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涵盖了心脏血管与脑血管疾病类型,指的是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引起的心脏、大脑、全身组织缺血性、出血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于此类疾患,临床强调早期的发现与治疗,以此减少疾病引起的死亡、致残等事件。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提高,彩超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关于心血管超声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应用逐渐获得普及,但就其优势而言仍需进一步报道。

  • 标签: 心血管超声 心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彩色多普勒(CDFI)对血管超声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某院2020年05月-2021年05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有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的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共误诊5例,诊断准确率为90%。结论:彩色多普勒的血管超声可以准确诊断出多种血管疾病,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在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超声 血管疾病 诊断 作用
  • 简介: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设立对照组、ACEI组(又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卡托普利组)、ARB组(又分为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定期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肿瘤体积,3周后取出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各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癌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CEI组和ARB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受到抑制(P〈0.011。ACEI组和ARB组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MV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和P〈0.01)。ACEI组对MMP-7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0.05);而ARB对MMP-7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ACEI和ARB能明显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 标签: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 体拮抗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目标,所有患者均给予颈部血管彩超检测和多层螺旋CT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诊断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部血管病变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确切,但与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该方法仍存在一定不足性,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可依据患者情况,结合其他诊断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参考证据。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颈部动脉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膳食营养、抗阻力训练治疗老年肌少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本院86例老年肌少症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43例,行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43例,联合膳食营养、抗阻力训练,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两组SPPB评分、UGS和HGS有差异(P<0.05)。 结论 给予老年肌少症患者膳食营养、抗阻力训练能增强肌肉力量,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膳食营养 抗阻力训练 老年人 肌少症
  • 简介: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准确的诊断方法。本文对比了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两种影像学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优势。CT血管造影能够提供立体的血管图像,适用于急性血管病变的诊断;磁共振血管成像无辐射,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能力,适用于慢性血管病变的评估。通过比较,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技术,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 标签: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于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选择接受介入术治疗的心血管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常规组采取传统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低血压、拔管综合征、排尿困难、心律失常数据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血管介入术治疗后相关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术 血管并发症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并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到我院行健康检查的受检者50例,纳入常规组。对比分析两组颈部血管超声诊断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率34.00%、内中膜厚度增厚率94.0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2.00%,均显著高于常规组14.00%、74.00%、50.00%,两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疾病预后、风险评分提供有效参考,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普及。

  • 标签: 颈部 血管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在血管源性腹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整理分析 25例血管源性腹痛患者的手术及 CT资料。结果 动脉瘤破裂出血 8例,主动脉夹层 15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 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 1例。结论 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具有快速、安全、无创、准确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腹痛 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分流术 血管造影术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经检查确诊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诊断9例动脉瘤患者,动脉闭塞2例、动脉畸形4例、10例脑血管狭窄,能清晰的显示颅内主支血管,异常血管的类型、走向、位置、大小。结论对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是临床脑血管疾病首选的诊断方法。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16排螺旋CT 血管成像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电脑抽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37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抽取2016年6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健康受检人37例作为对照组(体格检查包含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统计并对比两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PI(搏动指数)。结果观察组共检出颈动脉狭窄25例,检出率为67.56%;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8例,检出率为75.67%;对照组共检出颈动脉狭窄3例,检出率为8.10%,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例,检出率为16.21%,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比较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对照组Vmean及PI指标均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应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平均血流速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彩超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社,同时另外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正产人员50例,将其最为对照组。均给予患者心血管超声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从分析结果中可得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彩超的指标明显上升,且不同程度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也存在不同(P

  • 标签: 心脏彩超 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研究课题选择100例脑血管动脉瘤患者为对象,依据红蓝球随机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脑血管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时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术,可以改善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提高患者预后情况,大幅度提升脑血管动脉瘤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脑血管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实际价值。方法:研究中,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名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确诊的脑血管疾病病人当成了研究对象。首先,对65名病人的基本资料进行了整合分析,之后分别对65名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最后就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进行了量化比较。结果:汇总研究数据可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而且数据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利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其进行检查诊断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诊断准确率,因此应当在后续临床工作中做好相关诊断措施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疾病患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VUS对ICVD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以为后续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选取近两年我机构就诊的ICVD患者83例为实验A组,同时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83例为实验B组,予以回顾性分析,展开调查,对两组患者均进行CVUS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对比两组实验数据可知,实验A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86.75%)较实验B组(8.43)更高,P<0.05;实验A组的斑块形成检出率(83.13%)较实验B组(4.82%)更高,P<0.05;实验A组斑块形成在颈总动脉主干有8例(11.59%),颈动脉分叉有21例(30.43%),颈动脉起始处有40例(57.79%),实验B组斑块形成在颈总动脉主干有1例(14.49%),颈动脉分叉有1例(14.49%),颈动脉起始处有2例(28.88%),P<0.05。结论:CVUS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突出,应用CVUS对ICVD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进行检测,能够对疾病的早诊断、早预防提供客观依据,对早期治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临床价值突出。

  • 标签: ICVD CVUS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图像三维重建,分析CTA诊断准确率。结果:对比患者CTA诊断结果与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手术者结果,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为92.31%,脑血管畸形、脑缺血性疾病及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准确率都为100%(P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CT血管造影 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