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重在探究快速血清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本科室收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患儿的相关数据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进行血清收集。分别采用快速血清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验方法对血清实施检验,并将两种方法的阳性检验结果和具有年龄差异的患儿的血清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快速血清的阳性检验率为60%,微生物快速培养的阳性检验率为90%,微生物快速培养的阳性检验率显著高于快速血清,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4至7岁患儿的血清检验率显著比其他年龄段的患儿高,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采用微生物快速培养检验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灵敏度较高,相应的阳性检验率也较高,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手段,能够当做可靠的诊断数据供应给临床参考。

  • 标签: 快速血清学检验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血清检验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快速血清检测所有患儿阳性率,观察组采取微生物培养检测,比较阳性检出率,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可知,对照组的支原体检测阳性率为68%,观察组的阳性率为9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培养检测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检出率较高,相比于快速血清检验更为灵敏,在临床上更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血清学检验 微生物培养 肺炎支原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卧床24h指导患者下床运动,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卧床12h指导患者下床运动,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6%,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的发生率(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当缩短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卧床时间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卧床时间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到2016年9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在标本采集后1h、2h与24h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血糖(GLU)、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等。结果标本放置2h后,GLU、BUN结果变化较大;放置24h后,测试GLU、BUN、TP、ALT与AST都变化较大,对比差异都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可导致检测误差,为此要积极缩短从采集到检测的时间

  • 标签: 标本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 血糖 尿素氮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阐述静脉留置针使用现状,归纳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缩短的影响因素,指出了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研究的不同方法及护理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信息。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护理
  • 简介:摘要茯苓多糖是茯苓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有着重要的医疗与保健作用。为了更好开发和利用茯苓,本文结合近10年文献对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生物活性进行阐述,增强对其认知。

  • 标签: 茯苓多糖 衍生物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对比白内障手术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98例病患(共98只眼),同时基于手术时间进行分组,包含术前组、术后一周组与术后1个月组,各组均为98例病患不同时期的调查资料,以上调查资料主要不同手术时间98例病患的泪膜破裂周期情况,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性。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泪膜破裂周期对比方面,其中术后1个月组的泪膜破裂周期要显著少于术后一周组与术前组,三组数据呈现出依次递减的关系,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泪膜破裂周期会因为白内障手术而受到影响,而且普遍病患在手术后泪膜破裂周期出现显著减少,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泪膜破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固定排便时间对于改善便秘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及干预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通便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排便时间的管理,为期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便秘缓解情况的差异,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对照组60例便秘患者有43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1.6%,干预组58例便秘患者有51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7.9%,两组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便秘患者进行固定排便时间的管理,能有效改善便秘症状,且方便易行,无副作用。

  • 标签: 便秘 排便时间 改善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时间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时间护理模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平均时间为30±13.2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43±16.2d,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观察组的评分为93±24.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评分76±16.4分,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病死率为4.3%,低于对照组的病死率7.2%,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时间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时间护理 脑卒中 应用价值 生活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对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9月—2016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15.6±4.3)ml,手术时间为(39.6±4.5)min,下床活动时间为(24.38±2.61)h,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5.26±6.42)h,住院时间为(4.2±0.3)d,并发症发生率为17.5%,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其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急性胆囊炎 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下床活动时间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跨度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用药治疗,实验组则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间(1周)实施康复技术干预,对照组则在疾病恢复期(>2周)实施康复技术干预,从而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不同时间康复治疗后,其实验组患者在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早期1周内及时实施康复技术,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尽早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对明显降低致残率具有显著疗效,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塞 时间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配药护士右手保持无污染时间。方法将输液室10名配药护士随机分成观察组(1、2)和对照组。分别监测配药护士右手在30min、60min、90min时染菌量(cfu/cm2)及一次性大剂量配药后注射器活塞合格率。结果观察(1、2)组配药护士右手的染菌量(cfu/cm2)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注射器活塞用后均合格。结论在配药过程中,只要配药护士右手保持在无污染状态,在连续配药90分钟时不需要进行手清洁消毒,符合手卫生标准。

