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髌骨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髌骨骨折常引起伸膝装置断裂,造成伸膝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当髌骨骨折移位>2mm时,可能导致创伤性髌股关节炎发生1。目前治疗方法有多种,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本文就髌骨骨折的手术发展史及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髌骨 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选取髌骨骨折患者12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1例,观察组74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有观察组患者康复优良率为91.89%,其中达优75.68%,对照组优良率为76.47%,其中达优54.90%,观察组患者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94.59%的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表示满意,对照组仅为82.3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护患关系和谐,应该成为髌骨骨折患者常规护理内容。

  • 标签: 斌骨骨折 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观察丝线环行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2008年,运用丝线环行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6例,采用膝前正中入路。结果36例患者均获平均8个月随访。结论以丝线环行固定治疗髌骨骨折,能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分体式髌骨爪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于 201 5 年 4 月 至 201 7 年 4 月 期间将 68 例 髌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疾病的研究工作。并且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 34 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分体式髌骨爪内固定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进而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工作。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 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评分( 92.12±5.31 )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 79.69±4.22 )分,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 91.1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3.53% ,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对髌骨骨折的患者使用分体式髌骨爪内固定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工作之后,患者骨折的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分体式髌骨爪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68例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室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将入选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髌骨固定针组和克氏针组各包含34例患者。髌骨固定针组患者采取髌骨固定针进行治疗,克氏针组患者采取克氏针张力带进行治疗。结果术中出血量,髌骨固定针组患者与克氏针组相当,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髌骨固定针组患者显著短于克氏针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髌骨固定针组患者显著短于克氏针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活动度、稳定性、屈曲畸形等各项HSS评分,髌骨固定针组患者均显著高于克氏针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的疼痛、晨僵、关节功能及总评分,髌骨固定针组患者均显著高于克氏针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固定针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髌骨骨折治疗的首选疗法。

  • 标签: 髌骨固定针 克氏针张力带 髌骨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二分式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探讨其适应症、治疗优点及发展方向。方法一组病人用二分式髌骨爪治疗,一组病人行手术切开复位AO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每组病人又分为术后6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结果二分式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对横断型髌骨骨折治疗效果佳;与同期AO张力带固定相比,横断型和粉碎型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横断型和粉碎型髌骨骨折是二分式髌骨爪治疗的适应症。

  • 标签: 二分式髌骨爪 髌骨骨折 AO张力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髌骨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1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共计6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包括32例患者)。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关节镜监视下髌骨环治疗,对比两组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以对照组为参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骨折愈合时间更短,膝关节(HSS)评分更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对照组为参考,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退出、内固定松动、伤口感染等发生率更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髌骨粉碎性骨折 关节镜 监视 髌骨环 治疗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保留软骨膜的肋软骨皮质在鼻尖成形中的优点。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郑州美莱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行肋软骨综合鼻整形的女性患者618例,年龄18~52(27±6)岁。根据鼻尖修饰移植物不同分为保留肋软骨膜皮质组(n=276)与单纯肋软骨皮质组(n=342)。术后1个月、12个月随访拍照对比两组鼻尖移位显形情况,分析两者优缺点。结果保留肋软骨膜皮质组移位发生率为3.6%,单纯肋软骨皮质组移位发生率为7.9%,保留肋软骨膜皮质组移位率低于单纯肋软骨皮质组(χ2=4.95, P<0.05)。保留肋软骨膜皮质组显形发生率为4.7%,单纯肋软骨皮质组显形发生率为9.1%,保留肋软骨皮质组显形率低于单纯肋软骨皮质组(χ2=4.38, P<0.05)。将保留软骨膜的皮质用于鼻尖成形术,术后鼻尖突出度良好,远期不易变形、移位及显形。结论保留肋软骨膜的肋软骨皮质在鼻尖成形术中可获得良好的鼻尖突出度及稳定的旋转度,是一种较好鼻尖塑形材料,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鼻整形 肋软骨 肋软骨膜 鼻尖成形
  • 简介:摘要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而软骨损伤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逆的关节变性早期因素。由于软骨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有限,目前软骨缺损的修复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医学难题。近年来,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软骨缺损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途径。软骨脱细胞基质(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ACM)保留了天然软骨的细胞外基质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成分,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天然软骨的细胞外环境,是软骨修复与再生的理想材料。ACM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生长因子等,其中Ⅱ型胶原蛋白是透明软骨中的主要类型,在调节软骨组织的机械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Ⅱ型胶原蛋白、生长因子和低氧微环境分别在促进软骨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Ⅱ型胶原蛋白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诱导细胞聚集和软骨分化;ACM中含有的多种生长因子能够诱导Sox9的表达,促进干细胞成软骨分化;低氧微环境可上调Ⅱ型胶原(COL2A1)、Sox9的表达并维持软骨细胞表型。此外,ACM已被广泛应用于软骨再生的研究,将ACM制备成脱细胞支架、水凝胶或是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对软骨缺损进行修复均取得了良好的软骨再生效果。尽管ACM源性生物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ACM的成分丢失、支架的性能降低等,值得进行深度的探索和挖掘。

