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道肿瘤病人进行围术期护理,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64例胃肠道肿瘤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参照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观察两组各项指标和疼痛程度等情况。结果参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参照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分别为(37.15±3.51)、(45.32±1.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262±1.25)、(46.15±2.15),参照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肠瘘、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可缓解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胃肠道肿瘤病人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人体维持健康离不开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肠道早期菌群的多样性对机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婴儿期是肠道菌群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婴儿肠道菌群具有动态性和脆弱性的特点,且易受多重因素影响。本文从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影响因素,及其相连疾病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疾病 影响因素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道穿孔患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胃肠道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采用腹部X线摄片检查形式,乙组采用CT扫描检查形式,对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乙组45例患者中诊断为阳性的患者有40例,诊断率为88.9%,甲组44例患者中诊断为阳性的患者有28例,诊断率为63.6%,88.9%>63.6%,乙组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甲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穿孔患者采用CT诊断形式,其临床价值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CT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部增强CT的胃肠道准备进行探析,同时探析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10例腹部增强C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自2012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10例腹部增强C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做好检查前胃肠道准备以及护理配合措施;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以上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对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给予腹部增强CT患者做好胃肠道准备以及护理配合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腹部增强CT 胃肠道准备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痔疮手术术前患者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今后为临床痔疮手术术前肠道准备中提高肠道清洁度及增加患者舒适感。方法选取住院痔疮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方法,观察组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下行相关检查指导,两组患者的肠道准备相关知识教育由专科护士负责,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和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结肠准备的清洁度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BBPS评分及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痔疮手术前患者肠道准备的知识宣教,有利于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化,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促进肠道准备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 标签: 思维导图 痔疮手术 肠道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影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CT影像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相比,患者的CT影像检查的符合率为93.1%,漏诊率为5.2%,病变误诊率为1.7%;此外,患者的病灶主要在胃部、空肠、直肠、食管及肠系膜等部位。经CT影像检查,37例为恶性病变,17例为良性病变;肿瘤主要骑跨胃肠道壁内外或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结论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展开CT影像检查,可准确诊断出病情,且与术后病理检查存在比较高的符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影像检查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几百万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BD)患者,IBD主要包括两种临床类型(1)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2)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主要影响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IB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IBD存在多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环境诱导、肠道的免疫机制、肠道菌群、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药物、妊娠、应激等。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启动基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IBD发生,最主要的观测证据如下(1)IBD的肠损害主要发生在细菌计数最高的部位;(2)大便分流与CD患者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未进行大便分流的患者复发率远高于大便分流患者;(3)基因易感性的UC患者在行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后肠道细菌在回肠袋大量定植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无痛胃镜与常规胃镜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胃镜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痛胃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5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心率和血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术中心率、血压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P<0.05。结论采用无痛胃镜治疗胃肠道疾病,患者痛苦少,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无痛胃镜 常规胃镜 胃肠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道感染后继发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护理的有效方式。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12位肠道感染后继发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效率为96.43%明显较对照组71.43%高,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98.21%明显较对照组78.57%高,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肠道感染后继发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使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效率,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肠道感染 继发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两种肠道准备方法对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的影响,以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清洁肠道准备的方法。方法将142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患者先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2付3/日”提前准备肠道三天,行电子结肠检查前再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24付”清洁肠道,对照组行电子结肠镜前直接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24付”清洁肠道,分别观察肠道准备情况、检查成功率、患者腹胀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道的清洁效果优良,电子结肠镜检查成功率100%;对照组电子结肠镜检查成功率91%,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采用提前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2付3/日”后再服用大量泻剂清洁肠道更为有效、并且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腹胀感,电子结肠镜检查成功率高。

  • 标签: 老年患者 结肠镜检查 肠道准备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方便60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胃肠道穿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接受数字化X线摄影(DR)、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比较两种检测结果准确性。结果MSCT、DR检出腹腔游离气体分别为93.3%、58.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DR检出胃肠道穿孔准确率、病因诊断准确率显著大于DR(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显示胃肠道穿孔部位,提示病因,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数字化X线摄影 胃肠道穿孔
  • 简介:摘要报道我院1例31岁女性患者以咳嗽,鼻塞,头痛,咽喉疼痛,咽干,给予连花清瘟胶囊出现胃疼、胃部不适的不良反应,停用该药后症状未再出现,考虑连花清瘟胶囊引起的不良反应,密切关注服用连花清瘟胶囊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连花清瘟胶囊 胃痛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清洁度对肠镜检查患者疼痛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2017年8月—12月100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病例,根据肠道清洁度评分将所有病例分成2组,准备充分组(0~1分)及准备欠佳组(2~4分)。发放疼痛评估调查表,对患者术中疼痛进行评估后,统计学分析肠道清洁度对肠镜检查患者疼痛度的影响。结果肠镜检查过程中,肠道准备充分、肠道清洁度较高的病人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清洁度的有效提高能够降低肠镜检查受检者疼痛度。

  • 标签: 肠镜检查 疼痛度 肠道准备 肠道清洁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5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并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58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部的有31例、19例在食道、另外分别有3例患者肿瘤位于小肠与肠系膜,另外有2例患者漏诊,诊断率为96.55%;接受平扫时肿瘤的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有明显增强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很好的观察到患者肿瘤的形态结构,具有较好的定性和定位能力,诊断准确性也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胃肠道肿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属于一种非酒精所引发的慢性肝脏疾病,主要是变现为肝脏细胞逐渐的脂肪化。这种疾病在我国大量存在。据研究发现,肠道内的一些益生菌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从人体内的肠道菌种情况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产生原因出发,通过临床案例,具体的探讨了肠道益生菌对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肠道益生菌 生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对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岳池县花园镇经济条件相同、人员结构相当、空间距离相隔较远的花朝门、马家井村两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措施,观察组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并加强宣传力度,观察时间为2013年9月—2016年9月,观察期3年。期满后分别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所在村选择14~55岁各200位村民开展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和行为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两组对象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和行为改变情况,并对两个村的3岁以上居民进行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调查(对照组703例,观察组709例),评估两组居民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情况及防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村民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5.00%(190/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0%(146/200);观察组村民寄生虫病防治行为形成率为94.50%(18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50%(143/200);观察组肠道寄生虫病总体感染率为11.85%(84/7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125/703),两组比较,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能够提高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和行为改变,有效地预防肠道寄生虫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肠道寄生虫病 防治效果 影响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晚期肿瘤化疗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02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肿瘤化疗病患,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对对照组病患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病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患满意度,观察组病患均明显比对照组病患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对晚期肿瘤化疗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广泛进行推广。

  • 标签: 晚期肿瘤 综合护理 病患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某三甲医院肠道科医护与卫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及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肠道科医护及卫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方法通过不定期抽样记录科室内医务及卫勤人员的洗手频次,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汇总评估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洗手频次。结果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手卫生依从性最低,18.18%,培训后达81.18%,培训前后差异显著。结论肠道科对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掌握较好,但医护及卫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较低,通过访谈分析其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 标签: 肠道科 医护及卫勤人员 手卫生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治疗。针对肠道菌群情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肠道菌群中的消化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及双歧杆菌菌落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显著,有效降低患者肠道内各种菌群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应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