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中庸》一书引“子日”处甚多,“道不远人”章①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已非“忠恕”所能范围。深人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据文意,全章可分五节。

  • 标签: “忠恕”之道 《中庸》 义疏 《论语》 “子曰” 君子
  • 简介:朱熹以“平常”、“不偏不倚”解释中庸。人们据此认为中庸就是折中调和,抱守常态。又有论者强调中庸是常人皆能实践的道德。对此,本文以文字训诂为依据,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阐释了中庸的含义:中、庸本为二德,中为中正之德,庸为恒常之德。孔子赋予中、庸以新的内涵,将二者相结合。其后的《中庸》,围绕“中”阐释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又在“庸”的范畴下阐述了“诚”的思想。诚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慎独是致诚的途径。

  • 标签: 慎独
  • 简介:本文以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的诠释作为立论的依据,结合朱熹《大学章句》对“慎独”的诠释,与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注疏“慎独”进行比较,特别强调朱熹把慎独之“独”诠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而与郑玄、孔颖达注疏之不同;同时还认为朱熹的“慎独”专就“已发”上说,要求谨慎于人的内心活动,与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的“慎独”意在“内心专一”、郭店楚简《五行》篇的“慎独”即指“慎心”,有许多相似之处。

  • 标签: 朱熹 慎独 已发 未发
  • 简介:中庸》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传世经典之一,对儒家提出的“天道性命”观,以及“慎独”、“诚”、“中和”等修行要点都做了纲领式的阐述,这些凝结着先贤哲思的隽永智慧,与佛教的许多义理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以儒佛两种视角解读《中庸》中的若干名句,试图发掘其中关于进德修道的永恒智慧。

  • 标签: 中庸 修行 次第
  • 简介:孔子的中庸思想长期受到人们的误解。通过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可以察知,“中庸”具有中正、中和、时中、用中、平常、不变、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动态平衡等多重丰富内涵,同时蕴涵着“正一反一中”的中庸辩证法。把中庸辩证法运用到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人”、“正己与正人”、“修己与容人”、“行己与安人”的辩证关系,便形成“立己立人”的中庸领导智慧;正确处理“王霸杂之”、“恩威并施”、“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辩证关系,便是“德法兼济”的中庸管理智慧;正确处理“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义利合一”的辩证关系,便是“义以生利”的中庸经营智慧。这就说明,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中庸领导 管理 经营
  • 简介:<正>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古代民族对中道一中庸思想的崇仰,有许多相通之处。日本学者、比较思想家中村元博士就曾指出过这一人所共知却又难以究明的思想史实,认为:“中道一中庸之类的道德观念在印度、中国和希腊,差不多在同时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提倡,这不能是偶然的一致,其中一定有某些原因。”(《比较思想论》第219页)就中国而言,近世从比较思想的角度注意到中道一中庸思想的学者,当推王恩洋。他在四十年代中期曾撰文号召人们研究中、西、印思想史上的中道一中庸问题,认为“此一问题,实中西伦理学上一极重要问题也。方今世界大通,中西学说理应比较研究,以观其异同,判其优劣,而定其去取。”(《中西伦理学上“中道”之讨论》,载《文教丛刊》第二册)

  • 标签: 中庸思想 日本学者 中国思想史 自我中心 比较研究 伦理学
  • 简介:<正>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家都很关心我国的文明传统.我们主张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文明传统.我们也不是以传统为现代化,但现代化忘不了传统.传统的文明,传统的科学精神,那为真理而多辩的精神,那至高无上的道德哲学,我们有理由自豪,不失去信心而现代化.而中庸思想正是我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洪范》 传统道德 道德哲学 刚健中正 《吕刑》 《中庸》
  • 简介: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我敬谨答日:“养生无术是有术。”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曹操诗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费上两个钟头,统计起来,要有多少钟头啊!利用这些钟头,能做多少事情呀!如果真有用,也还罢了。他们二人,一个先我而走,一个卧病在家,不能出门。

  • 标签: 长寿 养生之道 锻炼身体 人生
  • 简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来解释这句话。唐朝时讲儒释道“三教”,那个时候儒家也算一种宗教。中国文化要从宗教来讲,就是儒释道,这三个思想体系加起来就是中国文化。

