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在早期创作中,贝克特深受乔伊斯“文字革命”的影响,倾心素材的铺陈和机巧的展示。其小说处女作《春梦》中国文化的大肆挪用就体现了他业师的膜拜和炫耀自身学识的冲动。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在第二部小说《莫菲》的创作中,他竭力摆脱乔伊斯的影响,从“扩展”性艺术走向“收缩”性艺术,用典日趋简洁,中国文化的印记随之锐减。在其后续作品中,中国文化几乎销声匿迹,这一骤变取决于贝克特对乔伊斯创作手法的扬弃。中国文化从滥用到弃用,是贝克特自我意识迅速崛起的结果,与扬西贬东的“东方学”无关,体现了他创作方向的重大转变。

  • 标签: 贝克特 中国文化 乔伊斯 扬弃
  • 简介:美国华裔文学通过利用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它的文化本源,它涉及到文化范式与话语问题.华裔作家在英语叙事中通过直译与改写的方式,置入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的文化符号,增强其文化象征意义,以标识出其文化身份并反映了中西语境动态复杂的整合.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改写 利用
  • 简介:从20世纪流散写作的大背景中考察《沉沦》,该作品属于我国最早的流散写作之一。作品反映了中国人侨居异乡的悲剧性生命体验。郁达夫在国别、种族、性别的边界表达内涵深厚的侨居者感受,营造自己的叙述疆域,完成了一种异域冥想和家园之外的书写。

  • 标签: 郁达夫 《沉沦》 侨居 悲剧体验
  • 简介:本文探讨中国文化田纳西·威廉斯剧作《鬣蜥之夜》中韩娜·基尔科斯的影响。在剧中,玛克馨·福克和韩娜代表两种不同的世界。玛克馨代表物质世界,而韩娜则代表精神世界。在“争夺”剧中男主角鞝侬的过程中,玛克馨想得到物质生活中的鞝侬,而韩娜则想帮助鞝侬脱离精神折磨之苦海。在剧中,威廉斯从三个方面把韩娜描述为鞝侬灵魂的拯救者:韩娜具有圣贤的形象,稳重而高雅的风格及善良和同情的心。韩娜从四个方面来帮助鞝侬摆脱精神折磨,而且她帮助鞝侬的方法也充分证明她的确是受了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哲学的影响。她以自身在中国旅行中获取的经验及道教哲学理念,帮助鞝侬忍受精神痛苦,虚其心,冷静地认识外在世界,勇敢地和精神恶魔搏斗,最终能够面对艰难的生活。她的所作所为不但是剧中道教主题重要的有机组成元素,而且是全剧架构的基础,进而形成了全剧发展的主线。

  • 标签: 韩娜·基尔科斯 田纳西·威廉斯 《鬣蜥之夜》 道教哲学影响
  • 简介:拜厄特在《巴别塔》中以圣经故事里的巴别塔为核心意象,将其变形新编为文中文《胡言塔》里的布吕亚德塔,通过书写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一帮自由主义者企图创建一个言论与生活自由、身体解放、孩子接受集体教育的乌托邦乐园,却最终将其演变为成就个人私欲而摧毁他人爱欲、毫无言论自由却又随心所欲、性欲泛滥、暴力残酷的人间巴比伦城的故事,深刻批判该乐园建构背后崇尚绝对“个人主义”、“科学理性”与自由解放的启蒙思想根源,并将其作为一个当代寓言,以20世纪60年代西方盛行的各种自由主义思潮为大背景,提示基于个体欲望轴心的绝对自由和解放的乌托邦追求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文学角度呈示有限度和某种终极基础的自由的必要性。

  • 标签: 《巴别塔》 巴别塔 自由 启蒙 乌托邦 寓言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典童话因其母题价值成为英美文学改写的重要标靶,在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改写也从以往母题的肯定、重复和巩固转变为母题的质疑、颠覆或瓦解。本文以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安·萨克斯顿的诗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雪孩》为例,分析当代戏仿在瓦解《白雪公主》母题方面的共性,指出上述文本在意象选择、人物刻画以及情节设置方面揭示了隐藏在母题背后的“权力之眼”,从“规训”和“惩罚”两方面展现了“全景敞式监视主义”女性主体的监视机制,挖掘出女性间嫉妒的父权根源,展现了经典童话中“真理”的叙述性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达到了挑战权力话语的目的。

  • 标签: 白雪公主母题 戏仿 权力之眼 全景敞式监视主义
  • 简介:《格比尔百咏》是泰戈尔翻译的中世纪印地语诗人格比尔诗歌集,也是泰戈尔唯一一部翻译他人诗歌的译著。泰戈尔格比尔诗歌的选译是一个高度能动、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他强化了格比尔诗歌中对内在神爱的表述,弱化了格比尔诗歌对外在瑜伽修炼的推崇,并将格比尔置于印度神秘主义思想史叙事之中,帮助这位出身卑微的诗人在日后的印度思想史叙事中占据关键位置。因此,《格比尔百咏》实际上是泰戈尔以自己的神秘主义思想格比尔的重新解读。该译作被视为泰戈尔诗歌创作和宗教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堪称泰戈尔成名作《吉檀迦利》的姊妹篇。

