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内结节进行监测、筛选并鉴别其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07年1月—2012年2月对122例肝硬化伴硬化结节患者进行定期常规超声检查和追踪定位的肝脏超声造影检查,根据肝内结节在超声造影不同时相的增强表现特点鉴别其良恶性。结果122例肝硬化结节中,超声造影诊断肝细胞癌9例,并由手术病理证实;其中2例最大径1.5~2cm,5例最大径1~1.4cm,2例最大径<1cm。结论超声造影可对肝硬化结节进行监控、筛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体积较小的肝细胞癌。

  • 标签: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诊断 小肝癌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8例体检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图像采用3级评判,以胃镜对照,分析图像质量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图像质量均以Ⅲ级显示为主,食管下段,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和水平部Ⅲ级显示比分别为77.6%、82.5%、77.2%、87.7%、86.0%、78.1%、64.9%、52.6%;超声造影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88.9%、100%、100%和97.7%。超声造影与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一种无创、安全、依从性较高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胃十二指肠病变的筛查手段之一。

  • 标签: 超声造影 胃十二指肠疾病 筛查
  • 简介:1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刺激性干咳5月余,偶有泡沫性痰”,于2016年6月20日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显示右侧胸腔紧贴前胸壁(2~3肋水平)见1枚不均质低回声,大小约48mm×47mm×32mm,外形欠规则,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内见点状及条状血流信号(图1A)。超微血流显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病灶内见血流信号稍丰富并见多条血管呈“树枝状”分布(图1B)。

  • 标签: 周围型肺腺癌 超声造影 超微血流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SonoLiver软件在甲状腺肿瘤超声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8例甲状腺肿块(恶性88例、良性70例)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SonoLiver定量软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以病灶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的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ynamicvascularpattern,DVP)参数成像,比较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各参数及DVP参数图有无差异。结果: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相对峰值强度(maximumintensity,Imax)显著高于良性肿瘤(P〈0.05),恶性肿瘤的相对上升时间(risingtime,RT)、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快于良性肿瘤,相对平均渡越时间(meantransittime,mTT)慢于良性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DVP参数图有显著性差异,72例(81.8%)恶性肿瘤表现为病灶感兴趣区内大部分呈紊乱不规则团块状或分散的斑片状红色/黄色填充;59例(84.3%)良性肿瘤表现为病灶感兴趣区内大部分呈较单一的红色或黄色填充。结论:SonoLiver造影分析软件获得的定量参数和构建的DVP参数图可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超声造影 应用
  • 简介:目的:分析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病理分级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7年9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34例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25例由肝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9例由原发灶病理结合增强CT/MRI检查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2010年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标准,将肿瘤病理分级分为G1、G2和G3级。G2与G3级病灶间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定性指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34例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为G1级0例,G2级21例,G3级13例;病灶平均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消退时间分别为(16.2±4.7)、(22.0±5.5)和(42.9±23.4)s;在动脉期增强过程中,79.4%(27/34)的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20.6%(7/34)的病灶表现为向心性增强;增强达峰时,61.8%(21/34)的病灶呈均匀增强,26.5%(9/34)的病灶呈不均匀增强,11.8%(4/34)的病灶呈环形增强;门静脉期,所有病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退,其中32.3%(11/34)的病灶呈轻度减退,67.7%(23/34)的病灶呈明显减退;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呈明显减退。与肝实质增强情况相比,病灶的增强-减退模式可表现为"快进快出"、"同进快出"及"慢进快出"3种。其中52.9%(18/34)的病灶呈"快进快出",38.3%(13/34)的病灶呈"同进快出",8.8%(3/34)的病灶呈"慢进快出"。G2与G3级病灶间增强-减退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强时间、增强方式、峰值表现和减退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病灶的增强-减退模式对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的预测有一

