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跟骨折病人术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77例跟骨折病人的护理。结果随访6个月~18个月,病人术后关节面恢复完整、功能恢复良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65例,良7例,可5例。结论跟骨折病人治疗成功与否,与术后护理的质量相关。

  • 标签: 跟骨骨折 内固定术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探讨对颌骨折的护理措施,达到巩固疗效,促进健康的目的,对13例颌骨折患者进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入院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及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以我院58例颔骨折患者为例,探讨颔骨折手术前、后护理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护理,没有出现并发症,颔骨折手术期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和迅速恢复的关键。

  • 标签: 颔骨骨折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鼻骨折患者实施的护理方法及要点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患者鼻复位前、复位中及复位后的健康状态和需要,提供必要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结论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共同完成护理计划,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鼻骨骨折 护理方法 鼻骨复位
  • 简介:足是人负重、行走和吸收震荡的结构,它有七个跗骨。在足跗骨损伤中,跟骨折最为常见,约占65%。大约70~75%的跟骨折波及下关节面,是后遗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跟骨骨折 治疗 距下关节面 骨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后内侧骨密度、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距后内侧 骨折线形态 骨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跟骨折患者3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6例,对照组选择跟钛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同种异体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进行比较,对照组低于治疗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跟骨折采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和使用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跟骨折患者2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盲选平均分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给予跟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手术后跟踪随访12个月,并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患者手术后优良率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②患者手术后MARYLAND评分指标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③患者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应用跟板联合同种异体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显著,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跟骨板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跟骨折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跟骨折患者,选取时段为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采用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治疗的44例患者命名为实验组,而予以跟板治疗的44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Maryland评分明显较优,两组对比差异均P<0.05,形成了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跟骨折予以跟板与同种异体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同种异体骨植骨 跟骨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截导板在Rozansky Ⅲ、Ⅳ型痛性跟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足踝外科采用3D打印截导板辅助治疗的14例痛性跟桥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9~42岁(平均30.2岁)。获得全足CT扫描,以健侧为模板镜像标识切除桥部分并设计出3D定位截导板,在截导板引导下切除跟桥病灶。记录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6个月(12~3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3±0.7)分、AOFAS踝-后足评分(86.5±4.5)分均较术前(7.0±1.9)分、(37.1±6.0)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跟桥复发或创伤性关节炎。结论3D打印个体化截导板技术可以对跟桥实行精确定位、完整切除,为跟桥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技术辅助手段。

  • 标签: 个体化医学 踝损伤 截骨术 跟距骨桥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软骨损伤应用艾灸涌泉穴联合冰敷法的效果及影响。方法 机选出在我院软骨损伤患者共计80例,最早接受检查和治疗时间2020年1月,最晚接受检查和治疗时间2020年12月。通过随机数字法将所有病人划分为两组,分被取名为对照组与联合干预组。对照组中的病人需进行我院所制定方案进行常规治疗,联合干预组中的患者需进行艾灸涌泉穴联合冰敷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周期结束后,对所有病人的VAS评分以及AOFAS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治疗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之后,所有病人的情况均有所改善,总体上联合干预组所获取的实际效果较好。具体来说,患者的VAS评分以及AOFAS的评分,联合干预组患者要优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治疗满意度,同样也是联合干预组的表现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艾灸涌泉穴联合冰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本法进行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 标签: 距骨软骨损伤 艾灸涌泉穴 冰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通道全内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三通道全内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的33例(33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32.6±11.3)岁(范围:20~55岁)。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型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1.2±32.1)h(范围:6~140 h)。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4±2.9)分(范围:4~8分);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63.3±11.8)分(范围:50~75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为(94.8±9.1)分(范围:70~105分)。所有患者均使用三通道全内下关节镜联合排钉技术进行固定,记录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估患肢疼痛和功能。手术前后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9.7±10.4)min(范围:40~110 min),患者均未行植术。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跟影像学评估满意,术后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皮肤感觉异常及腓骨肌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跟影像学指标(跟长度、跟宽度、跟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术后第1天、术后1年、术后2年的跟影像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骨折复位无丢失(P值均>0.05)。术后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患者后足力线及功能恢复满意,跟外观及外侧壁外形恢复满意,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优27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4.0%。结论三通道全内下关节镜排钉技术,复位精准,固定可靠,功能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折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跟骨 骨折 关节镜技术 三通道 排钉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行研制的跟内侧定位导向器辅助与徒手置入载突螺钉在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97例(11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25例;年龄16~72岁[(41.7±12.7)岁]。均为新鲜骨折。49例(56足)置入载突螺钉时采用自行研制的导向器辅助(A组),48例(54足)徒手置入载突螺钉(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载突螺钉置入精确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年跟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20.1±8.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螺钉置入精确率为95%(53/56),明显高于B组的69%(35/54)(P<0.05 )。A组术后并发症与B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45例(52足)、B组44例(49足)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术后1年跟Böhler角和Gissane角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A组优38足,良11足,可3足,优良率为94%;B组优26足,良9足,可14足,优良率为71%(P<0.05)。结论跟内侧定位导向器辅助置入载突螺钉治疗DIACF,与徒手置入相比,在不增加手术时间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载突螺钉置入精确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 标签: 跟骨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