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某直升机专用交流地面电源车系统,建立了PSPICE软件的仿真模型,且进行了系统仿真,研究了基于独立源及受控源的SPWM波产生方法,分析了滤波器参数分布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电源系统对于雷达、吊声类冲击性负载有较好的适应性。

  • 标签: 逆变器 交流电源 仿真
  • 简介:为满足直升机选型试验及旋翼气动特性机理性研究的需要,中国气动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研制了Φ2m旋翼模型试验台.试验台研制经历方案论证、分系统设计加工与研制、分系统安装调试、试验台总装及动力/传动系统联调等阶段,完成了地面调试和悬停试验,并在Φ3.2m风洞完成了配平前飞试验,已形成2m直径量级旋翼模型桨尖马赫数相似的悬停试验和前飞试验能力,提高了直升机风洞试验和研究能力.

  • 标签: 旋翼模型 试验台 悬停试验 风洞试验
  • 简介:基于高空台升温试验原理和已有试验数据,对影响升温过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混合器出口温度值的高低是影响升温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采用基于试验数据的建模方法,将经验值转化为数学模型,实现了高空台升温过程的数值模拟。

  • 标签: 高空台 混合器 传热模型 数值模拟
  • 简介:介绍基于地面振动试验(GVT)结果和优化算法的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FEM)修正方法及其在AC500飞机中的应用,其中包括结构动力学FEM修正中的几个环节——全机FEM的建立、模型匹配、试验/分析相关性及修正参数的选取,并且还介绍了基于GVT结果和优化算法的结构模型修正中产生的特殊问题——模态跟踪(ModeTracking)。最后给出修正后AC500型飞机FEM分析固有振动频率和模态,并对结果进行了评价。

  • 标签: 结构动力学 有限元 模型修正 动力学设计
  • 简介:宏微观双尺度弹塑性模型通过宏微观联系因子获得微观尺度上的塑性应变,它是探讨高周疲劳损伤累积及其破坏机理的有效理论方法。本文基于双尺度弹塑性模型基本理论,研究了宏观载荷作用下具有塑性强化机制的微观应力应变演变规律,编写程序算法实现了比例混合塑性强化微观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的求解。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通过弹塑性分析获得相应的应力应变及其等效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对比有限元与本文算法结果,校核了双尺度模型算法的有效性。

  • 标签: 宏微观双尺度模型 线性混合塑性强化 有限元模型 算法程序 滞回曲线
  • 简介:舰机适配性设计中的航空保障系统对舰载机群进行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的过程中,由于舰船甲板空间不足、备件不足、机务人员不足等原因,导致直升机不能及时得到保障,将这些因素抽象为舰船上保障点不可用。通过考虑舰船上直升机群保障过程中的保障点失效情况,提出一种保障点失效应急重构策略生成方法。建立了保障点失效干扰模型,运用拉格朗日松弛法对模型中保障点数量约束进行松弛,采用次梯度优化算法求解拉格朗日对偶问题,并结合启发式算法给出保障点失效的应急调整方案。最后,以舰载直升机机群任务出动保障作为案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标签: 舰机适配性设计 保障点失效 干扰模型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 启发式算法
  • 简介:针对直升机的旋翼一机身气动干扰现象,建立了一种新的流场分析模型。对旋翼尾流采用自由尾迹方法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在气动干扰现象的模拟当中全展自由尾迹模型的优越性。针对离散计算中尾迹涡线节点可能“进入”机身内部的非物理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物质线”修正法对节点位置进行修正。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计算了孤立机身和旋翼一机身干扰情况下的机身表面压力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同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 标签: 旋翼 机身 气动干扰 自由尾迹 面元法 “物质线”修正
  • 简介:基于压力隐式算子分裂(PISO)算法,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对燃烧室内一步反应和两步反应模型、无燃烧室三种情形下尾焰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采用结构和非结构网格并分别用TTM方法和Delaunay三角形方法来生成;利用高温气体高分辨率光谱参数数据库HITEMP对辐射传输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三种情形下尾焰中CO2和H2O的光谱辐射亮度分布.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燃烧模型影响尾焰流场及其辐射,无燃烧室时尾焰辐射较弱.

