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纳入43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相关指标(牙周袋深度、前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情况)及对牙齿美观度的满意程度。结果 43例患者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前牙槽骨高度 、前牙覆盖指标方面明显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牙齿美观度满意程度方面,十分满意32例(74.42%),较为满意10例(23.26%),不满意1例(2.33%),总满意度97.67%。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牙齿咀嚼功能及美观程度;建议推广。

  • 标签: 牙周病 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
  • 简介:【摘要】目的:在牙周病引起的前牙移位治疗中应用口腔正畸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牙周病引起的前牙移位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应用牙周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28例患者应用正畸治疗。比较两组的牙周炎指标、牙齿移位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D、AL、GI、PLI均低于对照组,且U1-SN、L1-MP以及前牙覆盖距离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75.00%,差异明显(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牙周炎及牙齿移位情况,临床疗效更佳,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前牙移位 牙周病 口腔正畸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口腔正畸治疗在牙周病导致前牙移位的治疗中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80例患有牙周病导致前牙移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口腔正畸治疗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前牙功能指标情况、患者的治疗效果、稳定性以及患者的咬合功能和面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前牙功能指标、牙周指标和正畸指标、稳定性、咬合功能和面型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细胞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口腔正畸治疗 牙周基础治疗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严重移位患者使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 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非手术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比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严重移位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肩胛骨骨折 严重移位 手术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畸和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用于前牙移位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前牙移位病人(n=38)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19人,前者采取正畸和牙周基础治疗,后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达到了100.0%,而对照组数据则只有84.21%,相比较下,试验组的疗效更高(P<0.05)。咀嚼功能: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达到了(86.32±2.15)分,而对照组数据则只有(76.15±3.78)分,相比较下,试验组咀嚼功能更高(P<0.05)。结论:前牙移位联用正畸和牙周基础疗法,病人的疗效提升更为迅速,咀嚼功能改善也更加明显。

  • 标签: 前牙移位 正畸治疗 咀嚼功能 牙周基础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将地图上的各种道路进行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解决共线和符号空间冲突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道路弯曲组共线和移位协同处理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约束性三角网上,可以快速地识别出道路空间当中的冲突区域,并提取冲突路段和骨架线,同时获取特征信息,之后将符号共线与几何计算方法和移位模型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符号共线和移位问题。

  • 标签: 道路 弯曲组共线 移位 协同处理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直肌移位术(SRT)、上直肌移位术联合加强缝线术(SRTA)与垂直肌移位术(VRT)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42例(4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SRT组(16例),即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SRTA组(13例),即SRT联合Buckley缝线和MRc;VRT组(13例)。分析比较3个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SRT组、SRTA组、VRT组术后12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0.8±5.8)、(+0.8±4.5)、(+1.2±2.5)三棱镜度(PD),均低于术前的(+82.8±17.2)、(+77.7±26.1)、(+71.5±18.6)PD;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麻痹眼外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如SRT组、SRTA组、VRT组术前外转功能分级分别为(-4.4±0.5)、(-4.4±0.5)、(-4.5±0.5)级,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0.7)、(-2.2±0.5)、(-2.1±0.6)级;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麻痹眼外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SRT组[(-0.9±0.6)、(-0.8±0.6)级]与SRTA组[(-1.5±0.5)、(-1.4±0.5)级](t=-2.62、-2.52)、SRTA组与VRT组[(-0.8±0.8)、(-0.6±0.7)级](t=2.62、3.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第一眼位获得立体视患者的比例3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旋转复视、眼前节缺血并发症。SRTA组中2例术后术眼下斜视4~5 PD伴上转轻度落后。结论SRT、SRTA和VRT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且疗效相当,矫正眼位并能改善患者外展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疗效稳定,术后较少出现垂直及旋转斜视。

  • 标签: 眼球运动 眼外科手术 上直肌移位术 垂直肌移位术 展神经麻痹 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应用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以双盲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接收的12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分成常规牙周基础治疗组(n=59例)和口腔正畸治疗组(n=61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口腔正畸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08%明显高于常规牙周基础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3.05%,并且口腔正畸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常规牙周基础治疗组(P<0.05)。结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拥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正>笔者从1995年7月以来,对24例24眼翼状胬肉(简称胬肉),行切除病变组织、灼烙和球结膜联合角膜缘上皮移位术治疗(治疗组)。取得良好效果,并与1992年1月~1994年6月期间行切除病变组织、灼烙联合球结膜移位治疗27例27眼(对照组)作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角膜缘上皮 球结膜 病变组织 移位术 治疗 带蒂结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腔正畸辅助治疗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将基础牙周治疗应用在对照组中,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口腔正畸联合基础牙周治疗,观察和比较组间治疗效果及牙齿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P

  • 标签: 牙周炎 口腔正畸 前牙扇形移位 效果
  • 作者: 兰天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4-11
  • 出处:《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2021年24期
  • 机构:四川蜀能电力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51
  • 简介:摘要: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输变电工程项目所需要考虑到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较多。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应该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以及专项施工方案部署要求,对现场施工所涉及到的技术管控点以及工艺流程进行科学贯彻与落实,尤其是关键部位施工问题。为保障输变电工程安全运营与高效运行,本文主要结合相关经验对输变电工程关键部位施工中的基础移位处理施工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与分析,以期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价值。

  • 标签: 输变电工程 基础移位处理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脂肪酸代谢障碍疾病,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通过临床特点及血酰基肉碱谱分析及尿有机酸分析,进一步通过基因诊断、酶活性分析可确诊。治疗原则避免空腹时间过长,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补充甘油三酯等。

  • 标签: 脂肪酸代谢 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闭合性手法复位儿童桡骨远端骨折背向移位的治疗。结论采用闭合性手法复位损伤小,恢复快。

  • 标签: 闭合性 儿童 桡骨骨折移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切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移位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10月11例肱骨内上髁骨折,采用切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1例全部获得随访,患者肘关节屈伸功能正常,无肘内、外翻畸形,无尺神经损伤。结论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应早期诊断,通过切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肱骨内上髁骨折 手术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比较小切口有限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4%和10.8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有限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且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关节面移位 跟骨骨折 小切口有限内固定 “L”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医院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移位的发生及复位情况。方法收集吉首市人民医院2006—2016年腹膜透析导管移位患者资料,并对手复位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我院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发生率为16.1%,对其中20例患者进行了手复位,成功率达80%。结论手复位是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有效措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腹膜透析 导管移位 手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