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呼吸系统疾病和(或)缺氧所致肺动脉高压这一分类中,涉及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尽管OSA动物模型能够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障碍的结局,但既往关于OSA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文章并未直观回答单纯OSA能否导致肺动脉高压,且结论尚不完全一致。本文希望通过复习以往相关文献,得到一个相对明晰的答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2*值评价不同程度兔热缺血再灌注损伤(WIRI)及其对部分切除术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和不同热缺血时间组,均行尾叶切除。各组分别于再灌注6 h、3 d、7 d、14 d、30 d进行常规MR及BOLD MRI扫描。测量并计算R2*值及再生率(LRR)。30 d扫描结束后检测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冻存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水平,并获取病理切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各组不同随访时间、不同热缺血时间的R2*值、LRR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R2*值与LRR及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随访时间和不同热缺血时间的交互作用(F = 24.600,P < 0.001)及两者的单独效应对R2*值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不同随访时间和不同热缺血时间的交互作用对LRR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925,P = 0.528),但二者对LRR的主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同一随访时间,除热缺血40 min组外,R2*值与LRR均呈显著正相关(术后3、7、14、30 d r值分别为0.510、0.681、0.612、0.541,P值均< 0.05)。同一热缺血时间,R2*值与LRR均呈显著负相关(热缺血0、10、20、30、40 min r值分别为-0.800、-0.852、-0.893、-0.648、-0.853,P值均< 0.05)。术后30 d R2*值与各生化指标无相关关系(P值均> 0.05)。结论R2*值可无创、定量评价兔WIRI的微观结构改变及其对部分切除术后再生的影响。一定程度的WIRI(≤30 min)对兔肝部分切除术后再生具有促进作用,且热缺血时间越长,促进作用越明显;超过30 min促进作用明显减低。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再生 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TACE组,每组30例。TACE组采用TACE治疗,联合组采用TACE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肿瘤标志物水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联合组客观缓解率(53.33%,16/30)高于TACE组(26.67%,8/30),P<0.05;治疗后,联合组CD3+高于TACE组,CD8+低于TACE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VEGFR2、MMP-2水平低于TACE组(P<0.05);两组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年生存率(90.00%,27/30)、2年生存率(76.67%,23/30)均高于TACE组(66.67%,20/30;50.00%,15/30),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免疫功能,调节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并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 标签: 肝癌 中晚期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婆罗双树样蛋白4(SALL4)、甲胎蛋白(AFP)水平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动脉化疗栓塞(TAC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接受TACE治疗的86例HCC患者。在术前测定患者的血清SALL4、AFP水平,于术后1年评估患者预后,根据预后情况分组,调查患者基线资料,观察血清SALL4、AFP水平与患者经TACE术后预后不良关系及其对预后不良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86例HCC患者接受TACE治疗后1年,肿瘤细胞转移15例,复发6例,病死4例,预后不良25例(29.07%)。预后不良组术前血清SALL4、AF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CC患者血清SALL4水平与AF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ALL4、AFP单独及联合预测HCC患者经TACE术后预后不良风险的AUC均>0.80,预测价值均较理想。结论HCC患者TACE术前血清SALL4、AFP过表达可能提示术后预后不良高风险,临床可考虑通过术前检测HCC患者的血清SALL4、AFP水平,来预测患者预后不良风险并指导干预。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预后 甲胎蛋白 婆罗双树样蛋白4
  • 作者: 彭冰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九江332000
  • 简介:目的:探究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抽取86例进行本次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3例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43例应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均<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2.33%<对照组16.28%(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并发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灌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管再通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 年8月至2020年8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72例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急诊行脑血管再通,其中52例患者中予以动脉灌注替罗非班治疗,20例患者未予以替罗非班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责任血管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mTICI)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探讨动脉灌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管再通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替罗非班组患者责任血管获得有效再通(mTICI≥2b)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2.3% 比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术后90 d,替罗非班组患者(61.5%)获得良好预后的比例(mRS≤2分)高于对照组(35.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管再通动脉灌注替罗非班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可行性,可改善患者预后,并不增加患者出血的概率。

