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ganglionblock,SGB)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和应激反应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并给予全身麻醉下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GB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统一给予常规全身麻醉和介入治疗,但SGB组额外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应激反应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相关激素胰岛素(InS)、血糖(BS)、β-内啡肽(β-EP)和生长激素(GH)水平均相近(P〉0.05),经手术治疗后72h,SGB组患者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激素水平及治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GB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缓解机体应激反应状态。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氙(Xe)-CT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血流量变化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对7例在SAH后1~4d和7~14d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2次Xe—CT检查。用自动皮质6分区模式和手工画法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等血管分布区(每例患者双侧大脑半球10个感兴趣区,7例患者共70个)的脑血流量。在Xe—CT检查后1h内,采用TCD检测MCA血流速度,比较MCA供血区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Xe—CT检测7例患者SAH后1~4d双侧MCA供血区平均脑血流量为(48±12)ml·100g^-1·min^-1,7~14d为(43±15)ml·100g^-1·min^-1。TCD检测SAH后1~4d双侧MCA平均流速为(165±73)cm/s,7~14d为(151±70)cm/s。Xe—CT检测的MCA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MCA血流速度比较,SAH后1~4d的左侧MCA的脑血流量与血流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9,P〈0.05),SAH后1~4d的右侧MCA和7~14d的双侧MCA的脑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呈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CT能获得脑血流量绝对值,可用于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血流量评价。TCD检测的MCA流速与Xe—CT测得的局部脑血流量可能无明显相关性,有待于扩大样本,继续深入研究。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局部血流 血管痉挛 颅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与继发于结缔组织的肺间质(SPF)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预后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IPF和50例SPF病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结缔组织的肺间质病患者病程明显短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为咳嗽、气短,并且IPF比SPF症状和体征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肌炎较早出现SPF,SPF常见发病原因为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硬化症;SPF多为胸膜受累,IPF多为网状阴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肺间质疾病时,应该重视影像学和肺功能检查,以免耽误病情。对于胸膜受累者,应该首先考虑SPF。

  • 标签: 肺间质病 结缔组织 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不同心功能状态对母婴的影响及产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7月妊娠合并心脏6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脏发病率以先心病最高,风心病次之,心功能Ⅲ~Ⅳ级低体重儿发生率高.结论妊娠合并心脏心功能状态直接影响新生儿体重,应加强孕期防治,选择正确方式适时终止妊娠可减少心衰的发生.

  • 标签: 妊娠合并症 心脏病 分娩方式
  • 简介:亚急性坏死性脊髓是一种罕见的脊髓血管异常增生性疾病,可累及中老年人群。现报道1例。

  • 标签: 脊髓病 亚急性 病理
  • 简介: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方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的60例失眠辨证分型采用针灸加中药并用方法治疗,并设单纯针灸治疗2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包括未连续治疗者),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失眠疗效满意。

  • 标签: 失眠病 针药并用 辨证分型
  • 简介:不正常的睡眠常给心脏带来麻烦.而心脏疾病也经常扰乱睡眠。看起来.睡眠就是这么一种宁静的方法.给身体重新注入能量并使精神恢复元气。对于心脏、血管和免疫系统来说.睡眠一点都不宁静。当然.也有安静的时候.但会被突如其来的血压心率飙升蛮横的打断。在睡眠期间.大脑心脏的血流都会有大范围的变化.心脏的电生理变化、

  • 标签: 睡眠障碍 心脏病 相辅相成 心脏疾病 免疫系统 血压心率
  • 简介:如果发生了心脏发作心肌梗死,可以立即去做打通动脉的血管成形术的医院。如果情况不许可,也可以去不能做血管成形术的医院,但他们可以提供溶栓药物。作溶栓治疗这是一个不错的第二选择,通常可以打通堵塞的血管,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行。如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心脏病发作 心肌梗死 扩张治疗 医院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妊娠期糖尿(GDM)是妊娠妇女常见围生期并发症之一,对母婴危害较大,属高危妊娠。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有关。治疗关键在于严格控制血糖,减少因高血糖对母婴的不良影响,并防止代谢并发症及产科并发症,胰岛素是GDM药物治疗的首选,研究表明,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对GDM同样安全、有效。口服降糖药(OHA)在GDM中的应用已成为最新研究热点。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胰岛素抗药性 运动疗法
  • 简介:先天性心血管的病因先天性心血管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胎儿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停顿所致。引起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近年的研究提示有胎儿周围环境,母体情况与遗传等多种因素。1.胎儿周围环境以及母体的因素以宫内病毒感染最为重要,约10%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是由此因素所致,母亲妊娠期三个月内患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以风