  • 标签: 尾焰 辐射 数值仿真
  • 简介:结构模态阻尼比是影响振动疲劳特性的主要因素,获取模态阻尼比有利于金属材料振动疲劳损伤形成机理的归纳总结。本文选取常用航空金属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元件级振动疲劳试验及仿真分析计算,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计算的振动疲劳历程中结构模态阻尼比的获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在不中断振动疲劳试验的情况下,得到较精确的振动疲劳历程中的模态阻尼比,为进一步归纳总结金属材料振动疲劳损伤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振动疲劳 模态阻尼比 金属材料 有限元分析
  • 简介:压气机和涡轮是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其性能下降对发动机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压气机和涡轮的性能衰退,将部件性能衰退等价转化为部件失效因子,修正部件特性,建立了某型涡扇发动机的非线性性能衰退计算模型;提出了云粒子群优化算法,以改善迭代收敛速度慢、计算时间长的问题。基于非线性发动机性能衰退模型,进行了部件性能衰退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定量计算,所得结论为发动机状态监控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部件特性 性能老化 云粒子群算法 模型
  • 简介:法向接触刚度参数对于研究含球较类机械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预估两球体结合面间的法向接触刚度,本文基于粗糙平面间分形接触模型,通过引入表面接触系数以及考虑摩擦因素的弹塑性变形的临界面积计算公式,建立了考虑摩擦因素的两球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预估模型。并利用上述模型对某发动机安装系统中采用的球铰(向心关节轴承)接触刚度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摩擦因数、材料的特性参数、粗糙度幅值的减小,法向接触刚度增大;外球面半径固定时,随着内球面半径的减小,法向接触刚度减小;此外,存在一个使接触刚度达到最大值的分形维数值。

  • 标签: 接触刚度 球面 分形接触模型 向心关节轴承
  • 简介: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倾转旋翼、机身及尾面组合模型风洞试验进行了试验设计,根据试验任务书进行需求分析,对组合模型及协调运动结构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机翼和平垂尾测力、测压方法进行了阐述,对悬停和过渡状态PIV布局进行了规划,最后给出了部分典型的试验结果。

  • 标签: 倾转旋翼 系统工程 组合模型 试验设计
  • 简介:采用MBD(ModelBasedDefinition)技术,以Pro/E和Intralink为协同设计平台,首次实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全三维数字化模型设计。通过将设计、工艺、材料和制造等相关信息包含在三维模型中,并将三维模型电子分发下厂,实现了用MBD模型完全取代传统研制模式中的二维图纸;同时基于MBD模型实现了三维仿真和装配过程分析,减少了方案反复。结果表明采用MBD技术的三维模型设计可显著提高产品研制效率,并为三维数字化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MBD 液体火箭发动机 三维模型 协同设计 三维仿真
  • 简介:基于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在Pro/E和Intralink平台上实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骨架模型设计。采用多层骨架设计方案,简化了发动机骨架模型,实现了组合件发布骨架模型并行设计,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将组合件空间位置、轮廓尺寸、接口方位和接口结构要求包含在骨架模型中,用骨架模型替代了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二维结构设计要求,实现了无纸化接口协调,提高了接口协调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顶向下模式的骨架模型设计可显著提高发动机研制效率,降低研制成本。

  • 标签: 自顶向下模式 液体火箭发动机 并行设计 骨架模型 接口协调
  • 简介:对于电大尺寸目标,利用目前的电磁散射特性数值计算方法来计算其RCS时,计算复杂度较高,无法有效地应用于优化设计。因此研究并构造了基于部分正交多项式的飞行器RCS计算代理模型。算例表明所构造的代理模型精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 标签: RCS 部分正交多项式 代理模型
  • 简介:针对直升机动力学表现出的高阶,强耦合的特点,本文基于一拍跟踪的原理,设计了显模型跟踪解耦控制系统,开发了控制阵,为提高系统动态和稳态性能,对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数字仿真表明,模型跟踪解耦性能良好,同时可以迅速改变显模型,以达到改变操纵特性的目的,文章最后对如何选取采样周期及显模型带宽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直升机控制 解耦控制 模型跟踪
  • 简介:对现有几种端壁损失模型进行取长补短的综合,提出了一种“混合方法”,这种方法能同时较好地估算端壁损失值及其沿径向的分布规律,减少了目前损失计算中对端壁损失分布考虑的任意性,对于今后的损失及其模型的研究、计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轴流压气机 损失 计算 三元效应 端壁损失
  • 简介:良好的机体动力学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直升机机体的振动水平。直升机机体动力学设计的前提是准确计算直升机机体主模态的固有频率。提出了基于集中质量模型的全机固有频率计算方法,并以某型直升机为例将此方法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以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传统有限元方法具有计算快,能够突出全机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同时避免局部模态对主模态的干扰的特点,计算精度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

  • 标签: 集中质量模型 直升机 全机固有频率 计算方法
  • 简介:本文介绍了几个不同的空气动力学和动力学模型计算旋翼需用功率的方法,并以SA349/2小羚羊直升机旋翼为算例,进行了不同模型计算结果与飞行试验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气动模型对预测的旋翼需用功率影响不大,三种组合模型预测的旋翼需用功率与试验结果都吻合得很好,刚性桨叶模型的误差在10%以内,而弹性桨叶模型的误差则可降到5%以下。

  • 标签: 直升机 旋翼 空气动力学 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