  • 标签: 替罗非班 心源性脑栓塞 血管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脑灌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CEA治疗4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手术均在EEG联合rSO2监测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EG联合rSO2监测CEA中患者脑灌注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中颈动脉阻断后,42例患者中EEG及rSO2监测正常24例,EEG监测仅出现异常2例,rSO2监测仅出现异常3例,EEG及rSO2联合监测出现异常13例。EEG和(或)rSO2监测出现异常的18例患者中,17例予升高血压后恢复,1例使用转流管后恢复。单独EEG和单独rSO2监测显示脑灌注异常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45,P=0.000);2种方法联合监测、单独EEG、单独rSO2监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2.9%、35.7%、38.1%。出院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新的脑部缺血灶和临床症状。结论EEG、rSO2监测CEA中脑灌注异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弥补单一监测的不足,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脑电图 局部脑氧饱和度 脑灌注
  • 简介:摘要旁路血管的选择一直是冠状动脉外科领域的热点。动脉旁路血管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远期通畅率。近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胸廓内动脉是"金标准"旁路血管。多支动脉和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国内外学者大力提倡多支动脉或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形成了相应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我国的冠状动脉外科进入了质量提升阶段,随着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低-中级别乏血供型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NENLM)经动脉栓塞(TAE)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经TAE治疗的不同原发部位的低-中级别NENLM患者中,选取其中术前影像学表现为乏血供型、且术后经影像学复查的42例,分别按照RECIST 1.1和mRECIST标准来评价疗效,分别分析其术后1~3个月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术后不良反应分级采用CTCAE (v5.0)标准。结果TAE治疗对于低-中级别乏血供型NENLM具有显著的减瘤作用,按照RECIST 1.1来评价,ORR为66.7%,DCR为92.9%,按照mRECIST标准来评价,ORR为85.7%,DCR为92.9%,其中CR率为16.7%。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88.1%)、区疼痛(78.6%)及肝功能一过性损伤(酶升高:40.5%;胆红素升高:19.1%)等,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部分低-中级别NENLM尽管在术前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乏血供特征,但是经TAE治疗后ORR显著,TAE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减瘤手段。

  • 标签: 肝动脉栓塞术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肝转移瘤 乏血供 疗效与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体能状态的护理对动脉化疗栓塞(TACE)患者相关并发症及体能状态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TACE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根据患者相关体能状态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体能状态、疼痛感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评分低于对照组,体能状态量表(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及癌症治疗功能评分量表(FACT-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体能状态的护理方案能有效减轻TACE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基于体能状态的护理方案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并发症 体能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FOLFOX)-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免疫靶向新辅助治疗单发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b期肝细胞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FOLFOX-HAIC联合免疫靶向新辅助治疗的20例单发CNLC Ⅰb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55.1±9.9)岁。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和改良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FOLFOX-HAIC联合免疫靶向治疗的疗效,同时不良事件评价标准4.0版评估安全性。结果治疗2个周期(1次FOLFOX-HAIC+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为1个周期)后依据RECIST 1.1评估疗效,20例患者客观缓解率70.0%(14/20),疾病控制率100.0%(20/20)。依据mRECIST评估疗效,20例患者客观缓解率90.0%(18/20),疾病控制率100.0%(20/20)。经过治疗后有12例(60.0%)患者接受了肿瘤手术切除,均达到R0切除,2例(10.0%)进行放射治疗,3例(15.0%)停药待手术,2例(10.0%)拒绝手术,1例(5.0%)因免疫性肝炎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根据病理结果,3例(25.0%)获得病理学完全缓解,4例(33.3%)获得主要病理学缓解。在安全性评估中,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20/20),其中7例(35.0%)发生3级不良事件,1例(5.0%)因5级免疫性肝炎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3级不良事件予以对症处理后可缓解。结论FOLFOX-HAIC联合免疫靶向新辅助治疗是安全的,具有较高的肿瘤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为肝癌新辅助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但患者术后的长期生存获益,有待后续研究证实。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动脉灌注化疗 新辅助治疗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1个月内残余肿瘤血流灌注随时间变化情况,探讨其在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一次TACE治疗的HCC患者61例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60例,女性1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3±13)岁。纳入病例在TACE术前及术后接受多次超声造影(CEUS)检查。利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提取出各个定量参数,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TACE术前的峰值强度(IMAX)及灌注指数(PI)明显高于术后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52、-3.723,P均< 0.01)。TACE术后3 d的PI低于术后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09)。TACE前后峰值强度及灌注指数的变化大致表现为术后3 d IMAX及PI值显著下降,术后15 d较术后3 d略有上升,术后30 d较术后3 d则有较明显上升,但仍低于术前。结论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血流灌注水平在术后3~15 d范围内处于最低。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提供了一种评估TACE术后血流灌注改变的无创性方法。

