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中庸》一书引“子日”处甚多,“道不远人”章①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已非“忠恕”所能范围。深人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据文意,全章可分五节。

  • 标签: “忠恕”之道 《中庸》 义疏 《论语》 “子曰” 君子
  • 简介:朱熹以“平常”、“不偏不倚”解释中庸。人们据此认为中庸就是折中调和,抱守常态。又有论者强调中庸是常人皆能实践的道德。对此,本文以文字训诂为依据,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阐释了中庸的含义:中、庸本为二德,中为中正之德,庸为恒常之德。孔子赋予中、庸以新的内涵,将二者相结合。其后的《中庸》,围绕“中”阐释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又在“庸”的范畴下阐述了“诚”的思想。诚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慎独是致诚的途径。

  • 标签: 慎独
  • 简介:本文以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的诠释作为立论的依据,结合朱熹《大学章句》对“慎独”的诠释,与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注疏“慎独”进行比较,特别强调朱熹把慎独之“独”诠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而与郑玄、孔颖达注疏之不同;同时还认为朱熹的“慎独”专就“已发”上说,要求谨慎于人的内心活动,与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的“慎独”意在“内心专一”、郭店楚简《五行》篇的“慎独”即指“慎心”,有许多相似之处。

  • 标签: 朱熹 慎独 已发 未发
  • 简介:孔子的中庸思想长期受到人们的误解。通过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可以察知,“中庸”具有中正、中和、时中、用中、平常、不变、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动态平衡等多重丰富内涵,同时蕴涵着“正一反一中”的中庸辩证法。把中庸辩证法运用到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人”、“正己与正人”、“修己与容人”、“行己与安人”的辩证关系,便形成“立己立人”的中庸领导智慧;正确处理“王霸杂之”、“恩威并施”、“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辩证关系,便是“德法兼济”的中庸管理智慧;正确处理“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义利合一”的辩证关系,便是“义以生利”的中庸经营智慧。这就说明,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中庸领导 管理 经营
  • 简介:<正>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古代民族对中道一中庸思想的崇仰,有许多相通之处。日本学者、比较思想家中村元博士就曾指出过这一人所共知却又难以究明的思想史实,认为:“中道一中庸之类的道德观念在印度、中国和希腊,差不多在同时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提倡,这不能是偶然的一致,其中一定有某些原因。”(《比较思想论》第219页)就中国而言,近世从比较思想的角度注意到中道一中庸思想的学者,当推王恩洋。他在四十年代中期曾撰文号召人们研究中、西、印思想史上的中道一中庸问题,认为“此一问题,实中西伦理学上一极重要问题也。方今世界大通,中西学说理应比较研究,以观其异同,判其优劣,而定其去取。”(《中西伦理学上“中道”之讨论》,载《文教丛刊》第二册)

  • 标签: 中庸思想 日本学者 中国思想史 自我中心 比较研究 伦理学
  • 简介:<正>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家都很关心我国的文明传统.我们主张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文明传统.我们也不是以传统为现代化,但现代化忘不了传统.传统的文明,传统的科学精神,那为真理而多辩的精神,那至高无上的道德哲学,我们有理由自豪,不失去信心而现代化.而中庸思想正是我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洪范》 传统道德 道德哲学 刚健中正 《吕刑》 《中庸》
  • 简介:<正>现《程氏经说》中第八卷《中庸解》,未题何人所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目录”载:“明道《中庸解》一卷。”而《伊川大全集》亦载有《中庸解》。但是,《经说》宋刻,原止七卷。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河南经说》凡《系辞》一,《书》一,

  • 标签: 中庸 程颐 系辞 朱熹 孟子 杨时
  • 简介: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是现今所见最早的、专门论述“禅让”的儒家佚文。笔者认为它将“唐虞之道如何可能”的问题落实到了“爱亲尊贤如何统一”的层面,并以“人伦实践——德性修养——生命本质”的思路解答了这个问题: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最根本的可能性,而德性修养和人伦实践则从动态上实现了这种可能,德性的流通最终消解了时命对唐虞之道的限制。

  • 标签: 《唐虞之道》 楚简 儒家 佚文 人伦实践 德性修养
  • 简介:<正>《管子》一书,是我国先秦诸子中的一部奇文,立论高远,瑰玮精深。其治国经邦之道,在于顺民俗,得民心;并能对人民先施之以教育,而后行之以法制。遂使齐地民富国强,威震天下。管仲佐桓公为相四十年,成为春秋五霸之长。其成功经验,虽百代而后,亦甚宝贵,足资借鉴。《管子·牧民》中说:

  • 标签: 治国之道 管子 教育内容 管仲 民俗 四十年
  • 简介: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有感于所处之世礼崩乐坏,向往周公之治,试图恢复周礼。孟子最早提出“周孔之道”。先秦儒家以周孔为圣人,而其他诸家则借批评周孔以表达学派思想。司马迁宣扬“周孔之道”最力,东汉明帝时将周孔之道纳入国家教化体系。隋代王通承孔子“从周”之志,提倡以礼乐之道化成天下。唐太宗时周、孔分祀,迄至中唐,韩愈作《原道》,区分治统与道统,“孔孟”逐渐代替“周孔”。明末黄道周认为宋儒乃因治统缺失而强调道统,从而导致门户之见的产生,因此他弘扬六经、回归周孔之学以救时弊。清代朱彝尊亦提倡周孔之道,而章学诚则认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必合于一,乃可通往周孔之道,道统于此有向学统转化的迹象。当今反思周孔之道的历史发展,对重建礼义之邦、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 标签: 周孔之道 治统 道统 学统
  • 简介:“重构象数”是《太玄》赞《易》的主要方法,扬雄由此开创了“以三为本”的玄数系统、“象应于数”的取象法则,其学说渊源主要为“老子生成说”、“天文历法说”、“自然音律说”、“阴阳五行说”。这一“综合性创新”的象数构建,注重《太玄》象数研究的宋明思想家以“是否合《易》”为标准,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赞同者认为《玄》《易》“道同法异”,互为补充;批判者则立足《玄》《易》义例差异,责《玄》缺陷。

  • 标签: 重构象数 以三为本 象应于数 象数得失
  • 简介:<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 标签: 心理换位 “忠恕” 思想道德教育 人际交往 教育对象 心理位置
  • 简介:孟子的仁义观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的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的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观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的转变.仁、义到仁义的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的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的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的天命观发展为以仁义立命的天命观,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的领域即属于人性的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的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中不得志时的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老子》中有很多思想观念都传承了前人的思想经验,老子对这些“古之道术”进行了关键性的理论提升,使之凝聚为富有哲理的命题,由经验形态的思想观念上升为系统的学说理论,成为了道家学说的重要理论内容。本文考察了老子“贵柔尚弱”、“谦下不争”、“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功遂身退”思想的理论来源,分析了老子如何对这些古老的生活经验进行了何种理论提升,使之由应用之“术”的层面提升为哲理之“道”,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本文力图还原老子思想的本义,强调避免用“以柔克刚”、“以不争为争”、“欲取姑与”、“激流勇退”等后起的应用义、引申义来理解老子本人的思想。

  • 标签: 老子 本义 应用义
  • 简介: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 标签: 《易传》 天道 地道 人道
  • 简介:作为北宋时代的洛党领袖,程颐倾其毕生心血所努力追求的就是一种含弘、宽容、合理的社会存在,企图依据易学原理,找到一条由内圣而开出外王的统一之道,达到内圣与外王的贯通,表现出作为儒者“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的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本文从三个方面一窥程颐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同时代的王安石一样,程颐主张改革北宋弊政,提出“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的主张。但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二人有很大分歧;在肯定集权君主的前提下,程颐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君臣之间要推诚相待,任用“刚明之臣”格君心之非”;举贤、任贤的前提是养贤,刑罚和教化为养贤提供条件,刑罚齐其众,教化善其俗。程颐更重视教化的作用,因为通过教化可以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 标签: 程颐 易学 忧患 变革 教化
  • 简介:《管子》宗教人文化色彩浓厚,“神道设教”动机鲜明。《管子》追求人与天凋,形成“生态医学”与“生态政治学”良性互动的治国范式。《管子》“精气论”推动了中医医理的科学化进程,同时“精气论”也成为管子“内圣外王”理论的根基。《管子》“和乃生”的养生理念与《管子》治国追求“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其和谐治国涵盖了天、地、人三个层面,从而实现了从“人文”到“仁术”的转化,播下了传统政治中饱含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基因。

  • 标签: 《管子》 管仲 人文 治国 仁术
  • 简介: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面对家国式微、异族入主的困境,遥契孔子通权达变妙境,老而作《易》,求解于天道而终落于人道。他深味易之天人贯通之意涵与现实人生“时遇”之重要,在整体天下意识之下,形成其基于心性学视野下的易学思想。其学说以心性本体论为哲学根基,以从道趋时、进德修业之人生关怀为着落,是对《周易》“时”的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 标签: 孙奇逢 心学 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