  • 标签: 肝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超声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三维成像及其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将其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3D重建.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25个,其中2例为2个.所示病例经SSD、MIP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可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宫腔超声造影(CUHG)、经阴道超声(TVS)及宫腔镜(HS)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3年4月本院应用CUHG检查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83例,并与TVS、HS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UHG、TVS、HS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率分别为87.95%、78.31%、92.77%;CUHG、TVS、HS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0.756、0.923。结论:CUHG对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宫腔超声造影 经阴道超声 宫腔镜 子宫内膜息肉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在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术前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患者80例(叶状肿瘤23例、纤维腺瘤57例),回顾性分析其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结果:肿瘤的大小、边界、纵横比、钙化灶及后方回声等在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肿瘤形态、是否存在裂隙状无回声区、有无高回声间隔、血流丰富程度、造影剂增强程度和均匀度等在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状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分叶状病灶,纵横比<1,少有钙化灶,后方回声增强,血流丰富(多为Ⅱ、Ⅲ级),裂隙状无回声和高回声间隔较纤维腺瘤多见。超声造影图像上,叶状肿瘤多表现为不均匀性低或等增强,纤维腺瘤多表现为均匀性高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超声 造影剂 乳腺 叶状肿瘤 纤维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是否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和负性情绪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了患有脊髓损伤的病患共64人,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测试组有32名病患,采用综合护理的方法对病患进行护理;另一组是参照组有32名病患,采用临床上的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并比较两组病患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负性情绪改善的情况。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可知,测试组病患的抑郁 自评量表 (SAS)、焦虑自评量表 (SDS)的评分数值与参照组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且P<0.05,;另外脊髓损伤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测试组的6.25%相比参照组的43.75%,也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和负性情绪有较好的改善效果,不仅降低了病患的负性情绪还减少了病患病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所以应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大力推广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改善 脊髓损伤 负性情绪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Breast cancer,BC )患者接受乳腺常规超声(Conventional ultrasound,US)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诊断的价值和准确性。方法:将 2019 年 5 月?020 年 8 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取期间 我院接诊的 50 例早期 BC 患者, 均接受US、CEUS 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EUS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82.00%)高于 US(70.00%), P

  • 标签: 乳腺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 早期乳腺癌 诊断价值 准确性
  • 简介:目的:研究超微血管显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行常规膀胱超声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者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SMI及CEUS检查,比较3种技术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血流显示的差异,并观察造影剂进入病灶的灌注模式,分析其灌注特点,最后与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5例膀胱占位性病变患者共36个病灶,其中膀胱恶性肿瘤31个、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2个、腺性膀胱炎3个。SMI与CEUS对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为100%,明显高于CDFI(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提示恶性病灶35个,造影表现为快进慢退高增强;腺性膀胱炎1个,造影表现为慢进同退等增强。CEUS的诊断准确率为88.9%。结论:SMI与CEUS均能提高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CEUS能实时观察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其性质,具有较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微血管显像 超声造影 膀胱占位性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HEHE)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例HEHE患者共31个病灶和43例HCC患者共43个病灶的CEUS图像,观察病灶的增强特点。结果:31个HEHE病灶中,16个整体增强,8个树枝样增强,7个环状增强;而43个HCC病灶中,41个整体增强,1个树枝样增强,1个环状增强(P<0.05)。在增强时相上,11个HEHE病灶快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增强,20个病灶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同步增强;而41个HCC病灶快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增强,2个病灶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同步增强(P<0.05)。在增强强度达峰值时,13个HEHE病灶呈等增强,10个病灶呈高增强,8个病灶呈低增强;而38个HCC病灶呈高增强,5个呈等增强(P<0.05);23个HEHE病灶增强均匀,8个病灶增强不均匀;而27个HCC病灶增强均匀,16个增强不均匀(P>0.05)。所有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快速减退呈低回声改变,但HEHE减退时间快于HCC(P<0.05)。结论:CEUS在HEHE与HCC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肝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弹性成像(real-timeelastography,RTE)联合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对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TI-RADS)4类结节良恶性的研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二维超声诊断为甲状腺TI-RADS4类结节的102例患者共115个结节,依次行RTE及CEUS检查,以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绘制两种方法单独及联用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评价两种方法单独和联用对甲状腺TI-RADS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漏诊及误诊原因。结果:115个甲状腺TI-RADS4类结节中,病理学诊断恶性58个,良性57个。RTE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为82.75%、84.21%及83.48%。CEUS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为86.21%、89.47%及87.83%。联合RTE与CEUS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为82.75%、96.49%及89.57%。RTE、CEUS及两者联用的AUC分别为0.835、0.878及0.896,各诊断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E、CEUS及两者联用对TI-RADS4类结节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需综合分析。

