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效果。方法2017年1月—10月,医院心血管科收治患者262例,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2017年1月—10月,医院心血管科收治患者257例,纳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病情监护、症状控制、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生活照料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较复杂,与护士马虎大意、护士自身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不足导致护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未能塑造安全管理风险的科室工作氛围有关;加强安全护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风险管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科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2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10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3.85%<14.42%)相对更低(P<0.05),而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92.31%>79.81%)相对更高(P<0.05)。结论不安全因素的有效防范,对于提高心血管科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护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PBL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心血管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科实习的护生60例,包括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两种学历层次,为期6周的临床实习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分组随机分成对照组(LBL组)与实验组(PBL组)各30例。观察及对比两组护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生理论考核成绩和临床实践考核成绩<80分者少于对照组,>90分者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教学法在心血管科临床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护理 实习生 PBL教学法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ST1((mammaliansterile20-likekinase1)在同型半胱氨酸致血管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人脐静脉血管皮细胞(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0μmol/LHcy)、同型半胱氨酸组(100μmol/LHcy)和干预组(100μmol/LHcy+叶酸+维生素B12),48h后收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MST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血管皮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y组MS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P<0.05),内皮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Hcy组相比,Hcy+叶酸+维生素B12组MS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1),内皮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MST1参与了Hcy导致的血管皮细胞损伤,叶酸+维生素B12能够减轻Hcy导致的血管皮细胞损伤。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损伤 MST1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的差异。方法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30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甲组65例)及血管介入治疗(乙组6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可独立生存例数、非独立生存例数、死亡例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甲组和乙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23%和4.6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均有良好效果,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

  • 标签: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 中青年 颅内动脉瘤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皮功能及Hs-CRP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广州新海医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皮功能及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O较治疗前明显升高,ET-1、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进行黄芪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其血管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有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冠心病 血管内皮功能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名实习生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教学模式,研究组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模式。比较分析两组实习效果以及教学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专业理论评分、操作技能评分、病例分析评分、病历书写评分及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模式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教学实践 C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伴发牙周炎患者血清炎性反应与血管皮功能水平差异。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160例。以牙周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组89与重度组71例,检测患者血清中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INF-ɑ)、白介素-6(IL-6),反应血管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分析2组患者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重度组与轻度组患者CRP(3.76±0.73)比(1.89±0.65)mg/L,t=2.984、INF-ɑ(12.94±3.26)比(6.05±3.83)ug/L,t=3.058、IL-6(9.03±0.67)比(5.14±0.48)ug/L,t=3.268水平明显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NO(45.81±8.36)比(67.93±9.05)umol/L,t=3.762明显降低,ET(47.92±10.38)比(36.92±11.37)ng/L,t=3.947明显升高,2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血清炎性反应指标升高,血管皮功能紊乱。牙周炎病变程度越明显,炎性反应及血管皮功能紊乱越严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细胞毒性并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滤膜法采集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以人脐静脉血管皮细胞(HUVECs)为靶细胞,研究PM2.5水溶成分及HSYA作用后细胞活力及氧化损伤,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下降趋势,ROS则呈现增高趋势,染毒浓度为100、200、400、800、1600、3200μg/mL,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00±0.80、98.00±1.20、96.42±1.52,93.61±1.80(P<0.05)、86.79±1.03、56.01±2.00(P<0.01)。ROS荧光灰度值分别为158±48、160±56,178±42(P<0.05),198±45、229±38、252±40(P<0.01)。羟基红花黄色素-A干预后与1600μg/mLPM2.5组相比,细胞存活率94.86±0.50(P<0.01),ROS荧光灰度值160±38(P<0.01)。结论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成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抑制PM2.5损伤内皮细胞,抗氧化应激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标签: PM2.5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羟基红花黄色素-A ROS
  • 简介:摘要目的就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抽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大咯血患者(4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手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后,其临床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咯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大咯血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办法及治疗措施。方法根据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分析预防及治疗措施,以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患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对症治疗及预防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结论应该采用对患者病情恢复有积极作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心脑血管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介入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于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我科以介入治疗(手术方法是经皮穿刺介入治疗)方法治疗的各种类型血管瘤50例的婴幼儿患者,对其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部婴幼儿顺利完成治疗过程,且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安全进行婴幼儿介入治疗血管瘤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术前宣教与使用物品的准备、治疗中严密观察病情并加强术后护理。

  • 标签: 婴幼儿 血管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术(TAE)治疗血管瘤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介入治疗中心15例患者接受TAE治疗血管瘤,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肿瘤缩小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5例肝血管瘤患者肝内血管瘤均明显缩小,WHO实体瘤疗效可达有效(CR+PR)。结论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术(TAE)治疗血管瘤效果明显,安全有效,中远期效果显著。

  • 标签: 肝血管瘤 介入治疗 平阳霉素 碘油
  •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的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2例心血管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调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对比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可以降低心血管科护理风险发生率,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后续临床工作中可给予重视和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 心血管内科 循证护理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进行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34例脑血管畸形的患者,将其根据不同的护理参与情况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1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实施细节上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后的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76%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35.29%,差异显著。(χ2=5.1548;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4.12%以及护理总有效率88.23%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24,4.8744;P<0.05)。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75;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畸形的患者实施应用细节护理干预,总体的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脑血管畸形 介入栓塞 临床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1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双盲法分组,A组146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B组16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片治疗,对比疗效。结果A组、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04%、9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3,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4%,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6,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辛伐他汀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关于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将在我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脑血管畸形患者20例(时间为2014年9月-2016年3月)选为研究对象,经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开展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实施。

  • 标签: 脑血管畸形 介入栓塞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类型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完成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这些患者中,临床症状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和好转,其中,主动脉夹层治疗总有效率为71%,急性脑血管栓塞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为85%,急性左心衰竭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急性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0%。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血管疾病进行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同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血管疾病 临床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综合治疗方式实施救治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抽取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收诊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以往最常应用的药物治疗方式,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治疗方式,即常规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联合治疗方式。结果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均得以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病情好转率、病症复发率、在院治疗时间及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综合治疗方式实施救治,临床治疗结果显著,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

  • 标签: 基层医院 心血管疾病 综合治疗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