  • 标签: 和谐 中国文化 思想体系 儒释道 文化源 宗教
  • 简介:“天人关系”问题,涵括形而上的本体论、知行相辅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中国儒学的理论中心;在《圣经》和西方神学中,也是中心论题之一。在此问题上,扒梳古今,比较东西,也算对中华文化圈内之基督教本色神学研究,为基督宗教与中国优秀文化相融相通适应作一点尝试。普遍启示或自然启示是指神借自然界,包括人的理智与良心,将真理传递给人。我们应该承认上帝在包括《中庸》在内的中华元典中的启示.和元典精神在我们民族心灵上潜移默化的作用.

  • 标签: 基督宗教 《中庸》 天人关系 神学 应该 基督教
  • 简介:<正>现《程氏经说》中第八卷《中庸解》,未题何人所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目录”载:“明道《中庸解》一卷。”而《伊川大全集》亦载有《中庸解》。但是,《经说》宋刻,原止七卷。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河南经说》凡《系辞》一,《书》一,

  • 标签: 中庸 程颐 系辞 朱熹 孟子 杨时
  • 简介:牧养教会群羊.是主耶稣托付给神仆人的使命。牧会之道.并不只是要求传道人把道讲好.也不是只以一个“老好人”作为榜样.乃是涉及许多具体的工作。

  • 标签: 传道人 仆人 耶稣 教会
  • 简介:这里说的“道”,是指道路,不过,往大里说,也是一种道理,一种全新的想法、理念,甚至生活态度。

  • 标签: 巴黎 生活态度 “道”
  • 简介: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是现今所见最早的、专门论述“禅让”的儒家佚文。笔者认为它将“唐虞之道如何可能”的问题落实到了“爱亲尊贤如何统一”的层面,并以“人伦实践——德性修养——生命本质”的思路解答了这个问题: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最根本的可能性,而德性修养和人伦实践则从动态上实现了这种可能,德性的流通最终消解了时命对唐虞之道的限制。

  • 标签: 《唐虞之道》 楚简 儒家 佚文 人伦实践 德性修养
  • 简介:王阳明释经是在“口传”、“面授”之下,指点不同弟子时所实施的治疗行为。在解释《中庸》首章的五个案例中,王阳明因不同弟子资性、问难之深浅,释经方法殊为不同,言说方式随时变易,呈现出“以心解经”所“建构”的强烈自由风格的释经学。王阳明释经具有释经内涵方面的宇宙论伦理维度、释经方法的多变性、立言方面的开放性、治病救人的时效性之优点,但由此可能导致荒废经典、误解经典、跨文本误释、学派分裂之弊端。而欲想领会阳明释经学之真谛,则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身心修练。

  • 标签: 王阳明 《中庸》首章 释经方法
  • 简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其最大的罪案,但他一生无论读书、理家、治军、行政,均有建树,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他自幼聪颖好学,16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可见他的读书科考之路是以为平坦的。只是他读书太过于清苦,常常感到“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这成了一生都困扰他的痼疾。

  • 标签: 曾国藩 养生之道 太平天国起义 中国近代史 读书 科考
  • 简介:<正>《管子》一书,是我国先秦诸子中的一部奇文,立论高远,瑰玮精深。其治国经邦之道,在于顺民俗,得民心;并能对人民先施之以教育,而后行之以法制。遂使齐地民富国强,威震天下。管仲佐桓公为相四十年,成为春秋五霸之长。其成功经验,虽百代而后,亦甚宝贵,足资借鉴。《管子·牧民》中说:

  • 标签: 治国之道 管子 教育内容 管仲 民俗 四十年
  • 简介:本焕长老被誉为禅门泰斗。他在长达80余年的精进修行中强调以苦行逆境为修道进德的有力增上缘,又提出了“平常心是道”,强调“不打妄想做工夫,安定思想放下我”的修证思想体系。更为主要地是他结合儒学思想,以孝顺、节俭为修行佛法的根本。

  • 标签: 本焕 苦行逆境 孝顺、节俭为修行之本 平常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