  • 标签: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格比尔 《格比尔百咏》 神秘主义
  • 简介:<正>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高度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站在拜伦和莎士比亚两位巨人的肩上才取得成功的。拜伦的诗作曾激发了普氏磅礴的浪漫诗才,莎氏则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两者结合的创作方法上给予普氏以巨大的影响。(从总体看来,莎氏普氏的影响大于拜伦)很久以来,我国的有关研究者只注意研究拜伦普氏的影响,却忽视了莎氏。近年来,我国有人开始研究莎氏普氏的影响,但却又基本上是复制和发挥苏联有关学者的片面观点,即认为莎氏普氏的影响只在现实主义方面,

  • 标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双重影响 创作方法 研究者 作品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司马池(980—1041),字和中,夏县(今属山西)人,为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之父。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授永宁主簿,后为建德郫县尉、知光山县,治绩著声朝野,于天禧五年(1021)迁秘书省著作郎,继而复兼监察安丰(今安徽寿县南、

  • 标签: 司马光 宋诗 诗人 宋初 历史学家 政治家
  • 简介:兰斯迈尔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世界》通过诗人奥维德命运轨迹和失踪文本《变形记》踪迹的追寻,揭示了托密这个与罗马理性社会相对立的想象的世界,展现了失踪文本重构的过程和可能的意义。它互文性地取用历史文本《变形记》的神话元素,以此将政治权力与艺术、技术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也引入讨论之中。

  • 标签: 《最后的世界》 想象的世界 失踪的文本 互文
  • 简介: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香港,与众多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的作家一样,本视香港为暂居之地,不意一住多年。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南来香港的作家徐訏、赵滋蕃、林适存、力匡、徐速等人都把乡愁和香港的抗拒写入作品中,刘以鬯同样有怀乡书写,但其作品与其他同时代的南来作家颇为不同之处,在于他南来者文化处境的矛盾特别敏感,写出香港与上海在都市化上的类近而呈现于作者心中的矛盾。可能由于刘以鬯本人1948年来港,在《香港时报》工作数年后,至1952年往新加坡报界任职,再于1957年返港,他把这两次来港的经历,部分反映在小说中。

  • 标签: 《过去的日子》 刘以鬯 《酒徒》 1948年 中国内地 五十年代
  • 简介:《南桐太守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这篇传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淳于棼的“南柯一梦”。这个梦虽然看上去荒诞不经,其实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从梦的文化背景、特征、梦醒后的情节设置这三个方面入手,则能予以更好的解读

  • 标签: 梦的文化背景 梦的特征 梦醒后的情节设置
  • 简介:《朗读者》叙说了十五岁的德国少年米夏的成长史,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文本。本文通过解读成长主人公米夏成长的“失位”和“复位”,进而探究隐匿于米夏成长事件之中的深刻的“历史寓言”,并观照了作品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承接与超越,以及作品所具有的诗性的艺术品格。

  • 标签: 《朗读者》 成长小说 历史寓言 宏大叙事 米夏 汉娜
  • 简介:列维纳斯发现了'无限的他者',德里达说:'列维纳斯的思想能够使我们发抖.'虽然他这让人发抖的理论做了某种程度的解构,但其整体震撼力仍不减当初.在全球化日甚一日的今天,对于其中所隐含的同一和霸权它仍是一枚重磅炸弹.至少,我认为,现代性对话理论终将被它从基础上颠覆:对话的基础将不是'心同理同',不是'交往理性',因而对话也就不应是为了'共识'、'沟通'、'一致性',而是'面对面',让他者仍然是他者,差异仍然保持其差异.

  • 标签: 列维纳斯 胡塞尔 无限的他者 外在性 面对面 欲望
  • 简介:  法国捷克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早已成为蜚声世界文坛的大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人中国以来,昆德拉的作品一次次引发出读书界解读与评论的热潮.新世纪之初,昆德拉的作品再次以一种全新的面目整体性地走进中国人的文学视野,一批知名法语翻译家联袂重译了昆德拉现有的重要作品,这无疑会成为当代文坛与译界的又一盛事!  ……

  • 标签: 中的流浪 创作影响 小说创作
  • 简介:学界对于阿Q的悲剧,往往关注其精神胜利法、国民劣根性等等方面,而关于鲁迅阿Q悲剧的处理方式甚少论及,本文认为重复、突转、阻缓是鲁迅阿Q悲剧的处理方式,值得深入探讨。

  • 标签: 重复 突转 阻缓 《阿Q正传》
  • 简介:物理学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加入到探索的队伍当中。本文将以三本典型物理学哲学著作为例,量子力学哲学观和广义相对论进行阐述,同时国内物理学哲学研究进行探讨。

  • 标签: 物理学哲学 哲学 量子力学
  • 简介:内容提要:大卫·昆特的新著《〈失乐园〉之内》以弥尔顿与荷马、维吉尔等传统史诗诗人的对话与弥尔顿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个人才能互为经纬,《失乐园》展开百科全书式解读,指出弥尔顿在《失乐园》里结束一个史诗传统的同时开启了另一史诗传统,由此将弥尔顿的史诗创新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探究这部新著如何通过细数《失乐园》与史诗传统的互文范例而索隐弥尔顿的史诗设计,以揭示弥尔顿史诗传统的颠覆与改写,从而一展昆特对弥尔顿史诗研究的革命性贡献。

  • 标签: 大卫·昆特 《〈失乐园〉之内》 《失乐园》史诗传统 颠覆 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