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NK细胞表面受体和CD107a表达,为深入了解EBV-HLH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EBV-HLH、未接受过化学免疫治疗的住院患儿为EBV-HLH组,选取年龄、性别与EBV-HLH组1∶1匹配的健康查体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穿孔素及CD107a表达。予IL-2刺激后再次测定CD107a表达情况。结果EBV-HLH组和正常对照组各8例。①两组NK细胞表面受体NKp30、NKp46、NKG2D、DNAM-1和2B4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56+NK细胞穿孔素表达率和CD8+T细胞穿孔素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在IL-2刺激前CD107a、CD107a/K562、CD107a/2B4/P815、CD107a/NKG2D/P815和CD107a/2B4/NKG2D/P815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EBV-HLH组在IL-2刺激前后CD107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IL-2刺激前后CD107a、CD107a/K562和CD107a/NKG2D/P815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V-HLH患儿NK细胞对IL-2的反应出现异常,可能与EBV-HLH的发生有关。

  • 标签: NK细胞 EB病毒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BL/ALL)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线索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LBL/ALL的浆膜腔积液标本45例,观察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细胞形态学特征,其中22例标本被制成细胞块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5例行T细胞受体(TCR)和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分析。结果45例病例中男性35例,女性10例,男女比为3.5∶1.0,中位年龄15岁。39例(86.7%)患者有纵隔肿块,34例(75.6%)患者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增高;显微镜下,细胞量较为丰富,弥漫散在分布;细胞成分相对单一,小至中等大小;细胞核形不规则或曲核,可见核裂或乳头状突起,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少或无,背景均可见到核碎裂及凋亡小体。22例细胞块免疫表型为19例(86.4%)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20例(90.9%)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65%~95%。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3例标本均显示TdT、CD2、CD3和CD7高表达的异常T细胞,行基因重排检测的5例标本中,4例呈TCR单克隆重排,1例同时发现TCR和Igκ单克隆重排。结论结合临床特征(青少年男性伴有纵隔肿块)和细胞形态特点(大量散在分布的形态单一的中小淋巴细胞,明显的核形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核碎裂及凋亡小体),可以对浆膜腔积液LBL/ALL进行初步诊断,辅以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及其他辅助检测技术可进一步提高LBL/ALL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B细胞 细胞学技术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探索核内胞质性自噬体的结构和性能,从肝组织内选择17例肝细胞癌和患有其他疾病的肝细胞。核内胞质会被核膜隔离和降解,被破坏的胞质会损伤自身胞膜和除核膜以外的周围核组织,导致特殊性核溶解和细胞死亡。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细胞 特殊性核溶解 细胞死亡
  • 简介:摘要过继免疫治疗方法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是继LAK、TIL、CD3AK细胞之后,具有细胞增殖能力高、肿瘤杀伤能力强等特点的新一代过继免疫抗肿瘤细胞,可有效杀灭患者术后和放化疗后体能残留的微小病灶,具有特异性强、适用性广、副作用轻等优点。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抗原递呈、识别及T细胞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DC联合CIK进行免疫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具有针对性、全面性、持久性、彻底性、广泛性、安全性等优势,能准确、高效的杀伤肿瘤细胞。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 标签: CIK细胞 DC细胞 生物学特性 肿瘤过继免疫治疗
  • 简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近年来研究炎症标志物的热点,较其他白细胞成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研究发现,PLR、NLR在慢性肾脏病(CKD)中有广泛的应用,参与炎症反应、心血管并发症、肾性贫血等,影响着CK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同时在高血压肾损伤、糖尿病肾损伤、狼疮肾炎等疾病中都有相关研究。本文拟对PLR、NLR在CK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PLR、NLR用于CKD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PLR、NLR在CK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慢性肾脏病 微炎症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块石蜡包埋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在胸腹水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胸腹水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获取40例患者的细胞标本,离心涂片、细胞块切片HE染色,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行选择性标记,对比常规涂片、细胞块石蜡包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的诊断结果。结果 经比较发现,常规细胞涂片的厚度较大,背景清晰度差;离心沉渣包埋切片细胞相对较多,且较为集中,背景颇为清晰,染色鲜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的染色效果好,定位准确,阳性率高。