  • 标签: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血流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CEA)患者侧血流动力学、脑血流动态调节(dCA)与术后高灌注发生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的患者63例。根据有无术后高灌注将患者分为高灌注组(13例)与无高灌注组(50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采用传递函数法得出通过平均脑血流速度(CBFV)随血压变化的波动幅度(gain)、随血压变化产生波动的相位差(phase)及平均CBFV与血压变化间的一致性(coherence),分析评估两组间dCA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dCA参数用于预测CEA术后发生高灌注的诊断价值。结果①高灌注组高血压病比例高于无高灌注组(P<0.05)。②高灌注组颈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高于无高灌注组,高灌注组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无高灌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在超低频域、低频域内,高灌注组相位差低于无高灌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高频域内,两组相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低频、低频和高频三个域中,两组增益、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ROC曲线分析显示,超低频域相位差=33.28是预测CEA术后发生高灌注的最佳截断值(AUC=0.766,95%CI=0.629~0.904,P=0.03),其特异性为0.700,敏感性为0.846。结论CEA术后高灌注组与无高灌注组血流动力学、dCA存在差异,术前患侧dCA功能受损是术后高灌注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血流动态调节 高灌注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切除是目前治疗肝脏肿瘤最有效的方法,我们通过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在完全无门血流阻断下行叶、段切除治疗的32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完全无门血流阻断下行叶、段切除的临床方法及BiClamp®钳应用体会。32例患者均在BiClamp®钳辅助下成功实施完全无门血流阻断叶、段切除,术后均无出血、胆瘘及衰竭。结果表明完全无门血流阻断下采用BiClamp®钳辅助行叶、段切除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副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罕见,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CTA)或多层面重建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介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采用介入栓塞成功治疗1例副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该病人副动脉变异属于Michels 4型,通过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变异血管出血部位,经介入栓塞治疗后随访,其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肝肿瘤 副肝动脉瘤 出血 栓塞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患者1例,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过程中,栓塞剂经镰状动脉进入正常组织后形成异位栓塞,导致镰状动脉供血区域皮肤组织的损伤。未给予特殊治疗,好转出院。者应对镰状动脉有充分的认识,减少镰状动脉异位栓塞的发生,提高TACE的安全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伴胆道出血的临床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伴发胆管吻合口狭窄,反复行经内镜逆行性胆道支架引流(ERBD)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伴胆道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反复发热伴黄疸1个月余"于2017年7月6日入院,患者肝移植术后4年,多次行ERBD。患者入院行经皮穿刺胆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显影,动脉造影确诊动脉假性动脉瘤,破溃至胆道,行动脉假性动脉瘤栓塞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后发热及黄疸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肝移植术后,有医源性有创治疗史患者,不明原因反复发热伴持续黄疸时,需术后定期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作为随访,排除假性动脉瘤破裂胆道出血可能。

  • 标签: 肝动脉假性动脉瘤 肝移植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盆腔动脉隔离灌注化疗是区域化疗的一种,其原理是通过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双球囊、双下肢止血带将盆腔血液循环与体循环隔离,再向盆腔区域灌注化疗药物,使局部获得高于静脉化疗的药物浓度。对于不可切除的盆腔肿瘤,盆腔动脉隔离灌注化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补充治疗手段。将该技术用于新辅助治疗可实现不可切除肿瘤的降级,部分患者术后获得长期生存。我国目前鲜有相关研究报道,文章围绕该技术的原理、临床疗效、安全性与并发症进行探讨。

  • 标签: 盆腔肿瘤 化学疗法,肿瘤,局部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