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行血管介入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效果,为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探寻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介入治疗150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患者发病期均<3d,处于发病急性期,占同期栓塞动脉瘤的4.0%。6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后收缩压均上升至200mmHg左右,其中第1例和第4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症状,显示动脉瘤破裂,经血管造影确诊为破裂。动脉瘤破裂时机分别为第1例发生在微导管及导丝导入过程中,第2-5例患者发生在栓塞过程中,最后一例患者发生在最后1枚弹簧圈脱落之时。经过术中栓塞和CT检查发现,第1-5例患者预后恢复状态良好,第6例患者在术后24h内死亡。后经DSA复查,5例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通。结论对急性期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治疗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破裂 血管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异常凶险,病死率超过90%。近年来,机械取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导致脑梗死的重要方法,然而机械取栓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导致的脑梗死治疗中是否有效、安全尚不明确。我们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管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简要综述。

  • 标签: 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总结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症、存在问题、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中,1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结果以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10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90%以上,1例闭塞90%以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例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进行栓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09年收治的5例椎动脉动静脉瘘病人均给予血管栓塞治疗,其中1例表现搏动洼包块者另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病人均达到即刻全部栓塞,临床症状好转,没有发生并发症。5例病人中仅1例瘘口被闭塞而保持椎动脉通畅,其余4例均需要牺牲椎动脉才能闭塞异常血流。结论血管栓塞治疗椎动脉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椎动脉动静脉瘘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 弹簧圈
  • 简介:目的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瘤,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者4例,手术所致者2例.颈内动脉11例,椎动脉3例,颈外动脉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4例.影像学特点表现为不位于血管分叉处,形状不规则,瘤底部常有"小壶"影.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颈动脉Seldinger's穿刺,在系统抗凝情况下栓塞动脉瘤.结果15例假性动脉瘤中栓塞动脉瘤而保持载瘤动脉通畅4例,闭塞载瘤动脉7例,球囊及微弹簧圈闭塞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而保留载瘤动脉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动脉瘤均消失.半年后血管造影随访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栓塞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而首选的方法.

  • 标签: 颅内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重点分析血管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护理方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前来我院接受血管栓塞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82例患者。为所有患者提供规范化、系统性且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确认患者治愈率,以判断本次护理方案的运用价值。结果:本此研究的82例患者中,总计92个动脉瘤,治愈率达到69.57%,其他患者为大部分闭塞,效果较为理想。2名患者死亡,其他患者均已康复出院。结论:护理人员为接受血管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瘤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护理方案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在采用血管栓塞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100例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式差异性,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瘤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内容,并对其实践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随机从我院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抽选出44名进行研究,抽选时间2019年4月~2020年11月,依据双盲法内容将其划分至X组(观察组)与Y组(对照组),每22名患者被划分至一组。本次研究Y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内容,X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内容;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栓塞治疗工作内容。将X组与Y组患者并发症以及疗效表现进行比较。结果:X组中疗效表现属于总有效范围的患者有21名,在该组中的占比表现为95.45%;护理期间共有1名患者并发其余疾病,在该组中的占比表现为4.55%,均优于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管内栓塞治疗 实践价值 颅内动脉瘤患者 人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及护理体会 。方法:该研究对象为2021.04月至2023.04月到医院诊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选对象共84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常规护理,n=42)与研究组(血管介入治疗+综合护理,n=42)。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在心率与肺动脉压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综合护理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效果确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血管内介入治疗 综合护理 肺动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患者经心血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 84例急性心肌梗患者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治疗,42例实验组经心血管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心功能以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前心功能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LVEF、LVEDD、LVESD比对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患者经心血管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缩短患者住院周期,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心功能,帮助患者抑制病情,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 心血管内科治疗 心功能 住院时间 症状改善时间
  • 简介:血管超声是在介入技术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实时血管成像技术,可展现血管的截面图像,分辨管壁的结构、识别斑块、动脉夹层等。血管超声可以实现虚拟组织学成像、彩色血流成像、三维重建等成像效果,不仅可以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斑块成分进行定量。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血管超声可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实现更精确的管径测量,优化支架的类型选择及植入定位,评估支架植入的满意度,减少及预防支架的并发症,在脑血管介入领域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 血管内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科综合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管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2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尼可地尔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血管皮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内皮素-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一氧化氮水平、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行心血管科综合治疗,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改善血管皮功能,可应用。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曲美他嗪 尼可地尔 心血管内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心血管科综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及血管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022.5~2023.5期间),所有患者均采取心血管科综合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皮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心绞痛发作频次: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后短于治疗前(P<0.05),ET-1、vWF: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NO: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心血管科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并可改善患者血管皮功能。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心血管内科综合治疗 临床症状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血管畸形出血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以 2017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8例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分析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和内容,观察护理的效果。结果: 67例患者痊愈出院,痊愈率为 98.5%;其中 1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经过治疗后痊愈; 1例患者治疗后形成偏瘫。结论:在以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血管畸形出血的围术期内,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能够让手术成功率得到提升,并能有效抑制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介入栓塞术 脑血管畸形出血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185例,包括颈内动脉狭窄118例(63.78%)、椎动脉狭窄55例(29.73%)、锁骨下动脉狭窄31例(16.76%);症状性狭窄117例(63.24%),包括脑梗死患者120例,约占64.86%,脑卒中患者66例(35.68%),无症状狭窄68例(36.7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其手术效果、并发症以及远期预后等。结果本次研究中185例患者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30d内发生脑组织缺血事件3例(1.62%),脑组织血液灌注过度4例(2.16%),无其他心肌梗死、脑出血以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40.86±10.49)个月,支架血管段复发狭窄7例(3.78%),包括颈内动脉3例(42.86%)、椎动脉3例(42.86%)、锁骨下动脉1例(14.29%);远期脑组织缺血事件8例(4.32%),其中颈动脉血管缺血6例(75.00%),在随访时间无任何患者发生脑出血。结论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支架成形术 颅外脑血管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采取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和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以及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介入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变血管血供,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介入 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从生理学家His于1865年首先提出内皮这一概念后,人类对它的研究始终方兴未艾.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1].如今,遴选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血管皮功能以及采取某种合适的方式来保护或挽救血管皮功能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着重对血管皮的功能及其评估方法、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 一氧化氮 功能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心血管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整理分析我院2010到2012年32例心血管科感染患者治疗资料和我院治疗32例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心血管內科感染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分析的32例心血管內科感染患者,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约占40.6%,其余以此为上呼吸感染、泌尿生殖器感染、皮肤感染、胃肠道感染及其他感染,分别为21.9%、15.6%、12.5%、6.25%、3.12%。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合并症、住院时间、服用抑酸药物和抗生素药物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病医院感染与心力衰竭、慢性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控制感染率主要通过合理用药、改善慢性基础病、缩短住院时间等,应尽早对感染的患者进行药敏检查,指导患者用药,符合出院条件及时出院。

  • 标签: 心血管內科 感染因素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