结论 运用细胞块石蜡包埋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可提高胸腹水细胞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临床上可为肿瘤的鉴别诊断、确定细胞来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细胞块石蜡包埋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胸腹水 细胞病理学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RNA 沉默HnRNP L基因对RWPE-1细胞、Lncap细胞、P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合成了靶向HnRNP L的特异性siRNA,并通过了Western Blot在蛋白水平上进行检测,并筛选出干扰效率最高的3号序列来干扰RWPE-1细胞、Lncap细胞、PC3 细胞中HnRNP L的表达,观察其对三种不同细胞生长、凋亡、体外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差异。结果:沉默HNRNPL后,CCK-8实验提示三种细胞的增值都明显降低,划痕实验结果提示:沉默HNRNPL后,RWPE-1细胞和PC3细胞的迁移力明显减弱。Transwell检测结果提示:沉默HNRNPL后,RWPE-1细胞、Lncap细胞和PC3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结论:HnRNPL对前列腺癌的多种生物学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的恶性进程,促进了前列腺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 标签: HnRNPL蛋白 siRNA CCK-8 划痕实验 Transwell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ratio,PLR)检测(NLR-PLR)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符合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诊断标准的216例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86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40例)及SAP组(90例)三组。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采集外周血样进行分析,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肌酐(CR)、血糖(GLU)等实验室指标,同时完善CT影像学等检查,分别计算NLR和PLR,比较NLR和PLR在三组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NLR、PLR和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的相关性。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NLR和PLR的最佳阈值,分别依据NLR和PLR的最佳阈值,计算NLR-PLR,同时绘制ROC曲线研究NLR-PLR对于SAP的预测价值。结果NLR [OR=1.071,95% CI(1.025,1.120),P=0.002]和PLR[OR=1.003,95%CI(1.000,1.244),P=0.044]是早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NLR与Ranson评分呈正相关(r=0.0342,P<0.05);NLR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0210,P=0.003);PLR与Ranson评分呈正相关(r=0.0218,P=0.002);PLR与APACHEⅡ评分呈无相关性(P=0.157)。NLR和P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4和0.728。NLR的最佳阈值为6.105,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76.1%,PLR的最佳阈值为154.358,敏感度为78.2%,特异度为73.2%。依据最佳阈值,计算NLR-PLR(NLR≥6.105且PLR≥154.358),比较NLR-PLR、NLR(≥6.105)和PLR(≥154.358)的ROC曲线下面积,其中NLR-PLR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4。结论NLR和PLR在AP发病48 h内对SAP患者病情的具有预测价值,NLR-PLR联合检测对于SAP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 重症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特异性抗体(HLADSA)诱导人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构建人内皮细胞(HAEC)与单核细胞(Mon)体外共培养模型。分为未活化(UT)组、完整HLADSA(Ab)活化组、Ides酶切HLADSA活化组(Fab)组,并添加中和抗体/融合蛋白阻断,流式细胞技术分析HLADSA活化后的HAEC对Mon分化及胞内信号转导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结果Ab活化组Mon胞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T202/Y204磷酸化水平高于UT组(2.163±0.311,F=23.070,MD=-1.163,P<0.01),Fab组ERK仅部分磷酸化(1.211±0.072,F=23.070,MD=-0.211,P<0.05),且低于Ab组(MD=0.952,P<0.05)。U0126可完全阻断Ab和Fab活化组Mon胞内ERK磷酸化(1.045±0.087,F=22.240,MD=0.449,P<0.001;0.992±0.032,F=9.474,MD=0.122,P<0.01)。rPSGL-1-Ig及ICAM-1抗体预处理HAEC均可部分阻断Ab诱导的ERK磷酸化(1.375±0.168,F=11.020,MD=0.410,P<0.01;1.509±0.188,F=11.020,MD=0.277,P<0.01)。单用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抗体、CD18抗体预处理Mon后均可完全抑制Fab活化诱导的ERK磷酸化(1.025±0.035,F=21.050,MD=0.242,P<0.01;0.982±0.031,F=21.050,MD=0.285,P<0.01),而单用CD11a抗体仅能部分抑制(1.117±0.027,F=21.050,MD=0.150,P<0.05),CD11b抗体则无法抑制(1.205±0.033,F=21.050,MD=0.062,P>0.05)。CD64抗体预处理Mon可部分抑制Ab诱导的ERK磷酸化(1.438±0.045,F=26.250,MD=0.415,P<0.05),但当联合使用CD64及CD32抗体时可完全抑制(1.239±0.049,F=26.250,MD=0.614,P<0.01)。结论Ab活化后的HAEC主要通过激活Mon胞内ERK信号诱导后者分化。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检测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30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的3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儿与对照组健康儿童均接受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检测,记录研究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健康儿童MCV、MCH水平高于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儿,对照组健康儿童RDW水平低于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儿(P<0.05);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儿经临床对症治疗后MCV、MCH检测值均较治疗前提高,RDW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应用MCV、MCH、RDW检测结果诊断缺铁性贫血患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NA高通量测序的树突状细胞(DC)原位胰腺癌细胞(BxPC-3)瘤苗(DC-BxPC-3)抗胰腺癌的机制。