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特别是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继发性甲旁亢所导致的血管钙化又是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引起继发性甲旁亢和血管钙化有多种因素,如何更好地防治继发性甲旁亢、预防由此导致的血管钙化,现已成为广大肾脏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文献所报道的继发性甲旁亢与血管钙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 标签: 继发性甲旁亢 终末期肾脏病 血管钙化
  • 简介: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一段特殊的DNA串联重复序列,在染色体稳定性和基因组完整性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又有细胞的"生命钟"之称。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端粒的长度在心血管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端粒长度 心血管疾病 影响因素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疾病,可以导致它许多常见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外周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早期的病理学描述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终末期退行性疾病,最终会导致动脉管腔的广泛性狭窄。但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以及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来改善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的不同方面。在斑块的生物学中内皮、炎症和平滑肌细胞的重要作用,提示动脉粥样硬化不是一种固定性损伤,而是可以被明显改善的疾病与单纯的管腔狭窄相比,细胞的组成和斑块的生物学特性与病程的进展和并发症的产生更具相关性。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学 内皮细胞层 一氧化氮 内皮功能不全 eNOS激活
  • 简介:血管危险因素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由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慢性脑低灌注等是影响老年认知功能的重要的血管危险因素。研究血管危险因素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社会学和医学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血管危险因素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正>糖尿病(DM)微血管病变是DM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和肌肉病变等,是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DM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认为与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微血管变化、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方面有关,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述如下。1糖代谢紊乱在DM高糖条件下,继发性细胞内高葡萄糖可以激活关键的醛糖还原酶(AR),导致葡萄糖大量转化为山梨醇,后者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变成果糖。由于山梨醇极性很强,不能自由透过生物膜而果糖又很少进一步代谢,以致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堆积,过多的

  • 标签: 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 糖代谢 糖尿病肾病 血液流变学异常 醛糖还原酶
  • 简介: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目前在美国大约有2300000房颤患者,英国每年大约新诊断房颤46000例以上。房颤的患病率在50~59岁年龄组为0.5%,而在70岁以上年龄组则增至9%。房颤常和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并存,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而这些并存的疾病均是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对房颤患者是有益的。

  • 标签: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心房纤颤 房颤患者 心血管疾病 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球每年新诊断的乳腺癌病例≥120万,死亡约50万。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抗tier-2靶向治疗(Herceptin)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丫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惊恐障碍 药物治疗
  • 简介: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会加重心脏病和卒中缺血组织的损伤,这两种疾病是发达国家中常见的死亡原因。大面积的梗死直接增加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急性病程后的生存者,大面积无功能的瘢痕组织对长期预后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保护心肌和神经的治疗方法。前期的研究表明人类C反应蛋白(CRP,一种经典的急性反应蛋白)能与受损组织表面的配体结合,然后活化补体,

  • 标签: C反应蛋白(CRP) 心血管疾病治疗 靶向 急性反应蛋白 补体介导 缺血组织
  • 简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me,HCY)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大量实验室及临床证据支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新近大量研究证实,同型半胱氨酸还与神经管畸形、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出生缺陷疾病等存在着潜在的病因关联。本文仅就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影响及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心血管疾病 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全球性致残与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确定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高龄。但临床研究发现有一些患者虽然没有以上危险因素,但仍发生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结果显示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另一种独立于前述因素之外的危险因素。如何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水平,以及有效阻断其致病途径,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而致病机制的研究是热点。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心血管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 非折叠蛋白反应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简介:肿瘤的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毛细血管生长以及在肿瘤中建立血液循环的过程。肿瘤组织中大量的新生血管是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如能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肿瘤可因缺乏血供而缩小或消退。此后,抗血管生成治疗从调节肿瘤血管生成过程、阻断或抗血管生成、干扰或改变肿瘤血管生成的微环境等多个角度,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抗血管生成 胃癌 结直肠癌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伽玛刀治疗胰腺癌疗效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0例胰腺癌患者伽玛刀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VEGF水平,分析其与疗效、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胰腺癌患者伽玛刀治疗前血清VEGF为(624.1±144,3)pg/ml,治疗1个月后为(279,3±83.4)pg/ml(P〈0.01)。VEGF含量下降≥50%的19例中,CR+PR18例,生活质量改善7例;VEGF下降〈50%的11例中,CR+PR7例,生活质量改善1例,两组相差显著(P=0.012,P=0.028)。随访满2年的24例患者中,VEGF下降≥50%的15例,1年生存率73.3%(11/15),显著高于VEGF下降〈50%者的22.2%(2/9,P〈0.033)。结论伽玛刀治疗后胰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下降,其下降幅度可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 标签: 胰腺肿瘤 放射疗法 Γ射线 VEGF
  • 简介:目的观察金线莲提取物ARL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二肾一夹法制作RHR模型。ARL灌胃给药15d,给药后第5、10、15天以大鼠尾动脉测压法测量清醒RHR收缩压及心率。给药第15天末处死动物取血,放射免疫法测AngⅡ、ET-1浓度,硝酸还原酶法、生物化学法分别测定血清NO、NOS浓度。结果ARL灌胃给药5d后,RHR的血压和心率较给药前明显降低。ARL给药15d后,RHR血清NO、NOS的含量明显增加、血浆ET-1、AngⅡ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ARL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与降低ET-1、AngⅡ升高NO的含量有关。

