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疗联合双侧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03月-2016年06月来我院就诊的35例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主体,35例患者均进行了放疗联合双侧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了解患者医治的疗效。结果患者病症缓解率为85.71%,35例患者经过治疗之后,25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完全的缓解,5例患者的症状则为部分缓解,3例患者的症状稳定,2例患者症状出现了进展。结论对晚期宫颈癌患者实施放疗联合双侧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临床效果明显,病情改善程度明显,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晚期 宫颈癌 放疗 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旋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利用游离旋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修复手背与环指背侧不规则创面1例;修复手背桡侧与环、小指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示、中指中节及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侧方创面1例,创面大小为4.3 cm×1.8 cm~9.2 cm×5.3 cm,均为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2.0 cm~9.5 cm×5.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15个月,成活皮瓣外形不臃肿,无需再次手术修薄,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游离旋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可同时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供区隐蔽,瘢痕轻,临床效果良好,是修复手部2个创面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 标签: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 双叶皮瓣 手外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用于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以来我院收治的78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并通过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移植术对患者实施治疗。结果:78例患者,断蒂后全部成活,其中皮瓣顶端边缘少许坏死者3例,所占比率为3.8%,蒂与腹壁交界处轻度感染者2例,所占比率为2.6%;与治疗前比,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应用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术对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具有理想效果,能有效增强治疗疗效,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髂腹股沟轴型带蒂皮瓣 手部软组织缺损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强直性脊柱炎骶关节病变中应用MR诊断和CT诊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强直性脊柱炎骶关节病变患者中抽选73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接受MR诊断和CT诊断,对比两种诊断结果。结果:MRI诊断准确度为93.15%、灵敏度为94.52%、特异度为91.78%,CT诊断准确度为80.82%、灵敏度为89.04%、特异度为78.08%,MRI诊断、CT诊断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度、特异度相比,MRI诊断明显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901、5.352,P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MR CT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运用超声下筋膜阻滞方式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20年9月到2022年3月期间院内的20例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下筋膜阻滞髋关节置换术操作,对比患者实施操作前后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结果:20例老年患者接受超声下筋膜阻滞髋关节置换术操作后,整体视觉模拟程度评分均低于操作前,且经统计学处理后,P

  • 标签: 超声下髂筋膜阻滞 髋关节置换术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采用腰骶部正骨手法进行治疗时的效果与优势。方法:基于2020年2月到2022年5月我院康复门诊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关节紊乱80例患者,针对入选患者结合入院后的治疗方式差异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患者应用腰骶部正骨手法,常规组应用单纯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基于改良McnNab、JOA和ODI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3天时的疼痛感显著低于常规组,同时在预后各项量表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关节紊乱治疗方面腰骶部正骨手法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疾病疼痛感,同时对于患者的腰椎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对于患者的远期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髂关节紊乱 腰骶部正骨手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腹股沟上筋膜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0例,按照手术的不同方式随机分为AAA组和BBB组,每组60例,AAA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联合全身麻醉,BBB组采用腹股沟上筋膜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阻滞的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BBB组患者在神经阻滞过程中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AAA组,P<0.05; BBB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5.00%)明显低于AAA组(13.33%),P<0.05。结论 对老年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腹股沟上筋膜阻滞麻醉可缩短操作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髋关节 髂筋膜阻滞 全身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骶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5例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显著改善骶关节炎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针刺 体外冲击波 骶髂关节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腹股沟韧带上筋膜阻滞麻醉,做好效果比较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60例,常规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腹股沟上筋膜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做好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和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时间、股神经起效时间以及股外侧皮神经起效时间相比较常规组较好(p<0.05)。通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明显优于常规组,观察组效果较好(p<0.05)。结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腹股沟韧带上筋膜阻滞麻醉,效果较好,止痛效果良好。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腹股沟上筋膜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具体效果。方法 选择60例需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开展试验分析,病例选择区间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按照分层随机法将60例患者均分为分析组和参照组,分析组患者采用腹股沟上筋膜阻滞下全身麻醉,参照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腰丛阻滞下全身麻醉,分析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分析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和闭孔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组和参照组患者股神经与股外侧皮神经麻醉起效时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分析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镇痛用量比参照组患者少,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腹股沟上筋膜阻滞麻醉效果更理想,镇痛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arbecue手法复位后联合侧卧位加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帽结石症(Cu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于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治疗的Cup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实际治疗情况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2例,采取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Barbecue手法复位后联合侧卧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相关指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06% vs 72.22%,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前庭症状指数(VSI指数)、计时平衡试验和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arbecue手法复位后联合侧卧位加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有助于帽结石症患者缓解和消除眼震、眩晕和平衡障碍等临床体征和症状,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手法复位 侧卧位 甲环酸倍他司汀 嵴帽结石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arbecue手法复位后联合侧卧位加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帽结石症(Cu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于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治疗的Cup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实际治疗情况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2例,采取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Barbecue手法复位后联合侧卧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相关指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06% vs 72.22%,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前庭症状指数(VSI指数)、计时平衡试验和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arbecue手法复位后联合侧卧位加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有助于帽结石症患者缓解和消除眼震、眩晕和平衡障碍等临床体征和症状,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手法复位 侧卧位 甲环酸倍他司汀 嵴帽结石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集合序列(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用于青年志愿者骶关节扫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30名青年志愿者分别行骶关节MRI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扫描。首先由2名研究者分别对常规序列(T1WI-FSE、T2WI-FSE、STIR)和MAGiC序列(T1WI、T2WI、STIR)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一致性。然后测量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arrier to noise ratio,CNR);最后利用MAGiC T2-mapping序列测量骶关节面下骨髓T2值。结果60侧骶关节纳入本研究。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图像质量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Kappa> 0.60。MAGiC序列图像的SNR和CNR均优于常规序列(P<0.05)。MAGiC T2-mapping测得骶关节面下骨质的T2值(83±8) ms,且侧稍高于骶侧(P<0.05)。结论青年志愿者骶关节MAGiC序列的图像质量评分较常规序列稍低,但SNR和CNR较优且能获得多组定量参数,可用于骶关节MR扫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骶髂关节 诊断技术和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棘处取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1999~2002年201例后路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5例患者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住院期间有2例发生局部感染,通过灌洗引流和清创得到恢复.1例发生髂骨内板穿透,未引起临床症状.3例发生持续性疼痛,1例发生麻木.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在随访的85例患者中,21例(24.7%)有棘取骨处疼痛,其中13例(15.3%)影响日常生活.7例(8.2%)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取骨部位疼痛.6例(7.1%)瘢痕周围的皮肤感觉过敏,15例(17.6%)有瘢痕周围皮肤麻木.结论尽管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住院期间棘取骨处并发症较低,但经过长期随访,疼痛及麻木的并发症明显增高,应值得更多关注.