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取新鲜外周静脉血(红十字会),胰腺癌BxPC-3细胞购自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50 ml外周静脉血,贴壁培养获得DCs和去DCs的系统免疫效应细胞(SIECs),并诱导增殖。DCs致敏时,BxPC-3∶DCs=1∶1;抑制与凋亡实验时,DCs∶SIECs∶靶细胞=1∶20∶2。以mRNA高通量测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进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LSD或Dunnett T3检验。结果CCK-8实验显示,致敏DCs组、DCs-BxPC-3瘤苗组的BxPC-3生存率分别为56.7%、2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60,P<0.05)。凋亡实验显示,致敏DCs组、DCs-BxPC3瘤苗组对BxPC-3的凋亡率分别为(23.12±1.05)%、(80.86±5.0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0,P<0.05)。差异mRNA的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融合瘤苗组的催化活性、分子信号传导活性、免疫系统、代谢过程、生物调节等功能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干扰肿瘤细胞氨基酸代谢与脂质转运。结论DC瘤苗诱导免疫效应细胞抗胰腺癌效能优于肿瘤裂解物致敏DC。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胰腺癌 瘤苗 基因本体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与儿童克罗恩病(CD)活动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NLR、PLR独立及联合预测儿童CD活动期的效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CD患儿43例(145例次),按照儿童CD活动指数(PCDAI)评分将患儿住院例次分为缓解期组(94例次)、轻度活动期组(29例次)、中重度活动期组(22例次)。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各组患儿入院次日的NLR、PLR结果。结果轻度活动期组和中重度活动期组的NLR、PLR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NLR:2.96(2.25,4.12)比1.10(0.77,1.92),3.25(2.50,5.53)比1.10(0.77,1.92);PLR:194.97(143.30,238.64)比101.83(81.75,147.40),198.85(166.95,244.95)比101.83(81.75,147.40),P均<0.001],但轻度活动期组和中重度活动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LR、PLR与CD活动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分别为rs = 0.622,P<0.001;rs = 0.582,P<0.001)。NLR、PLR预测CD活动期的截断值为1.64、136.8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0.85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08%、71.28%和84.31%、74.47%。NLR与PLR联合预测的AUC为0.891,敏感度为86.27%、特异度为78.72%。结论NLR、PLR均可用来区分儿童CD的活动期与缓解期,两者联合用于诊断儿童CD活动期时有较大的AUC及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 标签: 克罗恩病 儿童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血小板/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对多能干细胞诱导的人源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hiPS-CMs)及原代新生大鼠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s)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LPS处理hiPS-CMs和原代新生大鼠CMs 24 ~ 48 h,通过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xCELLigence Real-Time Cell Analyser Cardio system RTCA) 观察hiPS-CMs和原代新生大鼠CMs的电生理变化;qRT-PCR方法检测NPPB mRNA表达水平和qPCR阵列法检测炎性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LPS刺激后,原代新生大鼠CMs的电生理变化为搏动频率增加和搏动幅度减少(P<0.01),NPPB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在hiPS-CMs中,相对应的LPS浓度刺激未能引起搏动幅度和搏动频率显著变化(P>0.05),NPPB mRNA表达水平未显著增加(P>0.05)。进一步增加浓度(2.5 μg/mL~40 μg/mL),hiPS-CMs的搏动幅度和搏动频率仍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NPPB mRNA在高浓度LPS(5 μg/mL~40 μg/mL)发生差异性改变(P<0.01)。最后,在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方面,原代新生大鼠CMs表现为C3、Gpnmb、Atf3、Il6r和Ly96基因水平上调至1.5倍,hiPS-CMs表现为AK4、TOLLIP、SPP1、FABP1、IL6R、LY96和C3基因水平上调至1.5倍。结论与原代新生大鼠CMs相比,hiPS-CMs受到LPS的损伤明显减轻,表现出不同的炎症基因表达模式。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性心肌病 多能干细胞诱导的人源心肌细胞 大鼠心肌细胞 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 脂多糖 体外模型 炎性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前列腺癌细胞和前列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破骨细胞活性和分化能力的影响,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离纯化并鉴定人原代前列腺癌细胞和前列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体外诱导的人破骨细胞共培养,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分化能力,MTT法分析破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qRT-PCR检测miR-214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细胞和前列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能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增强破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miR-214的表达水平。结论前列腺癌细胞和前列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能提高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骨吸收能力,有助于前列腺癌骨转移,因此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具有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潜在应用前景。

