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胃癌的手术根治及围手术期化疗取得了长足进步。术后标本作为评估手术根治及化疗方案选择的客观证据,其处理流程尚未有共识性规范推出。要进一步提高胃癌治疗的水平,胃癌术后标本的规范化处理当提上日程,这在提倡"精准医疗"的今天应特别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将从临床治疗和科研需求两方面探究标本规范化处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 标签: 胃癌 标本处理 淋巴结 多学科协作
  • 简介: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单仓血管组合处理法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方法选取早期NSCLC患者1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单仓血管组(n=78)和传统组(n=102).单仓血管组采用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单仓血管组合处理法肺叶切除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4h胸腔引流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器械费用情况.结果180例NSCLC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增加操作孔或中转开胸.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组数、淋巴结清扫数目、24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仓血管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手术器械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1).单仓血管组患者的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术相比,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单仓血管组合处理法肺叶切除术简化了手术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术后疼痛程度,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还降低了手术费用,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单仓血管组合处理法 单孔胸腔镜 右肺上叶切除术 肺癌
  • 简介:1.统计学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进行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 标签: 统计学处理 设计类型 临床试验 横断面调查 实验设计 配对设计
  • 简介: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重复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期刊(无论是印刷版期刊还是电子期刊)发表。本刊不接受一稿两投或重复发表的论文,读者在这些期刊上所阅读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原始的、首发的,除非声明是按作者和编辑的意图重新发表的。这一立场符合中国和国际版权法、道德规范及资源使用的成本效益原则。

  • 标签: 重复发表 一稿两投 电子期刊 成本效益原则 一稿多投 资源使用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部肿块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理诊断为肿瘤样病变35例(肿瘤样病变组)和恶性肿瘤200例(肿瘤组),记录两组的多层螺旋CT特征与三维重建后处理灌注参数,判定诊断价值。结果:肿瘤样病变组的病灶最大径为(3.11±1.24)cm,增强幅值为(27.33±8.19)Hu;肿瘤组分别为(5.68±1.49)cm和(31.40±9.44)Hu,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样病变组的病灶BV、BF与PS值分别为(2.84±1.93)ml·100g-1、(2.14±1.33)ml·min-1·100g-1和(12.89±5.29)ml·min-1·100g-1,都明显低于肿瘤组病灶的(33.87±11.49)ml·100g-1、(25.39±12.49)ml·min-1·100g-1和(127.40±34.91)ml·min-1·100g-1(P〈0.05)。在235例患者中,CT判断为肿瘤样病变30例,恶性肿瘤205例,为此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97.6%。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能清楚显示病灶情况,能通过灌注参数进行病情判断,是鉴别肺部肿瘤样病变与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后处理 肿瘤样病变 恶性肿瘤 灌注参数
  • 简介: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研究已证实RFA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价值,常用于伴有症状或影响颈部美观的甲状腺良性结节、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复发性甲状腺癌、原发性甲状腺癌、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等,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共识。文章介绍了RFA的原理、基本技术,临床应用现况及手术适应证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射频消融 适应证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胃癌是我国主要癌肿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部癌症第二位。受制于研究模型的缺乏,胃癌发生机制、胃癌治疗药物开发等研究进展缓慢。类器官(Organoid)是干细胞在体外三维环境中培养所形成的细胞结构;通过体外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环境,类器官技术能够高效培养原代细胞,包括正常细胞、肿瘤细胞。来自肿瘤的类器官被称为“瘤器官”(Tumoroid);瘤器官具有很高的“保真性”,能够保持原肿瘤的组织细胞形态、基因组学特征和药敏特征等。由于瘤器官的重要性.全球各种瘤器官生物样本库纷纷被建立起来。在胃癌方面,德国和日本近期分别建立大样本胃癌瘤器官生物样本库,对于研究胃癌发生、胃癌个体化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针对类器官在胃癌研究中应用的前沿研究进行总结,向大家介绍该领域内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胃癌 类器官 3D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挽救性放疗在局部晚期胃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到2016年6月在舞阳县人民医院诊治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XELOX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挽救性放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89%,高于对照组的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05%)与对照组(18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挽救性放疗可能是局部晚期胃癌有效治疗手段,且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积极的治疗可使一部分患者获益。