  • 标签: 连续配药 护士右手 无污染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咯血的时间性规律,并总结其针对性资料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咯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观察所有肺结核患者咯血时间,研究其时间性规律,并总结治疗干预对策。结果时间规律调查结果显示,98例患者有59例于晚6点至晚9点期间发作,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结论肺结核咯血患者咯血时间存在一定的规律,一般以晚6点~9点为咯血高峰期,临床应结合患者病情,在易发时间段予以合理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做好咯血抢救的准备工作,提升患者住院的安全性。

  • 标签: 肺结核 咯血 时间性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血液化验结果受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患者,共44例,将这些患者的血标本进行收集,再对其展开化验。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持续延长,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的检测结果也以逐渐递减的趋势呈现出来,时间越长,而递减的速度也越快。而血小板计数、单个嗜碱细胞分类以及淋巴细胞分类的检验结果却以递增的趋势呈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增的速度也会越快。当标本放置的越久,清蛋白、总蛋白、丙氨酸基转移酶、K+、葡萄糖、总胆红素以及磷酸盐等各类生化指标也将出现显著的差异,标本放置得越久,差异也展现得越明显。结论血标本放置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血液化验的结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其结果差异也将更明显。

  • 标签: 血标本 放置时间 血液化验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安眠药中毒患者在进行急诊时出现滞留现象,分析其滞留时间影响因素。方法在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出现安眠药中毒并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其安眠药中毒急诊滞留时间长短进行分组,急诊滞留时间小于3小时的患者列入A组,共有30例,急诊滞留时间大于3小时的患者列入B组,共有18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疗效等进行观察对,急诊滞留时间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在年龄、药物服用量、就诊治疗时长等方面上,B组的均明显高于A组,并且B组需进行插管及具有严重内科病史的人数多过A组的,对两组患者进行早期预警风险(MEWS)、昏迷指数(GCS)进行评估,B组两项评估得分均明显高于A组,存在统计差别。综合上述说明,患者的年龄、药物服用量、就诊治疗时长及MEWS、GCS等评分与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相关。结论在对安眠药中毒的患者进行急诊时滞留的时间长短与患者治疗效果、年龄、MEWS等指标相关,滞留时间长还会与患者的昏迷程度有关。

  • 标签: 安眠药中毒 急诊 滞留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62例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排气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并不是阴道断端出血的直接原因,因而对子宫全切术后的患者不家过分强调延长术后卧床时间,且早期下床活动对肠功能的恢复有利,所以术后在机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均宜早期下床活动。

  • 标签: 阴式子宫全切除 阴道断端 下床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蟒脂痔宁膏对出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出血时间时,采用剪尾法将50只小鼠(每只20g左右,雌雄各半)均匀分成五组,即对照组、槐角丸组、蟒脂痔宁膏高、中、低剂量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7天,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凝血时间时,采用了毛细玻璃管法和玻片法,采用同样的分组方法进行指标观察。结果给药各组分和模型组对比显示高剂量蟒脂痔宁膏表现出较短的出血时间,蟒脂痔宁膏具有凝血作用。结论蟒脂痔宁膏在出凝血观察中效果理想,可使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此结果为蟒脂痔宁膏的临床治疗痔疮提供了客观依据,对蟒脂痔宁膏的中药新药进一步研发具有一定贡献性意义。

  • 标签: 蟒脂痔宁膏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 简介:摘要比较影像能从不同角度进行疾病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点联系,提高肿瘤影像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临床技能,并为其今后临床及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 标签: 比较影像学 肿瘤影像学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2月100例在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的血液标本,比较血液标本放置0h、1h、2h、3h、4h的Na+、K+、Ca2+、Cl-和CO2CP检测结果。结果与0h相比,Na+、K+、Ca2+、Cl-在1h及2h的检测值稍有升高,CO2CP在1h及2h的检测值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Na+、K+、Ca2+、Cl-在3h及4h的检测值明显升高,CO2CP在3h及4h的检测值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集血液标本完成后,随着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增加,电解质的实际检测值与实际正常值相偏离,因此应尽量在血液标本采集2h内进行检测,以确保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放置时间 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