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正>于坚《便条集》中有一首诗:"早上刷牙的时候/牙床发现自来水已不再冰凉/水温恰到好处/可以直接用它来漱口/心情愉快一句老话脱口而出/‘春天来了’"。1922年,周作人曾引一位日本诗人的诗加以赞许:"在火烧场的砖瓦上/syoben(小便)起来,便深深的/感着秋气了。"不难发现,20世纪初的这样一首日本诗竟同20世纪末中国的先锋诗有着让人惊奇的相似。于坚的诗是对"春天来了"的重新书写。春天来了,不由冰雪

  • 标签: 于坚 先锋诗 春天来了 “朦胧诗” 尚义街六号 世俗生活
  • 简介:文章认为,北京话中“给”可以介引客体成分,成为处置标记。其来源可能有两个:一个来源于介词“给(为、替)”,当“给”后的成分不局限于受益者的时候,后面动词的受事就有可能占据“给”后的位置,从而使“给”的功能发生转化;另一个来源于表示使役的“给”,当“给”后的名词性成分不是充当后面动词短语的施事性语义角色时,“给”就有表示处置的可能。在“给”的语法化过程中,“给”因其所处的句法位置以及相关位置词语语义性质的变化,导致“给”功能扩展,成为处置标记。

  • 标签: 处置 介词 受益者 受事 使役
  • 简介: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

  • 标签: “像”字句 比喻句 修辞方式 相似点 事物 打比方
  • 简介:本文汇集了1至6册的“然”字句40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表现力。请同学们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一填出,并在句后括号内解出各词的意思,从而提高辨析同义词、增强语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 标签: 填空 生动性 语感 侧面 括号 释义
  • 简介:本文结合"又"字所在的句段、篇章及语义特点,运用语用和认知理论探讨前项隐含的"又"字句,对隐含项性质、与本句的关系及对"又"字所造成的影响等作深入研究。

  • 标签: “又” 隐含 完形 关联化 情态化
  • 简介:与典型的“把”字句比较,绥德方言“把”字句有四种类型较为特殊:“把”字句不带补语、“把”字句无处置动词、“把”字句表示祈使语气、“把”字句与“被”字句套用。本文就这四类句式进行结构、语义描写,同时对其中的一些句式作历史溯源与一定的解释。

  • 标签: 绥德方言 “把”字句 描写 解释
  • 简介:副词“也”的基本作用是建立在主体认知对比的基础上,其语用表述的核心结构为“也”+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语义特征表现为“[+单比]、[+类同]”或“[+通比]、[+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乙也(不)VPE/AP2;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比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零前提或表示周遍、强调、时段和频次等构式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侧重句内语境,通比侧重句外语境,语力后者强于前者。

  • 标签: “也” 单比 通比 句模 语用
  • 简介:有不少同学习惯把带有“像”字的句子都归为比喻句,这是不对的。请看下面的这些句子:1.石油钻探船像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2.翠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 标签: “像”字句 比喻句 石油钻探 句子 学习
  • 简介:《西游记》中的“得”字句,使用极其频繁,格式也较为多样,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它的研究无论对汉语史还是对近代汉语而言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旨在描写《西游记》中由助词“得”字构成的句子的多样模式,并与现代汉语略作比较,不涉及“得”的历史衍变问题。这种句子中的“得”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或虽还使用,但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情况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不予讨论。《西游记》中的这种“得”字句虽然格式多样,但就其作用看,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的两大类,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分别称之为“V得”系和“V不得”系,文中我们用“V”代表动词,“O”代表宾语,“C”代表由

  • 标签: 现代汉语 近代汉语 趋向动词 肯定和否定 双音节 衬音
  • 简介:文言文中的"者"字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之一,在文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分清这些句式,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现将"者"字结构的几种句式介绍如下.

  • 标签: 中的字句 字句式 文言文中的
  • 简介:汉语“把”字句受语义和谐律和结构和谐律共同管制。语义和谐律由陆俭明(2010a)提出,认为任何语言的任何句子涉及的诸方面意义都要求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本文将“把”字句分为处置型、致使型和意外型三类,这三类“把”字句的构式义、动词义、“把”的宾语义、事件结果义以及语境义等在语义和谐律的管制下相互作用。受语义和谐律的启发,提出结构和谐律的观点,认为任何语言的任何句子都要追求结构的平衡与和谐。假设动词后存在一个“结构槽”,一部分“把”字句的成因是由于句子的深层结构既有宾语又有处所补语,而一个动词结构槽无法同时容纳宾语和处所补语,因此将宾语向前移位,从而达到结构和谐的效果。

  • 标签: 语义和谐律 结构和谐律 “把”字
  • 简介:阅读中,常常见到以"是"字句为开头的文学作品.本文分析了这类"是"字句的结构特点,并从句子所包含的预设出发,探讨了这种句式常用作文学作品开头的原因.

  • 标签: “是”字句 作品开头 预设
  • 简介: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考察"得"字句的限制条件。语义上,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程度等必须缘起于"得"前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句法上,否定式补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要动词带的补语、二级补语等不能转换成状语。重动句的谓语动词通常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重动句是否表示惯常性的行为要视整个句子的情状而定;动作行为为旧信息时一般不使用重动句。

  • 标签: 语义 缘起 句法 限制 重动句
  • 简介:《金瓶梅》中“得”字句(述补结构)分析夏齐富明代中叶的白话小说《金瓶梅》①中近代汉语语法现象非常丰富,该书“得(的)”字句,计1085例,这个统计不包括下面带“得”(或“的”)的这一类句式:(1)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35页)(2...

  • 标签: 《金瓶梅》 “得”字句 述补结构 “得”后成分 语义指向 “的”字短语
  • 简介:慈利方言里“得”的语法功能很丰富,可用作助词、助动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得”字句可分为能性和非能性两类,文章只对慈利方言中以“得”为标记的能性结构格式进行描写和分析,该方言谓词前的“得”可构成14种格式,谓词后的“得”可构成27种格式。

  • 标签: 慈利方言 能性结构 “得”字句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19
  • 简介:字句动词的[+持续]语义特征与句子情状[-,字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字句的动词不能出现在这

  • 标签: 字句类型 类型语法 语法特征
  • 简介:本文以《左传》等先秦文献为主要考察对象,借鉴原型及物性理论,探讨先秦汉语"可"字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而基于类型学视野提出,先秦汉语的"可"字句是一种表达受事主体潜能性的助动词型中动式。

  • 标签: 可字句 句法 语义 及物性 中动式
  • 简介:摘要“把”字句是语言中的一种常用句型,人们通常通过这种句式把受事作为突出的对象。所以,“把”字句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句型。作为方言之一的陕西方言,“把”字句的使用频率更高、更具有特色。让人难以把握和理解。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更具有特色。随着方言作品的活跃,陕西方言却让初次接触的人感到一头雾水,让人难以把握和理解。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的“把”字句为例,通过与普通话语法比较、有别于普通话用法的方言“把”字句用法及“把+N+一+V”固定结构的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立图对关中方言的“把”字句有一些了解。同时,也期望能举自己的能力为初接触陕西关中方言的人剔除一粒垫脚的沙粒。

  • 标签: &ldquo 把&rdquo 字句 受事 &ldquo 把+n+一+v&rdquo 结构 差异 简洁
  • 简介:本文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比”字句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描写,从汉语“比”字句历时发展、现时比较的角度,揭示其诸多不同特性,以求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汉语“比”字句及其发展提供共时平面的有力佐证。

  • 标签: “比”字句 比动句 差比 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