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天如禅师与维吾尔人文/王梅堂苏州名胜古迹狮子林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根据元代文士欧阳玄撰写的《狮子林菩提正宗寺记》载:狮子林是元代天如禅师带领徒弟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创建的。因中峰和尚原住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又因园中多竹林怪石,石...

  • 标签: 狮子林 维吾尔族人 维吾尔人 真挚的情感 行中书省 浙江西天目山
  • 简介:唐人笔下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许多车子在行进,走在前面、满载瓦瓮的车子却走得很慢,使后面的车子无法快速前进。这时,一个叫刘颇的人赶到前面,问清了瓦瓮的价钱,立即付了钱,让人把瓦瓮推下山崖。绊脚石搬掉了,车队才能迅速前进。刘颇不囿于既得之利,敢破敢立,甘愿掏腰包买条前进的道路,这胆略,这气度,难能可贵。

  • 标签: 禅师 气度 活哲学 生活哲理 生活美文 个人修养
  • 简介:出家人所用的杖有三种,一种是锡杖,一种是禅杖,一种是拄杖。锡杖为金属制成,“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是一种有声杖,

  • 标签: 禅师 楚山绍琦 家人 金属 义净 动作
  • 简介: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所述,此书并非寻常之禅师语录,看起来就是有关道济禅师的演义小说。

  • 标签: 南宋 佛教 道济禅师 生平
  • 简介:尺木禅师精心参禅,寄情翰墨,创作了许多诗文,同时也略涉作词。尺木禅师词中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山居之乐和家国之悲。此外,其词作体现出佛、道交融的思想。

  • 标签: 尺木禅师 词作 个人情感 道交融
  • 简介:作为一代禅门大德,惟俨禅师对后世的历史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青原禅系中,真正承嗣了石头家业、并将这一系禅弘传到了清代的,毕竟也只有药山这一系。另外,惟俨禅师与士大夫之间交往,也将佛法向上层社会作了弘传,尤其是李翱在接受惟俨禅师的开

  • 标签: 药山 惟俨禅师 禅法 中国传统文化 道吾圆智禅师 船子德诚禅师
  • 简介:1929年《遂宁县泰》载:“克幽禅师,广德寺开山第一和尚,相传为观音大士化身。唐大历十年,方赐谥‘克幽禅师’,有真身塔在寺后。宋崇宁二年,敕谥‘慧应大师’,塔名:‘善济乾道’,

  • 标签: 禅师 广德寺 观音
  • 简介:十年前笔者曾就药山禅师作过专文,刊于香港《内明》头条。近三年来,已经停止了文字作业,静养于寒舍。近日检故,发现昔日所作文字颇有诸多不全面之处,只好重新检讨,写成此文,以补昔日之缺,亦申忏悔之意也

  • 标签: 药山禅师 佛教信仰 生平 惟俨禅师
  • 简介:佛家谓“世事无常,转眼即空;生死不远,旋踵即至。”其着眼者,无非谓一切存在刹那刹那变化,欲求一眨眼的停留都不可能,只有愚痴之辈才会苦苦巴望,要想保持永远的荣华富贵、永恒的年轻美貌、不逝的文治武功、不变的福禄寿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任何人如果不能真正渗透这个朴素的真理,就会永远生活在困惑与怨艾当中,总是与烦恼痛苦为伍,总是被焦虑与失落追随,总为恐惧或忧愁的阴影笼罩。人生的存在带有无始以来的缺憾,业力如山,任何外力,无法抗拒。为明日计,只有即时修善,当下做起。古德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无非就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恶扬善之功,莫大于归心净土,称诵弥陀。此期我们有意选登了永明延寿大师的《劝世念佛歌》。延寿禅师,临安府余杭(今杭州)人。初参雪峰法嗣翠岩令参;后嗣天台德韶之法,为禅家法眼宗三祖。广顺二年(952)入雪窦山资圣寺。后因吴越忠懿王之请住灵隐寺,旋移永明寺。时人尊为慈氏(弥勒)下生。谥号‘智觉禅师’。高丽王敬慕其德望学识。遣其国僧人来华习学。法眼宗以后因得弘扬于高丽,成为彼国禅净解脱之门。

  • 标签: 禅师 念佛 文治武功 法眼宗 临安府 灵隐寺
  • 简介:禅宗六世、青原(行思)系五世大同禅师道场投子寺,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北郊外龙眠山东麓的投子山上。此山方圆数十公里,地势平缓,四周群山环绕,意境开阔,松枫深茂,风光幽雅。投子山原名凤凰山,传说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因避曹军追击,无奈中将爱子投于此

  • 标签: 投子寺 大同禅师 佛教文化 禅宗
  • 简介:元叟行端,元代著名禅师,南方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在元王朝崇奉藏传佛教和尊教抑禅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是为数不多的受到统治者赏识和青睐的几位禅学大师之一,曾“三被金襕袈裟之赐”,对禅宗在元代的发展和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在当时禅林之中,更是承“大慧之流风余韵”,有着“再世妙喜(宗杲)”的美誉,为僧俗二众所钦敬。而这一切,都与其践行和弘扬自己的禅学思想有关。从元叟行端的禅学思想入手,结合其生平经历,对其博赡宏富的深邃思想以及他对当时元代及其后的禅宗发展的影响做一些简要探析。

