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木夂土]俈柲冒、包山楚简和郭店楚简中的"[木夂土]"字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字当读作"绥",指古代的一种旌旗[木夂土],俈柲冒之"(率)[木夂土](绥)"指先行引导之绥。在此基础上,认为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两件有箍殳,应该是当做"绥"的旗杆来用的。殳自古有有刃和无刃两种,本文认为古代的"绥"应当是在无刃殳上制作而成,而不会在有刃殳上制作。同时指出河南汲县水陆攻战纹鉴画像中首部无戈矛的旌旗就是"绥",曾侯乙墓竹简中的"晋杸"应为北方晋国或晋地形制的"殳"。通过实物比对,最后指出有刃殳起源于南方,属于南方文化传统;无刃殳起源于北方,属于北方晋地的文化传统。南方称有刃殳为"殳",无刃殳为"晋杸";北方称无刃殳为"殳",有刃殳为"锐殳"。后世不解,遂将二者混为一谈。注释中还对楚简遣策中所见之"中干"和"羊车"进行了新的解释。

  • 标签: | 绥 旌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如果销售业绩不佳,一定是因为销售人员“好的没说好,坏的没说坏”,所以就不上不下,与客户的关系就不冷不热,最后业绩也做得“不死不活’’

  • 标签: 痛苦 销售业绩 销售人员 客户
  • 简介:人们常将教师比喻成能照亮他人的蜡烛,用照亮他人却将自己化为灰烬的蜡烛精神赞美教师。这种比喻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基于蜡烛燃烧这一物理现象的外在描述。

  • 标签: 蜡烛燃烧 精神 物理现象 他人 比喻 教师
  • 简介:[摘要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不能是简单的“思维 +数字”的结果,而应该是“思维 +数字 +表达”的思维语言外显化的训练过程。低段学生正处于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因此,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最有效途径之一。从“乐”,“敢说”等方面探索如何“数学”。

  • 标签:
  • 简介:摘要:语言智能主要包括倾听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及演说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能推动幼儿思想情感,思维活动,社会交际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的进步。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活动中从幼儿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组织有效的语言教育活动能启发幼儿的天赋技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标签: 语言活动 知识经验 情感 交流技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题案例再现如图1,过A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出与水平线垂直的三条直线,外侧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OA叫△ABC的水平宽(n),中间的这条直线在△ABC内部的线段BD长度叫△ABC的铅垂高(h).

  • 标签: “说题” 初中数学教师 ABC 案例再现 直线 垂直
  • 简介:清脆的歌声响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魔术课堂上,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操场上彩旗飞扬,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奏翩翩起舞……2016年4月24日,由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办的“中国梦我的梦手拉手奔未来”活动暨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挂牌仪

  • 标签: 儿童活动中心 让我们荡起双桨 青少年素质 中国梦 生态道德教育 李家庄村
  • 简介:东大阪大学是日本最早开设儿童学专业的大学。该大学以“儿童研究中心”的基本设施为平台,探究了教育·研究·育儿援助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为儿童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观察·实习的学习机会;而且以育儿援助的方式介入社会,在为社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生相关实践的机会;并在这些活动中展开研究,深化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理论。

  • 标签: 儿童学 教师教育 实践性课程 育儿援助
  • 作者: 梅金枝 张晨美 楼晓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儿一科 321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杭州 31005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中心气道异物病例的临床特点和经可弯曲支气管镜的诊治作用。方法分析近10年我科收治的259例中心气道异物的临床资料和可弯曲支气管镜的诊治作用。结果气道异物易并发肉芽增生,其与气道异物性质相关,异物滞留时间、发病年龄是异物并肉芽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可弯曲支气管镜1次性异物取出成功率达99.6%,预后良好。结论可弯曲支气管镜是中心气道异物取出安全、有效方法,可作为儿童气道异物治疗的首选。