  • 标签: 软骨,关节 脱细胞细胞外基质 组织支架 再生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间接共培养的方式,分析兔膝关节软骨单位对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2个月龄新西兰兔6只,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双侧股骨全层软骨组织依次酶解消化获取软骨细胞,联合酶解搅拌消化获取软骨单位。按2×105个/孔浓度接种于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实验组:软骨单位接种于上室,软骨细胞接种于下室;对照组:下室接种软骨细胞,上室未接种。分别在第2、4、6、8天提取各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磷脂结合蛋白V(Annexin V)和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增殖率检测。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3.60±4.65)%,明显低于对照组[(24.76±2.69)%,t=8.271,P<0.01];第8天实验组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75±4.26)%比(42.48±6.06)%,t=7.419,P<0.01]。EdU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46.23±6.17)%明显高于对照组[(32.23±5.40)%,t=3.254,P<0.05]。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76.60±5.85)%明显高于对照组[(62.73±6.69)%,t=5.573,P<0.01];第8天实验组增殖率为(64.65±8.44)%明显高于对照组[(44.35±7.97)%,t=7.722,P<0.01]。结论软骨单位延缓了间接共培养后期软骨细的早期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软骨单位 软骨细胞 增殖 凋亡
  • 简介:背景:微骨折是常用于修复膝关节软骨病损的技术。尽管该项技术应用很普遍,但有关远期临床结果的信息仍很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该项软骨修复技术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骨折技术治疗48例膝关节稳定、股骨髁孤立、全层软骨缺损并有症状的患者。最短随访24个月,采用公认的疗效评分和主观临床评级及软骨敏感NRI扫描对患者的结果进行前瞻性评估。结果: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优、良32例(67%),可12例(25%),差4例(8%)。日常活动评分、国际膝关节信息委员会(IKDC)评分、SF-36体格检查评分术后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体重指数(BM)较低,则日常活动评分SF-36体格检查评分较高,BMI〉30kg/m^2则效果最差。术前症状时间少于12个月,则日常活动评分显著增加(p〈0.05)。24膝中MRI证实缺损填充,修复良好13例(54%),中等填充7例(29%),填充不良4例(17%),填充度与膝关节功能评分相关。全部缺损填充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均有改善,而填充不良的关节,功能改善有限,且24个月后功能评分下降。结论: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病损在最短2年的随访期间功能有显著改善,软骨缺损填充良好,BMI较低,术前症状期短者可取得最佳短期疗效;高BMI对短期疗效有负面影响,软件缺损填充不良则短期疗效较差。

  • 标签: 膝关节软骨缺损 软骨面重建 微骨折 手术技术 膝关节软骨病损 功能评分
  • 简介:髁突软骨和生长板软骨是不同部位的两种软骨,其发育过程均为软骨内成。下颌髁突软骨是继发性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生长板软骨为原发性软骨,由透明软骨构成。二者行使的生理功能不同,在胚胎发生、生长特性、组织结构、软骨细胞的终末方式及对生长因子的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就此差异对比做一综述。

  • 标签: 髁状突软骨 生长板软骨 发育 差异
  • 简介:背景:髌骨不稳定的疾病逐渐得到重视,而治疗髌股关节不稳定的方法很多,需要探讨一个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手术方式。目的:探讨带袢钛板单道重建与槽带线锚钉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69例,均为单膝,其中对照组采用带袢钛板单道重建,共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15~30岁,平均(18.5±3.5)岁;试验组采用槽带线锚钉双束重建,共36例,男8例,女28例,年龄15~30岁,平均(17.9±4.3)岁。患者术前症状主要包括行走摔倒、关节不稳、髌骨多次脱位病史,查体示髌骨恐惧试验(+)。测量术前和术后的外侧髌股角、髌骨倾斜角,采用术前和术后行Kujala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来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4.0±2.1)个月,切口均愈合良好,活动无受限,查体示髌骨恐惧试验(-),患者均较满意,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末次随访Kujala主观评分分别为(83.6±3.3)分和(87.2±2.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分别为(89.5±2.9)分和(90.0±8.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带袢钛板单道重建与槽带线锚钉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均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不稳的状态,短期内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带袢钛板 带线锚钉 内侧髌股韧带 髌骨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分体式髌骨爪与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照分析。 方法 :从本院 2006年 1月 ~2014年 1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 80例,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 40例患者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给予观察组 40例患者分体式髌骨爪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在治疗髌骨骨折上两种手术均有一定效果,不过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术效果更佳,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处恢复,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髌骨骨折 分体式髌骨爪 克氏针张力带钢丝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翻转髌骨或者滑移髌骨对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实施的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为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Ⅲ-Ⅳ级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排除低位髌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术中滑移髌骨(n=25),对照组采用术中翻转髌骨(n=25);并进行12个月的随访,分别比较2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前术后Insall-Salvati(IS)指数、改良Insall-Salvati(MIS)指数、Blackbume-Peel(BP)指数、Caton-Deschamps(CD)指数及术后低位髌骨发病率。应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HSS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 >0.05),术后第6、12个月,观察组的HSS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t=2.64、2.80,均为P <0.05)。术前两组IS指数、MIS指数、CD指数及B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4、0.87、1.40、0.57,均为P >0.05);术后观察组IS指数、MIS指数高于对照组(t=3.004、3.29,均为P <0.05)。术后两组的CD指数、B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6、-0.29,均为P >0.05)。观察组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5,P <0.05)。结论TKA术中滑移髌骨比翻转髌骨术后发生低位髌骨的风险更低,但尚需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髌骨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分体式髌骨爪与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照分析。 方法 :从本院 2006年 1月 ~2014年 1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 80例,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 40例患者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给予观察组 40例患者分体式髌骨爪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在治疗髌骨骨折上两种手术均有一定效果,不过镍钛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术效果更佳,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处恢复,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髌骨骨折 分体式髌骨爪 克氏针张力带钢丝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