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的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的社会治理中,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的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的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的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的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的发展、技术治理模式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泛在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 技术治理 社会风险
  • 简介:由互联网的深度应用而产生的虚拟世界及相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前沿性问题,更是近年来哲学界反思的热点问题。2010年7月29日我刊特约编辑计海庆就相关问题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就虚拟世界扩展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访谈。翟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伦理的形上学和"虚拟实在"的形上学研究,分别在美国出版了TheRad-icalChoiceandMoralTheory(《本底选择与道德理论》)和GetReal:AphilosophicalAdven-tureinVirtualReality(《有无之间-虚拟实在的哲学探险》)两本专著。翟教授表示,关于虚拟世界扩展的伦理的思考,则是综合了两个领域中的前沿性问题后的研究规划,同时这也将是新成立的中山大学虚拟世界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 标签: 虚拟世界 伦理问题 教授 社会发展进程 中山大学 虚拟实在
  • 简介:葛梯尔问题产生的实质是传统知识三元定义中的三个条件:真、确证、信念之间,尤其是确证与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独立。针对葛梯尔问题的实质,丹尼尔(DanielHoward-Snyder)等人从"可错主义"的角度对葛梯尔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而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则从"协作攻击"的角度对葛梯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回答。但是,丹尼尔对葛梯尔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所依据的逻辑命题是有漏洞的,而弗洛里迪的分析与解答则不能解释可错的经验知识的合理性。葛梯尔问题提示我们,确证不等同于真。一个信念的真与理由之间要有适当的关联,但与一个信念的真相比,知识论研究的关键在于为信念寻找理由。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念与真之间总存在一个时间的间距,我们相信一个信念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更多的是因为有好的理由。正是在好的理由的基础上,主体相信一个命题是真的。

  • 标签: 葛梯尔问题 可错主义 协作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出现了复兴。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的道德问题所产生的德性危机与日俱增,德性越来越边缘化,从而为德性伦理的复兴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背景。从伦理理论背景来看.功利论和道义论无法解决人们内在的心灵无序状态,人们开始不满于近代以来所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因此,德性伦理以其相对于规范伦理的优势而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现代性德性危机 西方德性伦理 复兴 功利主义 康德主义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的哲学家都关注的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的真正的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的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一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的"正当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当中,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的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的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的"正当"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近代物理学是随着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物理实在论经历了机械实在论、经典实在论和量子实在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物理学的实在问题的讨论是由微观粒子的不可观察、量子力学的概率性、非定域等特征引起的,并不等同于数学世界是否实在的问题。科学是哲学一科学的继承者,但不是哲学的“终结者”,而是哲学的“改造者”与“推动者”。我们在讨论物理学的实在问题时,应该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实在:自在实在、对象实在和理论实在。物理学理论是在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对自在实在的模拟,是在谈论实在和理解实在,而不是在描述实在。这是一种语境论的实在观。

  • 标签: 经典实在论 量子实在论 理论实在 谈论实在
  • 简介:摹状词和名称的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的依赖。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的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的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的,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的功能。开放的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的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的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的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的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的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本体论是关于普遍存在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三条本体论研究的路径,我们不应当用其中某一条研究路径去排斥或否定其他研究路径。本体论包括本原论,但不能归结为本原论,因为,要确定世界的本原,必须以判明有哪些存在领域为前提,所以,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才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具有自然哲学的性质,自然哲学也有其本体论的层次,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发展历程。在解决存在领域划分的问题时,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还有必要在逻辑结论和现实世界的可能领域之间进行对应分析。信息和载体(信息和物质)具有内在融合、相互生成和相互规定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关系。

  • 标签: 信息 本体论 存在 自然哲学 载体
  • 简介:要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改;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生的文化结构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即以“史”带论,处理好哲学与历史、文学的关系;以“比”带论,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关系;以“人”带论,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实”带论,处理好哲学与中国当代现实的关系;以“新”带论,处理好哲学与批判的关系。真正把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摆脱哲学教学的困境,达到形而上升华的目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历史 文学 西方哲学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学的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在汉语学界的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学中的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学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一、个人经验访者(以下简称为“访”):莫兰教授,很荣幸能与您做这次访谈.正如我们所知,您在都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获得资助在耶鲁大学进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您能和我们分享您的学术经验吗?尤其是您在耶鲁大学的学习和研究经验?

  • 标签: 个人经验 世界哲学大会 哲学问题 教授 研究生学习 耶鲁大学
  • 简介:一、争辩的背景与阵势任何发展都无疑是运动中的态势,而哲学活动又总是在疑虑和思辨的状态下完成的。既然哲学发展是动态的思辨过程,那么这样的思辨就必然包涵着和裹携着激烈的批评和尖锐的争锋.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哲学的发展往往体现在或者说依赖于哲坛上的批评与争辩。可喜的是,近两年来中国哲坛上的批评争辩风气正逐渐兴起。

  • 标签: 哲学发展 争辩 中国 问题域 哲学活动 思辨
  • 简介: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的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的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的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的问题和个体的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的同一混同于自我的同一,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的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的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2011年7月19日,正值《哲学分析》杂志创刊一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哲学分析》论坛“当代哲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召开。

  • 标签: 哲学分析 哲学研究 论坛 当代 上海社会科学院 综述
  • 简介:知识论首先关注的是知识的定义。但“知识就是被辩护的真信念”这个经典定义却遭到了“盖梯尔问题”的打击。普兰丁格致力于知识论大厦的推倒重建,建立起了以“保证”为核心的知识论体系,他认为这有助于解决“盖梯尔问题”。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启发,但也存在其偏颇之处。

  • 标签: 普兰丁格 保证 盖梯尔问题 知识论
  • 简介: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一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中的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

  • 标签: 《约翰福音》 真理 道路 柏拉图 宗教 哲学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一句中"unbewuβt"一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儒学在当代中国近30年来有充足的发展,就儒学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显然有贞下起元的趋势。但当前儒学能否面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同时挑战,既克制现代的工具理性而又基于理性建立整体的价值观点,既超越个体化的自由任性而又能在群体性中激励个体的创新,应是儒学当今追求的方向。事实上,儒学也面临着存在与发展的困境,这显然是儒学对自身的发展的历史不能有效地掌握,对儒学的反思精神以及本体与宇宙的基础不能有深切的认识所致。至于与其他传统的哲学理念如何沟通而实现其独特性与独立,更有待相互认知对等的深化。何以至此?固可以做出诸多解说,但如果未能维护儒学本有的真诚,又未能持续发展其创生性,在自然有为的生命意义的自觉中,发挥儒学本有的德性精神与实践力行精神,贯注于理论的建设与文化价值的创建,则即有所获也必“既得之,必失之”。海峡两岸儒学发展各有一偏,一为唯识化的心性哲学,一为经学化的政治哲学,加上外来的只着眼于关系主义的角色伦理,构成了当前儒学发展的“三偏”。相应于此的“三正”之说是:相对于心性哲学可以发展更具积极性的生命哲学;相对于经学政治哲学可以论述易学与儒学的交互整合,形成一套向往以德法为本体的政治诉求;同时,可以提出生命责任伦理来规范极易流于表象主义与自欺欺人的角色伦理。

  • 标签: 儒学 真诚性 创发性 三偏 三正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的伦理"和"伦理的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为"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的必然,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的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和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的"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建构中的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的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的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2012年9月18日,"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的演讲。

  • 标签: 斯堪的纳维亚 多元现代性 哲学分析 讲堂 故事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