  • 标签: 元叟行端 生平 心性思想 华严教理 三教合一
  • 简介:法界不二而二。不二者,体也,顿也,知见无见,泯诸弄形,且绝且独,且休且息;二者,事也,渐也,甚深还应更甚深,微妙还应更微妙,而去尽一切尘埃,而遍得一切浅深,万作恒兴,不休不息。廓庵禅师《十牛图颂》是禅诗中的瑰宝,其言约而谐,而图显而深,牧童者,人也;牛者,心也,进修之门,如各牧自己心牛,蹑阶而进,积功而升,直至牧无所牧,了无所了,直至慧满德圆。

  • 标签: 顿悟 渐修 《十牛图颂》 廓庵禅师
  • 简介:契嵩禅师是北宋著名禅宗高僧,受到朝野人士的尊敬与爱戴。他一对禅宗具有高深的造诣,形成了其独特的“禅净合一”、“儒佛一贯”、“禅门定祖”等佛学思想体系。契嵩禅师还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学问僧,他一创作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和护持佛教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契嵩禅师还与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往来,为佛教在士大夫阶层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契嵩 禅净合一 儒佛一贯 禅门定祖
  • 简介: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这种鼎盛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佛教各个宗派的相继形成,继隋代创立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之后,唐代又有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等应运而生。同时,唐代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欧虞褚陆、颠张醉素、颜柳等人都是彪炳史册的书法大家。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补证 禅师 南宗 怀素 中国佛教
  • 简介:无相禅师是净众保唐禅派的关键人物,他的禅法中吸收了头陀行的修持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其弟子无住、道一等。通过阅读这些大师的材料可发现,通过头陀行修禅法已成他们禅修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这个禅派头陀行的开创者,也许就非无相莫属。

  • 标签: 无相 无住 道一 头陀行
  • 简介:释函可,字祖心,号剩人,俗姓韩,名宗骒,广东博罗人。函可出身于宦门,是明崇祯年间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自幼聪颖过人。成年以后,广交名士,砥砺名节,且豪快疏阔,爱打抱不平。但在黑暗的明末社会,他绝意进取。崇祯九年,其父病逝北京,家道零落,深感世事无常,遂有遁入空门之念。崇祯十三年,二十九岁的函可,别母抛妻,赴江西庐山,拜空隐老人道独为师,出家为僧,法名函可。其后,在广州城东黄花塘创“不是庵”为静修之所,又名“黄花寺”。

  • 标签: 禅师 诗僧 岭南 清初 崇祯年间 黄花
  • 简介:北宋末成书、南宋初刊行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像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但通行的《大正藏》本《图赞》第11、14两参的插图发生了颠倒。参核图像特征和《华严经》可知,《图赞》的另外11幅插图也发生了错位。以《图赞》为底本绘制的明初太原崇善寺壁画的作者意识到了插图存在问题,但并未意识到问题不在插图本身,而在插图顺序错位,因而仅做了有限的修订。插图错位是由于编印过程中编辑者对各善知识的形象认识不够深入而造成的。元至明初《图赞》曾十分流行,但到明末清初时仅有文字部分流传,插图可能于此时在国内失传。

  • 标签: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太原崇善寺
  • 简介:<正>狼石伫立,朝霞出岫,大自然的光霁将一层神秘、奇谲的美色点染在山间小径上执笔作画的一个僧侣身上——这是三百多年前,那个年仅23岁的剃度为僧的伟大的艺术天才,虽逢民族厄运危时,然而气节高

  • 标签: 艺术天才 赵朴初 杨仁恺 画品 禅画 佛学院
  • 简介:元代天如惟则禅师,是中峰明本法嗣弟子之一、临济宗虎丘绍隆下祖先系中的名僧之一,曾显赫一时,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官员联系颇多,也得到了当朝的青睐,被赐予"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尊号及金襕法衣。通过相关史传资料和《天如惟则禅师语录》,考辨天如惟则禅师各个时期的行历事迹,并重点介绍惟则禅师的重要著述《楞严经会解》。

  • 标签: 元代 天如惟则 行历事迹 《楞严经会解》
  • 简介:无念弹师是明代后期著名高僧,他亲手创建的法眼寺是大别山腹地的一所著名寺院,息影塔是无念禅师的灵塔,又称为'祖师塔'。塔前尚存有祭祀祖师的祖师庙。庙塔结合,气势恢弘,成为河南省大别山区年代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石塔。该塔用规整的花岗岩精工雕造,体量居豫南石塔之首,且为无念禅师建塔者为重要朝臣,对研究豫南大别山区的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及官方与佛教的关系均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息影塔 法眼寺 无念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