  • 标签: 并发症 患者 后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麻木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动脉入路困难治疗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9年3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275例合并动脉病变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临床资料,对于存在困难入路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手术,分析困难入路情况类型的发生率、处理措施以及效果。结果275例患者均接受腔内修复术,其中78例(28.3%)存在动脉入路困难,其中动脉轻度狭窄29例(10.5%),重度狭窄7例(2.54%),闭塞3例(1.09%),扭曲39例(14.2%),对于血管扭曲者使用超硬导丝纠正动脉成角,对于动脉狭窄者进行球囊扩张、对于严重狭窄无法通过者通过侧腹膜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支架置入等处理后均成功实施腔内修复。结论入路血管病变会导致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困难,根据不同困难进行相应的处理后行腔内修复术,均可以获得成功,远期通畅率较好。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髂动脉闭塞 髂动脉狭窄 腔内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D打印半骨盆假体在经骶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重建中的手术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9例累及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骶关节截骨并采用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1.1±10.5)岁(范围27~66岁)。其中软骨肉瘤5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转移性肾癌2例,转移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根据肿瘤累及范围行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切除,在Ⅰ区切除时通过骶关节面进行截骨,予以3D打印的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重建。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盆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评估患者肿瘤学转归及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0.6)h(范围3.5~6 h);术中出血量(1 400 ±520)ml(范围800~3 000 ml)。9例中3例行骨盆Ⅰ+Ⅱ区切除重建,4例行骨盆Ⅰ+Ⅱ+Ⅲ区切除重建,2例行骨盆Ⅰ+Ⅱ+Ⅲ区联合股骨近端切除重建。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9.9)个月(范围6~50个月)。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平均20.2分(范围12~26分);术后旋转中心水平方向移位距离(10.67±7.12)mm,垂直方向移位(8.56±4.22)mm。1例转移癌患者术后3月化疗期间发现全身多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1例骨盆转移性肾癌在术后1年半时发生多发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7例手术部位无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3D打印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在重建经骶关节截骨的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近期疗效较为满意,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盆腔肿瘤 假体和植入物 打印,三维 骶髂关节 截骨术
  • 简介: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临床常见且诊断较为困难的血清阴性疾病,其累及范围较广,主要侵犯关节为骶关节。核磁共振可清晰显示软组织,其组织分辨力较高的优势对判断骶关节炎症强度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骶关节炎在MRI上的表现及骶关节MRI表现与炎症活动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更好的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提供依据。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核磁共振 软组织
  • 简介: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全身慢性结缔组织疾病,早期侵犯骶关节最多见,以后可累及椎间关节、肋椎关节、髋关节等。骶关节炎是本病最常见及最早出现的病变之一,在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时,影像学提示的骶关节炎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骶髂关节病变 强直性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螺旋CT 结缔组织疾病 早期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骶关节错位患者进行调查,并以骨盆调整手法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所得的效果。方法设置观察组,入选病例来自2017年3月到2018年10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骶关节错位患者41例,通过采用骨盆调整手法进行干预;设置对照组,入选病例为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同等数量的同样病例患者,一般资料确保无差异,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常规的推拿手法进行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方法对患者治疗所取得的效果。结果经过干预以后,本文观察组康复37例,康复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康复22例,康复有效率为53.66%,观察组康复有效率相对对照组而言更高,P<0.05;对两组调查对象干预结束后骨盆空间结构状况进行比较,观察组的相关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骶关节错位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病症,治疗时以骨盆调整手法进行干预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效率的提高,对改善患者的骨盆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需要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盆调整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髂关节错位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利用磁共振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关节炎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5年 11月—— 2017年 5月,可疑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80例,对患者双侧骶关节分别进行 CT和 MRI检查,分为早期( 0-Ⅰ级)骶关节炎组和晚期(Ⅲ -Ⅳ级)骶关节炎组,进行 X2检验。结果 对晚期骶关节炎的判断, 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早期骶关节炎的判断, MRI明显优于 CT,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关节炎的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骶髂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