  • 标签: 可弯曲支气管镜 中心气道 异物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坏死性肺炎(NP)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不同病原学NP的临床特点。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中国13家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94例NP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年份分为2008至2011年、2012至2015年、2016至2019年3组,根据地域分为南方和北方,分别比较病原学的分布特点;根据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分为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单一细菌感染组,进行临床特征和炎症指标的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结果494例NP患儿(男272例、女222例)年龄4.7(0.1~15.3)岁,其中494例NP中病原菌不明确147例,病原菌明确347例。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支原体238例,肺炎链球菌6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1例,铜绿假单胞菌13例,流感嗜血杆菌10例,腺病毒10例,流感病毒A 7例。3个年份组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2016至2019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高于2012至2015年组[52.1%(197/378)比36.8%(32/87),χ²=6.654,P=0.010],2012至2015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与2008至2011年组[31.0%(9/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14,P=0.575)。南方组与北方组患儿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北方组肺炎支原体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0.5%(92/152)比42.7%(146/342),χ²=13.409,P<0.01],而肺炎链球菌的比例则低[7.9%(12/152)比14.3%(49/342),χ²=4.023,P=0.045]。单一肺炎支原体组(200例)与单一细菌感染组(98例)均以发热(分别为197、98例)和咳嗽(分别为200、96例)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一肺炎支原体组较单一细菌感染组胸痛症状更常见[17.0%(34/200)比6.1%(6/98),χ²=6.697,P=0.010],而气促、喘息症状更少见[16.0%(32/200)比60.2%(59/98),4.5%(9/200)比21.4%(21/98),χ²=60.688、20.819,均P<0.01];单一细菌感染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高于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4.7(1.0~67.1)×109/L比10.5(2.5~32.2)×109/L,122.50(0.5~277.6)比51.4(0.5~200.0)mg/L,2.13(0.05~100.00)比0.24(0.01~18.85)μg/L,Z=-3.719、-5.901、-7.765,均P<0.01]。结论我国儿童NP病例逐年增多,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我国儿童NP的重要病原体。NP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和咳嗽常见,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者。

  • 标签: 坏死 儿童 肺炎,支原体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病理诊断明确的初治ALCL患儿共60例(≤18岁),采用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010(CCCG-BNHL-2010)方案治疗。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体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F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单因素行Log-Rank检验分析预后不良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0例ALCL患儿中男39例、女21例,发病年龄7.9(1.2~16.7)岁,有B症状[即发热和(或)夜间盗汗和(或)体重减轻]者43例(72%),乳酸脱氢酶(LDH)<2倍正常值上限者49例(82%)、2~<4倍正常值上限者11例(18%)。临床分期显示,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55例、Ⅳ期1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明确的患儿有58例,其中阳性53例(91%)。12例(20%)有实质脏器(心、肝、脾、肺、肾、胰)受累。本组患儿4年OS和EFS分别为(88±4)%和(76±6)%。将性别、B症状、LDH水平、ALK表达、临床分期、实质脏器是否受累分别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仅LDH水平对患儿O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χ²=6.571,P=0.010),但对EFS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截至末次随访,44例患儿处于持续缓解状态,随访时间50(13~119)个月。本组病例中13例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23%),其中3例进展或复发后直接放弃治疗,2例直接进展至死亡,8例接受二线和挽救治疗(6例末次随访仍存活)。进展或复发后病例的2年OS和PFS分别为(60±16)%和(16±14)%。本组治疗相关病死率5%(3/60),均为化疗后发生严重感染死亡。结论CCCG-BNHL-2010方案治疗儿童ALCL疗效良好,但治疗相关病死率偏高,方案安全性有待提高。ALCL进展或复发后经过有效二线治疗仍可获得较高生存率。LDH≥2倍正常值上限是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儿童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为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JBI Evidence Synthesis、Cochrane Library、CINAHL、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指南库、ACP Journal Club、PubMed、中国医脉通指南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时限均为2011年6月30日—2021年6月30日。由4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1篇。总结出儿童中心静脉导管人员培训、风险因素评估、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导管维护及血栓预防5个方面24条证据。结论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内容全面广泛,指导性及可操作性强,可为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医护人员可从以上5个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特点进一步细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维护过程,并对患儿进行药物或非药物预防。