  • 标签: 先天性心血管病 胎儿心脏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病毒感染 心力衰竭 呼吸困难
  • 简介: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HCM)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27例经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CDFI)及临床证实的HCM患者的心电图。结果①ST-T异常是HCM心电图最常见的改变(96%),除巨大倒置“冠状T”有筛选意义外,余无特殊性。②经超声证实,心电图表现有右室肥厚改变者(占55%),可明确提示双心室HCM。③异常Q波发生率50%(12例),与有/无合并心室肥厚改变无关(11/18;1/9,P>0.05),与各组间分布无关(Ⅰ40%;Ⅱ54%;Ⅲ25%,P>0.05),异常Q波以下壁(Ⅱ、Ⅲ、aVF)、侧壁(Ⅰ、aVL、V_(4-6))多见(均5例,41%)。④8例HCM患者进行1~6(平均2.6)年的心电图随访,2例心电图有恒定的电压增高改变,CDFI复查心肌较前增厚,左右腔缩小,其中1例发生猝死。结论我们认为心电图对于HCM的初步筛选、心脏超声检查及随访以及估测预后不失为1项简便、敏感、价廉、可靠的指标。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电图 HCM 心脏超声检查
  • 简介:阿尔茨海默(AD)足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病变,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智力、记忆力及认知功能降低,严重影响社会及职业功能和生活质量。AD最显著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间大量的老年斑、神经元细胞内由双螺旋丝(PHF)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以及弥漫性神经元脱失及突触的丧失。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神经元
  • 简介:有些人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心脏发作。究竟这类型的心脏发作是如何被发现的?确实是在全部的心脏发作中有一半的情况是被称为无症状性心脏发作,这意味着它们没有任何关联的症状。事实上,患者可能会有出现过一些不显著的症状,如胸部不适和头晕。但是这些症状可能是轻微及短暂性的,所以才未被发现或忽略。无症状性心脏发作通常是做心电图(ECG)的时候发现,

  • 标签: 心脏病发作 无症状性 胸部不适 胸痛 肌肉损伤 临床诊断
  • 简介:心脏的复原是一个定制的运动及生活方式教育项目,有助于患者在心脏发作后的康复——已被证实与更高的生存率有相关性。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心脏修复同样可以降低需要长时间住院的几率。这项研究发表于七月的《美国医学杂志》,研究于1987年到2010年在明尼苏达州追踪了接近三千名心脏发作后的患者。

  • 标签: 心脏修复 发作后 心脏病 明尼苏达州 教育项目 生活方式
  • 简介:美国AHA年会于当地时间2010年11月14日下午,在芝加哥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世界各地3万多位代表参加,其中60%来自美国本土,40%来自其他圈家。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协会 年会 会展中心 AHA 芝加哥
  • 简介: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共有三名获奖者,分别是:卡罗尔·w.格雷德(CarolW.Greider)、伊丽莎白H.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和杰克W.绍斯塔克(JackW.Szostak),他们的功绩是发现了染色体端粒(Tetomeres)及端粒酶对染色体的保护机制。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端粒包含一个独特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不会面临被解体和破裂的灾难。

  • 标签: 药物研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心脏病 染色体端粒 靶点 保护机制
  • 简介:根据《内科学档案》8月份的报道指出:四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使最常见的及致死性的慢性病风险降低80%。这四个健康生活方式是(1)不吸烟;(2)保持健康的体重;(3)规律锻炼;(4)健康饮食。研究对象中所指的

  • 标签: 健康生活方式 慢性病 降低风险 健康因素 致死性 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