夹板外固定 肱骨骨折
  • 作者: 李成章 邓少林 尚姝环 金颖 张珍 龚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30079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30079(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430014)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重度牙周炎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病理性移位牙齿自发回位的病例,该病例按牙周炎新分类为Ⅳ期C级。疾病特点是患者存在明显的咬合紊乱并构成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种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治疗特点是针对内外病因,对咀嚼肌紊乱和干扰进行个性化干预治疗,采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消除炎症,均衡咬合取代局部过大的咬合应力;牙槽骨再生阻断上颌窦的牙源性感染;恢复中性区平衡促进牙间隙的减小关闭和病理性移位牙齿的自发回位。该病例未进行拔牙或其他任何治疗,提示针对咬合开展个性化治疗可获得更全面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采用外痔皮瓣覆盖肛裂创面或皮瓣带蒂移植,结合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切断术治疗Ⅲ期肛裂178例,全部治愈。该术式具有疗效好,疼痛轻,愈合时间短,且能显著改善括约肌痉挛,减少肛门功能损伤,减轻后遗症和其它并发症。

  • 标签: 肛裂 皮瓣 手术
  • 简介:【摘 要】 目的:观察天轨式移位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脑外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天轨位移减重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后4周后,通过BTS三维步态分析仪及Berg平衡量表评价患者平衡能力,对比两组患者在时间-距离参数及平衡的数据差距。结果:试验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卒中患者使用天轨减重训练系统对步态及平衡功能有提高效果。

  • 标签: 脑卒中 天轨 步态 平衡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减少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恶病质患者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在长海医院消化科行PICC置管的恶病质患者188例,均为消化系统疾病所致,BMI〈18.5。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采取PICC常规置管法,即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后协助患者将下颌靠近穿刺侧肩部,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观察组当导管到达锁骨下静脉中段时,助手在同侧锁骨上窝靠近胸锁关节处以四指并拢向内下方用力按压颈内静脉,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1.1%(81/90)及97.9%(9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5,P〈0.05)。结论恶病质患者置人PICC过程中,通过指压法可以有效减少PICC置管移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 标签: 恶病质 PICC置管 移位 颈内静脉
  • 简介:急性硬膜下血肿(ASH)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一般病情较重,伤后病情变化急剧,难度较大,死亡率高达50%-80%。本研究通过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外伤后首次颅脑CT扫描诊断为ASH的8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CT扫描的出血厚度、中线结构移位情况结合临床病情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中线结构移位 临床意义 厚度 CT扫描诊断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应用肋间神经移位术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当中选择 40例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在 2012年 12月 -2019年 6月期间。将其中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术的 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未接受手术治疗的 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肋间神经移位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屈肘功能,同时未损伤患儿的肺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肋间神经移位术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肩关节 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陈旧性骨折 肱骨大结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成人锁骨中段有移位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成人锁骨中段有移位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8例,对照组18例,分别接受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I级愈合10例,Ⅱ级愈合7例,Ⅲ级愈合1例,愈合优良率94.4%;对照组患者I级愈合8例,Ⅱ级愈合4例,Ⅲ级愈合6例,优良率66.7%;观察组患者愈合优良率优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锁骨中段有移位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效果优于保守治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成人锁骨中段有移位骨折 手术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老年髋臼骨折臼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并评价基于此分型进行臼顶压缩或移位骨折复位的效果及术后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盆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合并臼顶压缩或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为65~78岁,平均71.5岁。按冠状位CT对其臼顶压缩或移位进行分型,以臼顶骨折线为界将臼顶分为内外侧,A型(3例):臼顶整体移位;B型(8例):臼顶内侧压缩;C型(4例):臼顶内外侧均有压缩或移位;D型(5例):臼顶粉碎性骨折,内外侧之间有嵌顿骨块。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复位方法:A型骨刀截骨复位;B型顶棒顶压复位;C型首先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然后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D型骨折首先处理嵌顿骨块,然后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最后如果外侧移位则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所有患者均应用钢板、螺钉固定。评价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及患肢功能。结果术后CT检查有18例患者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例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7个月(18~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70~100分)。4例患者最终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但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结论老年髋臼骨折臼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对臼顶骨折复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髋臼 骨折 臼顶 CT分型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