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对于消化内科患者实施人文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消化内科患者依照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分组,A组实施人文护理模式(150例),B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150例)。结果A组消化内科患者满意度91.33%明显高于B组82.00%,(P〈0.05)。结论人文护理在消化内科患者中实施,患者满意度可以明显得到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人文护理 消化内科 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服药1周后,6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改善,服药2周后,10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改善,服药3周后,5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改善。20例患者基本能够保持正常步态,生活无需他人照顾,已卧床3年的患者1例可自行翻身,稍加扶持可起坐。结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要和患者的病史、体质、临床表现相结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分析,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帮助患者尽快脱离病痛,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临床表现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8月建工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三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实施三级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缺失 康复治疗
  • 简介:病例:患者,女,76岁。因“胸闷、憋气7天”于2015年11月12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10年前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治疗,好转出院后逐渐出现胸闷、憋气等不适,活动后症状加重,近7天症状明显加重,夜间不能平卧。既往有高血压3级,冠心病病史10余年,平时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间断服用阿司匹林、呋塞米、螺内酯,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检:体温(T)36.8℃,脉搏(P)80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175/95mmHg,神志清,精神可,口唇轻度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余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左心衰,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为Ⅲ级。给予赖诺普利片(起始剂量5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0.1g,qd)、氢氯噻嗪片(50mg,qd)治疗。2015年11月12日晚患者第1次服用赖诺普利片30min后,出现眼睑、下唇肿胀,继而发展至喉部水肿,表现为喉咙紧缩感、呼吸不畅、憋闷。立即给予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并给予地塞米松5mg、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注射,10min后患者呼吸顺畅。患者入院前长期服用降压、利尿等药物,未出现不良反应。入院后饮食无异常改变,病房内无特殊过敏原,第1次服用赖诺普利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症状。因此,首先考虑为药物赖诺普利所致血管神经性水肿,立即停用该药,余治疗无变化,于次日上午患者肿胀明显缓解,2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 标签: 血管神经性水肿 赖诺普利 阿司匹林肠溶片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药物过敏史 长期服用
  • 简介:目的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出发,寻找优良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病例,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地西他滨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联合化疗,于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具有更好的临床综合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内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实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内科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人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内科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200名消化内科收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和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结论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ldquo 和法&rdquo 消化内科常见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术对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80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介入组和药物组,每组患者40例。药物组实施药物治疗,介入组实施脑血管介入术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PA、PAI-1、vWF、基底动脉Vs、椎动脉Vs、颈总动脉Vs、颈内动脉Vs的差异。比较两组1年复发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前TPA、PAI-1、vWF、基底动脉Vs、椎动脉Vs、颈总动脉Vs、颈内动脉Vs,经统计学t检验显示上述7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介入组TPA、PAI-1、基底动脉Vs、椎动脉Vs、颈总动脉Vs、颈内动脉Vs均优于药物组,但vWF明显升高,经统计学t检验显示上述7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介入组1年复发率、病死率明显低于药物组,复发率和病死率数据差异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术对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确切,虽可一定程度上损伤血管皮,但可改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和纤溶活性,可预防复发,减少死亡率,对患者预后有益。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术 脑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检查的效果。结果经过超声检查,确认所有患者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有60例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阳性率为92.31%,其中已经形成斑块的患者有55例,占病人85.6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清晰的掌握患者颈动脉病变的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行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患者瘤体DSA减影图像及栓塞治疗后并发症,以分析两者瘤体血液供应区别以及栓塞治疗中进一步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7例子宫肌瘤及46例子宫腺肌瘤行UAE治疗,对术中瘤体血管减影和栓塞术后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双侧UAE治疗,其中子宫肌瘤患者瘤体血管显影明显,并具有清晰包膜以及粗大供血动脉,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而子宫腺肌瘤与周围则无明显界限;腺肌瘤患者栓塞后综合征则明显较子宫肌瘤患者重(P<0.01)。结论UAE术中DSA减影可以进一步明确了解子宫肌瘤及腺肌瘤血供情况,术后后者栓塞综合征明显要较前者多且较重,需引起术中的重视。

  • 标签: 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
  • 简介: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4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微血管病变分为有微血管病变组(41例)和无微血管病变组(43例),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研究对象HbA1c浓度以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结果有微血管病变组患者HbA1c浓度以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均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无微血管病变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HbA1c检测结果与健康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HbA1c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临床评估
  • 简介:目的研究对比奥拉西坦联合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拉西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智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6%,高于对照组的6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联合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奥拉西坦 天智颗粒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血清Visfati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非合并下肢动脉斑块、狭窄的患者作为A组,伴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B组。另匹配性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脂、空腹血糖及血清Visfatin,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患者是否合并下肢血管病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清Visfatin与其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B组与A组比较,前者BMI及血清TC、TG、LDL-C、FBG及Visfatin均高于后者(t=4.19~5.30,P<0.05),而前者血清HDL-C低于后者(t=3.95~6.12,P<0.05或P<0.01)。降脂治疗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保护因素,血清Visfatin、吸烟、年龄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Visfatin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血清Visfatin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脂肪因子 Visfat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内科疾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6例内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心理顾虑评分为(87.43±4.29)分、生理问题评分为(88.30±9.10)分、信任感评分为(91.34±10.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科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特色护理 常规护理 内科疾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强化胰岛素治疗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胰岛素治疗,研究组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客观指标以及低血糖率和死亡率进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后其本组患者死亡率以及低血糖率均与对照组有所差异,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患者白蛋白下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采用加强版胰岛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临床体征,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患者血糖有一定稳定作用,整体临床效果有明显改善,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神经内科 胰岛素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面肌痉挛患者4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常规组采用传统神经分支切断手术进行治疗,微创术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面肌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患者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面肌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少,P<0.05;术前两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相似,P>0.05;术后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高,并发症少,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在心力衰竭近期疗效及微血管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h后血压、心肌肌钙蛋白T(cTnT)、左室射血分数(LEVF)、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24h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cTnT、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LVEF水平、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左西孟旦治疗心力衰竭近期效果显著,可通过修复微血管损伤而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左西孟旦 心力衰竭 微血管损伤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究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首先了解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出现跌倒、坠床患者的发生率,并分析患者出现跌倒和坠床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来降低坠床率和跌倒率,对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采用品管圈的管理,观察这阶段患者跌倒和坠床的发生率。结果品管圈实施前患者跌到率为0.554‰,坠床率为4.31‰,在品管圈活动之后,跌到率为0.056‰,坠床率为0.056‰,通过品管圈的活动实施后,跌倒率和坠床率都得到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明显降低跌倒和坠床的发生率,促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品管圈活动 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结束时,联合小剂量曲安奈德及局麻药椎管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一2015年6月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为I一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后生理盐水冲洗椎管,B组为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结束时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及局麻药组,各30例,记录手术前、术后1天,2天,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3个月等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及延迟愈合,食欲增强、月经紊乱、痤疮、失眠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术后三个月时的直腿抬高试验度数,神经根粘连等情况。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1-2周内的VAS评分明显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食欲增强、月经紊乱、痤疮、失眠等激素不良反应方面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神经根粘连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椎管内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及混合局麻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术后1-2周内的腰腿部疼痛等不适感,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曲安奈德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