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awkins Ⅲ型骨折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8例Hawkins Ⅲ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7~50岁,平均35.1岁。3例为开放性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及后足功能。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致伤原因、内踝截/骨折、合并骨折、是否为开放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内固定物选择(空心钉/钢板或克氏针)以及有无感染可能影响骨折预后的因素与AOFAS的踝-后足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21~41个月(平均29.3个月)随访;术后3例患者浅表感染,经换药抗炎治疗后好转;3例患者深部感染,其中2例经清创扩创术后好转,1例最终摘除;6例患者出现胫关节炎,10例患者出现下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12~96分,平均63.4分;发生缺血性坏死6例,塌陷1例。开放性骨折(P=0.015)、手术时间≥3 h(P=0.001)、克氏针固定(P=0.006)、术后感染(P=0.008)与AOFAS的踝-后足评分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他因素与AOFAS的踝-后足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开放性损伤、手术时间≥3 h、克氏针固定、术后感染是影响Hawkins Ⅲ型骨折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改善此种类型骨折的预后。

  • 标签: 距骨 骨折 预后 骨坏死 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手术的疗效及病后影响因素。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骨折患者52例,按照Hawkins分型,对症治疗同时嘱咐患者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参考美国足踝外科学会的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优良组和中差组在固定情况下p>0.05,无差异性,在复位情况下(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骨坏死率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与复位不佳和骨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具有位移型的据骨折,应尽可能地解剖复位,同时积极帮助患者术后恢复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 标签: 距骨骨折 手术 却开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踝截手术入路治疗复杂的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 5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n=34)与B组(n=34),A组采用传统非截手术入路治疗,B组应用内踝截手术入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复杂的骨折患者采取内踝截手术入路治疗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我院就诊的40例复杂的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在数字表分组法下,将其随机分成20例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给予实验组内踝截手术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距骨骨折 内踝截骨手术入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腓前韧带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腓前韧带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腓前韧带的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前移距离(ATT)、倾斜角(TT)。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0、19.62,P值均<0.001)。结论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腓前韧带的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踝损伤 外侧韧带,踝 慢性踝关节不稳 距腓前韧带 撕脱骨折 距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塞来昔布用于骨折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需行距骨折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应用塞来昔布,对照组应用安慰剂。观察指标为术后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和出院时的最大步行距离。结果实验组与观察组比较,其术后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和出院最大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塞来昔布用于骨折围手术期镇痛具有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适合临床使用。

  • 标签: 塞来昔布 距骨颈骨折手术 围手术期 镇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骨折患者给予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2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骨折患者32例,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显效11例(34.3%),有效15例(46.9),无效6例(18.7%),总有效率为81.2%。术后随访期间,出现体缺血性坏死6例,畸形愈合5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采取对症治疗后患者痊愈,并发症发病率为43.75%。结论针对骨折患者,应综合全面的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结合科学的理论综合选择手术治疗,掌握手术时机,保证手术效果,以恢复患者关节功能和减低术后并发症几率为目的,严格进行治疗。

  • 标签: 距骨颈骨折 手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引起临床对骨科手术医源性操作形成假性动脉瘤的重视。方法回顾1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患者踝部包块消除,切口愈合,血管通畅。结论医源性血管损伤因及时积极处理,形成假性动脉瘤后早期易误诊,一旦发现,建议早期行手术探查处理。

  • 标签: 距骨骨折术后 假性动脉瘤 破裂
  • 简介:摘要对150例骨折合并周围脱位的足部方面有严重损伤的患者其取得的相关康复护理进行相关的总结。在手术之前,应当给予其患者在心理康复方面的护理,以及其功能方面的锻炼进行相关指导,并且要适宜的鼓励相关患者及早的进行休息或者制动,在局部要进行适当的冰敷,且还要通过加压进行相应包扎,在抬高患者肢体的时候其要注意高于心脏的平面;在手术之后,也要在内固定方面要做好牢固的前提之下,再做好其体位方面的放置,还要密切的观察其患者肢体血运的相关情况,在手术之后的第1天,其要对患者进行足踝泵的相关治疗,以及患者肢股四头肌还有患者小腿肌群的相关静态收缩与其放松方面的锻炼;在进行手术之后2~4个小时内,行踝关节的相关屈伸的活动,以此同时还要同时的配合其红外线方面的频谱理疗,用以缓解患者肌肉的相关痉挛;在进行完手术之后的1周,患者要开始尝试下关节的相关活动,以及其要逐步的进行患肢方面不能负重的练习进行行走,直到不必在用拐杖辅助行走为止。经过十分系统且十分有计划的全面康复方面的护理,根据临床方面Kenwright的相关功能的分类标准,我处对本组的所有患者在进行完手术之后的1年的时间里,其踝关节功能方面都要进行详细的评估。