  • 标签: 金线莲提取物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血管紧张素Ⅱ 内皮素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研究罗格列酮(RSG)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高血压状态、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及其离体血管对胰岛素的反应性。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正常大鼠(WKY)对照组(幼年16只,成年15只)、未治疗的SHR组(幼年9只,成年9只)、RSG治疗的SHR组〔幼年6只,成年6只,3mg/(kg.d),口服,治疗2周〕。2周后,测量未治疗组和治疗组成年SHR的收缩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分离胸主动脉,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对比观察不同处理组离体主动脉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结果在成年SHR中,未治疗组和治疗组收缩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无显著差异〔(187±4)vs(181±5)mmHg,P〉0.05;(6.2±0.2)vs(5.3±0.3)mmol/L,P〉0.05;(23.8±3.7)vs(20.4±0.8)mU/L,P〉0.05〕。治疗组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与未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最大收缩率:(72±8)%vs(73±4)%,P〉0.05〕;在幼年SHR中,未治疗组和治疗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亦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对胰岛素的舒血管反应较未治疗组显著增加〔(40±6)%vs(61±5)%,P〈0.01〕。结论短期RSG治疗可改善幼年SHR血管对胰岛素的反应性。

  • 标签: 罗格列酮 胰岛素 高血压 大鼠
  • 简介:Asahara等^[1]在1997年首次报道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分离成功,并可用于体内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生成指从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生长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血管系统的过程。近年来,血管EPC的存在已经确认,其与血管生成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讨论血管EPC的来源、特性及其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可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血管内皮祖细胞 肿瘤 血管生成
  • 简介: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高,是多数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二者的患病率都在逐年增高,共患者日益增多,且均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高血压 主要死亡原因 疾病发病率 发展中国家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Tim外周血管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行动态增强磁共振三维血管成像(3DDCEMRA)的特点,并研究其在老年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78例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行3DDCEMRA,包括颈动脉19例,胸、腹主动脉14例,肺动脉8例,肾动脉11例,双下肢动脉21例,全身动脉5例.采用1.5T磁共振机,Tim外周血管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行3DDCEMRA检查(3D-FLASH自减影序列);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浓度0.5mmol/ml,总量30ml,流量2.5~3.0ml/s;扫描延迟时间70例采用Test-bolus法,8例采用Care-bolus法;对靶血管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重建.其中21例经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IADSA)或(和)手术证实;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三级评价.结果78例3DDCEMRA图像质量优良者74例,占94.9%.21例经手术、IADSA证实的3DDCE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3%、83.3%和90.5%;假阳性及假阴性各1例,病变程度低估2例.3DDCEMRA结果与IADSA或(和)手术符合率为83.7%,其中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符合率为100.0%,但较细分支病变符合率为81.8%.结论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3DDCEMRA是适合老年血管疾病诊断的一种无创或微创性血管显像技术,正确掌握延迟时间是3DDCEMRA成功的关键,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对动脉较细分支的分辨率尚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三维成像 图像增强
  • 简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简称“三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一结论已得到医疗界的一致认同。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是亟待解决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宗旨,6年来我们结合年度体检开展了较为系统的随访工作,通过分析历年体检资料,结合临床随访、督促治疗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 标签: 高血压 高血脂 高血糖 风险 早期干预
  • 简介:心率受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作用影响,人体心率在24h中呈现出一定的昼夜分布节律。一般在觉醒前3h(即凌晨03:00~06:00)达到谷值,觉醒后心率迅速上升并于3~6h后(上午09:00~12:00)达到峰值。与心血管事件在这段时间多发相关。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研究发现,静息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静息时心动过速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增高、左室肥厚、高血细胞压积、高血糖等症状有关。

  • 标签: 心动过速 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