  • 标签: 局部晚期胃癌 挽救性放疗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50例肝癌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2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25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为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促进肝癌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围手术期 并发症
  • 简介:精准医学是将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制订个性化疾病预防与治疗策略,其基础核心技术是基因检测。精准医学在疾病预防、疾病筛查、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已有广泛应用。随着技术发展,精准医学面临着基因检测技术升级、基因组数据分析、基因信息如何与社会环境因素结合以及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挑战。

  • 标签: 精准医学 基因检测 基因组学 功能精准肿瘤学
  • 简介:随着导航技术和微创技术的进步,脊柱微创手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传统的术中影像系统(如C型臂透视系统)目前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广泛,而更为先进的影像系统如三维X线透视、锥体束CT、术中CT/MRI等,则被研究证实具有更为安全和准确的内植物置入水平,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医护人员的放射线暴露剂量。

  • 标签: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综述
  • 简介: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既往认为其对放疗不敏感,故放疗在GIST中应用极少。目前有研究表明,GIST并非普遍抗拒放疗,且3级及以上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给予适当剂量的照射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症状,提高局部控制率。作为目前晚期GIST非手术治疗的首选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ERK信号传导通路和RAD51蛋白的过度表达,减弱DNA的损伤修复,从而增加放射敏感性。放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综合应用可能增加临床获益。本文就目前放疗在GIST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放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倒刺线对儿童四肢骨折皮内缝合速度和瘢痕的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和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皮内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皮内缝合。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和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和(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和(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四肢骨折皮内缝合中,缝合效率和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

  • 标签: 儿童 骨折 伤口缝合技术 瘢痕
  • 简介:目的构建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DX)模型,探讨中药"消癥方"对结直肠癌PDX模型的抑瘤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5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构建PDX模型,传代培养。选择1例患者来源的肿瘤构建P3代模型,将10只P3代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消癥方组,每组5只。对照组小鼠给予饮用水,消癥方组给予中药汤剂,均自由饮用,持续24天。观察两组小鼠的生存状态,测量体质量、瘤体积和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5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P1代建模成功4例,P2代建模成功3例。PDX模型基本保留了患者来源肿瘤的组织学特征。10只P3代荷瘤鼠在给药过程中未出现死亡,摄食量正常,饮水(药)量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结束时,消癥方组小鼠肿瘤体积均值略小于对照组,瘤质量略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癥方组的抑瘤率为-4.8%。结论结直肠癌PDX模型建模及给药技术基本成熟,但中药消癥方在实验中未显示抑瘤作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患者来源肿瘤异种移植(PDX) 消癥方
  • 简介:^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是集解剖影像与功能影像于一体的新型影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鼻咽癌诊断和分期,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18F-FDGPET/CT在鼻咽癌靶区勾画、确定生物靶区、疗效评估及随访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鼻咽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计算机体层摄影 放射治疗 靶区勾画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家属同步认知对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和34例围手术期接受家属同步认知干预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和C型行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同步认知可以有效地缓解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家属同步认知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营养补充(ONS)在减少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将我科在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期间收治的60例胃癌根治术后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进行胃癌根治术后第7天,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和治疗的基础,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口服营养补充。比较两组患者第4次、第8次化疗后的营养状态(PG-SGA评分)和化疗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第4次化疗和第8次化疗,试验组PG-SG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NS可以改善胃癌术后行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化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 标签: 口服营养补充 胃癌 术后化疗
  • 简介: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结直肠黏膜上皮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常见恶性肿瘤第3位,预后差,病死率较高。早期CRC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CRC则降为5%。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CRC的关键,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1-3])。理想的CRC筛查方法应具备精确、方便、无创、便宜、快速等特点。

  • 标签: 结直肠癌 甲基化检测 临床应用 外周血 DNA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胃癌病理学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广东省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174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并分期,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72-4、CA19-9水平。分析CEA、CA125、CA72-4、CA19-9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病理学分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以及阳性表达率,分析其与胃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72-4、CA19-9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25、CA72-4、CA19-9阳性表达率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胃癌患者中依次增高,CEA、CA125、CA72-4、CA19-9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1、0.582、0.768、0.550,P值分别为0.000、0.004、0.000、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72-4、CA19-9在预测胃癌病理学分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其进行监测,能为其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胃癌 血清肿瘤标志物 病理学分期 阳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