  • 标签: 甲状腺癌 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 实时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复发性及初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对395例(共438个肿瘤)初发性肝细胞癌(PHCC)患者和400例(共458个肿瘤)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患者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将PHCC和RHCC分别分为≤20mm及>20mm组。比较PHCC与RHCC造影增强时相变化在不同大小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在≤20mm的肿瘤中,动脉期PHCC的等回声比例高于RHCC,门静脉期RHCC的等回声比例高于PHCC。在>20mm的肿瘤中,门静脉期及延迟期RHCC等回声肿瘤的比例均高于PHCC。不同大小的肿瘤中,RHCC达等回声的时间早于PHCC,达低回声的时间晚于PHCC。结论不同大小RHCC与PHCC的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差异。

  • 标签: 超声造影 复发 初发 肝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联合声弹性成像(acousticelastography,AE)在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iod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44个TI-RADS4类结节性病灶的常规超声检查、AE及CEUS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CEUS、AE及CEUS联合AE对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CEUS、AE对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86%、86.67%、88.19%和81.16%、81.33%、81.25%,CEUE联合A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20%、92.00%、93.06%,联合诊断效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联合AE有助于提高鉴别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

  • 标签: 超声造影 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声弹性成像 甲状腺结节
  • 简介:目的:探讨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VEGFR2)微泡造影剂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超声分子成像。方法: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靶向VEGFR2超声微泡,免疫荧光法检测微泡与抗体的结合。建立裸鼠HepG2肝癌皮下种植瘤模型,随机分成靶向组(n=5)和非靶向组(n=5),经尾静脉团注相同剂量靶向微泡或非靶向微泡,录像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curve,TIC);注入造影剂5min后利用高声压爆破技术清除肿瘤内部微泡,比较爆破前后两组造影图像灰阶强度的下降,估计靶向微泡在体内与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靶向造影剂和非靶向造影剂均表现为裸鼠皮下瘤的显著增强,但TIC显示两组间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40.4±200.9)dB?svs.(2796.8±452.3)dB?s,P=0.001];微泡爆破后靶向组灰阶强度降低显著大于非靶向组[(7.61±2.20)dBvs.(3.74±1.40)dB,P=0.010]。结论:靶向VEGFR2微泡造影剂在体内能显著增强肿瘤血管成像,可作为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的较可靠分子影像学探针。

  • 标签: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微泡 HepG2肝癌模型 肿瘤血管生成 超声分子成像
  • 简介:目的:制备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VEGFR2)超声造影剂,评价其物理性质及对肿瘤细胞的寻靶能力。方法:利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微米级超声造影剂USphere与VEGFR2抗体结合,制备靶向VEGFR2超声造影剂,检测其粒径分布;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细胞株(高转移肝肿瘤细胞MHCC-97H及正常肝细胞LO2)中VEGFR2表达强度,以及靶向与非靶向VEGFR2超声造影剂对MHCC-97H和LO2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靶向VEGFR2超声造影剂微泡分布均匀,平均粒径(1012.67±78.59)nm,免疫荧光法显示VEGFR2抗体可特异性连接于微泡表面。标记荧光的VEGFR2抗体在MHCC-97H细胞高表达,在LO2细胞低表达。免疫荧光定量显示靶向VEGFR2造影剂在MHCC-97H细胞中的荧光强度比值(微泡荧光强度/细胞荧光强度)为0.75±0.32,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靶向VEGFR2超声造影剂,其大小稳定均一,可与高表达VEGFR2的MHCC-97H细胞特异性结合。

  • 标签: 靶向超声造影剂 生物素-亲和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超声分子成像 肿瘤血管生成
  • 简介:目的以高分子聚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成膜材料制备携抗HER-2抗体空心纳米靶向超声造影剂,并考察其体外寻靶及显像效果。方法以樟脑为致孔剂,通过改进的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纳米超声造影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激光粒度仪对其一般特性进行表征;并用碳二亚胺法将造影剂与抗HER-2抗体耦联制备携抗HER-2抗体的PLGA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其体外寻靶能力进行初步评估,考察其体外成像效果。结果PLGA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平均粒径为(152.00±58.08)nm,粒子呈规则球形,大小均一,分散性好。体外寻靶实验显示,携抗HER-2抗体的PLGA靶向造影剂较多牢固地聚集到乳腺癌细胞表面。体外成像实验显示,PLGA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显像呈细腻均匀的点状高回声,后方回声未见明显衰减。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携抗HER-2抗体的PLGA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其能与HER-2受体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体外特异性靶向结合,且体外显像效果较好。

  • 标签: 聚乳酸羟基乙酸 纳米粒子 靶向超声造影剂 抗HER-2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