  • 标签: 前列腺癌 骨转移 破骨细胞 共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P物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OB)与内皮细胞(EC)体外联合培养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BMSCs来源的OB与EC单独培养体系,以及按2∶1的比例体外直接或间接共培养体系.实验组:各培养体系细胞内同时加入1&#215;10-8mol/LP物质(n=6),对照组:各培养体系不添加P物质(n=6).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骨钙素(OC)mRNA基因的表达.比较两组不同培养方式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时细胞G1期减少,G2/M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的细胞ALP增殖活性[(2.877±0.188)、(3.053±0.179)、(4.345±0.305)]及OCmRNA的表达量[(1.682±0.155)、(3.188±0.213)、(3.720±0.1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0±0.233)、(2.842±0.120)、(3.220±0.191);(1.360±0.141)、(2.272±0.143)、(2.507±0.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单独培养的ALP增殖活性和OCmRNA的表达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的ALP增殖活性及OCmRNA的表达量较OB单独培养明显增高,且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也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来源的OB与EC共培养细胞相容性良好,P物质可显著促进共培养体系中OB的增殖与活性.

  • 标签: 骨髓细胞 P物质 成骨细胞 内皮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其中免疫系统尤其是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占主导作用。最近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监测RA疾病活动、判断治疗预后及RA相关肺间质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内皮细胞(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对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BMSCs并向ECs诱导培养,用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内皮细胞表型;实验分组为BMSCs常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低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ECs常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持续培养7d,前6d应用PNPP法每天固定时间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作统计学分析;茜素红染色观察第7d矿化结节形成情况。低氧组为1.0%O2浓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B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诱导为ECs,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为阳性;统计学分析表明,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的ALP活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只有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有钙化结节形成,茜素红染色呈橘红色。结论:在一定时间内,由BMSCs诱导来源的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BMSCs的成骨活性可显著提高。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低氧 联合培养 体外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去白细胞细胞悬液在临床输血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60例输血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化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输血,而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常规红细胞悬液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给患者进行输血,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并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红细胞悬液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4+CD29+辅助性T细胞在胆管癌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收集16例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及手术活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9+T细胞及其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γ干扰素(IFN-γ)的百分含量;收集13例胆管炎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胆管组织内CD4及CD29分子的表达含量,以及TNF-α及IFN-γ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胆管癌患者外周血CD4+CD29+T细胞的百分含量明显升高(P=0.016),但胞内TNF-α及IFN-γ却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114及0.223).免疫组化显示胆管癌患者胆管组织内CD4、CD29分子及TNF-α表达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2、0.006及0.021),但IFN-γ含量却明显降低(P=0.013).结论CD4+CD29+辅助性T细胞及其胞内TNF-α升高,而IFN-γ降低,导致Th1/Th2平衡向Th1倾斜,可能是胆管癌的新型免疫机制.关键词胆管癌;辅助性T细胞;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94-01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