  • 标签: 儿童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儿童重症护理单元中心静脉导管拔出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法:本次研究从本院2022年2月-2023年3月收入的重症患儿中随机抽取7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对比综合护理依从率:对照组综合依从28例(77.78%),观察组综合依从34例(94.44%),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27.78%),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8.33%),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体征情况:拔管干预后观察组HR、RR等指标波动范围更小,结果对比对照组有差异,指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方式可以帮助儿童重症护理单元中心静脉导管患儿稳定身心状态,顺利拔管,结果好,可推广。

  • 标签: 儿童重症护理单元中心静脉导管 循征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我院2015年1月~2015年8月住院儿童扁桃体切除术26例,经及时处理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均治愈出院。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病人可因失血过多引起休克或因血液呛入气道而窒息,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危及患儿生命。所以,对扁桃体切除术患儿一定要做好出血预防及护理。

  • 标签: 原因分析 术前护理 术后护理 出院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消化道磁性异物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消化道磁性异物危害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28例误食磁性异物患儿的构成、临床表现、诊疗过程和临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8例误食磁性异物的患儿年龄6个月~11岁,发病高峰期为2~3岁;病史1 h~3个月。其中20例有肠梗阻表现,形成腹内疝2例。误食磁铁数目1~23枚。自行排出5例,胃肠镜取出5例,手术取出18例,术中发现胃肠道受压未穿孔8例,胃肠道穿孔7例,形成内瘘3例。磁性异物位于食管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自行排出、经胃肠镜取出患儿均顺利痊愈,手术患儿术后肠梗阻3例,2例保守治疗痊愈,1例再次手术后痊愈;肠瘘1例,再次手术后痊愈。随访至今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磁性消化道异物病例越来越多见,特别是以"巴克球"为代表的磁性异物,吞食隐匿,容易导致肠梗阻、多处消化道穿孔等严重病情,需要尽早根据磁性异物的数目及位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及家长对小儿误食多枚磁性异物的认识,尽量避免此类意外伤害。

  • 标签: 儿童 磁性异物 消化道异物
  • 作者: 赵倩 王希思 金眉 张大伟 苏雁 赵文 段超 曾骐 王焕民 张潍平 何乐健 马晓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5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3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颅外恶性生殖细胞瘤(MGC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断并治疗的MGCT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35例患儿,其中女19例,男16例;中位发病年龄71个月,3岁以内起病占42.4%(14/33例),6岁以上起病占39.3%(13/33例)。原发瘤灶位于性腺9例(卵巢6例,睾丸3例),性腺外26例(盆腹腔8例,纵隔8例,骶尾部10例);Ⅱ期5例,Ⅲ期16例,Ⅳ期14例;中危11例,高危24例。随访时间(25.43±4.82)个月,患儿均予手术联合化疗的规范化治疗,2年总体生存(O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7.4%及67.1%。Ⅱ期和Ⅲ期患儿的2年OS率及EFS率(分别为93.8%和80.4%)均显著高于Ⅳ期患儿(分别为66.7%和4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649、0.739,P=0.021、0.037);病初即伴远处转移的患儿其2年EFS率为43.8%,无转移组患儿为86.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94,P=0.028)。病初完整切除瘤灶的中危及高危患儿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00.0%(8/8例)和71.4%(5/7例);穿刺确诊后辅以化疗2~4个疗程后完全切除瘤灶者,持续CR率为72.7%(8/11例);40.0%不全切除的患儿出现肿瘤进展(2/5例)。发生事件的8例患儿病初甲胎蛋白(AFP)均下降缓慢,且在进展时均伴AFP明显升高。结论儿童MGCT多于3岁前或6岁后起病,经过规范化的手术联合化疗,总体预后较好;手术切除不完整、治疗过程中AFP下降缓慢是预后不良的因素,肿瘤进展患儿可通过增加化疗疗程、二次手术、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手段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颅外恶性生殖细胞瘤 治疗 预后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