  • 标签: 距骨骨折 合并脱位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治疗周围突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经前内侧、前外侧入路,采用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周围突骨折病历资料10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平均随访30个月。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1评分优7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达到83.3%。结论采用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周围突骨折,术中可获满意复位,如果使用得当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 标签: 距骨周围突骨折 切开复位 空心加压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2016年4月26例软骨损伤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治疗,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比较两组软骨损伤治疗效果;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关节镜组软骨损伤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关节镜组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关节镜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软骨损伤效果肯定,可减轻患者疼痛,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体现了微创特点,值得推广。

  • 标签: 关节镜微骨折技术 距骨骨软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我院软骨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自体软骨移植术,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踝—后足评分与水肿面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水肿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软骨损伤患者治疗中,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软骨修复,使患者损伤部位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普及。

  • 标签: 关节镜 微骨折 距骨骨软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下关节保留的跟矫形术治疗陈旧跟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年来共治疗陈旧性跟骨折5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6.0岁;按Stephens 分型:I 型6 例,II型34 例,III 型14 例。观察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患肢影像学参数、AOFAS评分以及VAS评分。结果 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跟Bohler角、Gissane 角、后足力线、丘部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术后AOFAS评分和VA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 掌握适当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恰当的手术干预,陈旧跟骨折采用下关节重建能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陈旧跟骨骨折 畸形愈合 距下关节保留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踝双平面截加自体软骨移植治疗内侧软骨损伤合并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行双平面截加自体软骨移植治疗的25例内侧软骨损伤合并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36.5岁(范围:21~47岁)。所有患者于关节镜下评估软骨损伤范围及深度,Outerbridge分级为Ⅱ~Ⅳ度。手术经内踝前内侧切口,行内踝双平面截,下翻截块显露软骨损伤部位,完整切除异常软骨,使用刮勺彻底切除硬化囊壁,将来自同侧膝关节健康软骨移植至软骨损伤区。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记录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6个月(范围:12~36个月)。患者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明显改善,VAS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1.3)分(t=8.13,P=0.00);AOFAS-AH评分由术前的(62.4±3.3)分升至术后的(88.0±2.4)分(t=-31.51,P=0.00);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9.8±2.7)分升至术后的(85.2±3.5)分(t=-25.50,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为(92.5±1.3)分,术后为(92.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65)。随访中无感染、移植软骨坏死、囊肿残留、截端不愈合、供区持续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平面截加同侧膝关节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合并囊肿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 标签: 移植,自体 距骨 骨囊肿 骨软骨损伤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经外踝上截入路手术治疗复杂骨折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8例本院于2019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复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非截入路手术)和研究组(34例,接受经外踝上截入路手术),对比患者治疗后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对比后可知,研究组患者AOFAS评分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复杂骨折脱位采用经外踝上截入路手术,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同时,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后踝和后足的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外踝上截骨入路 非截骨入路 距骨复杂骨折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踝截入路空心加压无头钉治疗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取经内踝截入路空心加压无头钉治疗骨折32例,男26例,女6例,HawkinsII型24例,III型8例。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7个月-4年,根据Hawkins疗效评价标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优14例(43.75﹪),良9例(28.12﹪),可7例(21.87﹪),差2例(6.25﹪),优良率71.87﹪.缺血性坏死4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畸形愈合0例,无骨折不愈合病例。结论经内踝截入路空心加压无头钉治疗骨折,显露充分,有利于复位固定,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距骨骨折 空心加压无头钉 内踝截骨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