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社会学视野中,将习惯视为与国家法并列的'民间法'.其实,'习惯'乃是物质生活条件中生存并制约着法律创制,具有民族特性的'法权关系'.遵从这种'习惯权'实则是一种'恢复理性原本意蕴'之真实的理性思维方式.权利确认的逻辑告诉我们,国家欲颁行'良法',就必须关注并遵从具有'先在性'意义的'习惯权'.

  • 标签: 习惯法权 习惯民间法 法律制度 国家法
  • 简介:“回族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是双元的——通过自身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教育手段实现民族文化传承,通过主流社会教育手段谋求主流社会认同与环境氛围相适应。”就是说,作为回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回族家庭教育,其教育中心是一方面通过家庭教育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而另一方面就是与主流教育的接轨。这样,就使得回族家庭教育形成了“念经与念书”的两难抉择。

  • 标签: 家庭教育 有机结合 习惯法 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手段 回族教育
  • 简介:作为一种长期积淀而成的“法化”习惯,民事习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末民初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来看,民事习惯,特别是债权习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具有某种借鉴意义。奉天地区的债权习惯由借贷习惯、担保习惯、租地习惯、租房习惯和雇佣习惯组成。不成文性、季节性、预防性和相对稳定性,是奉天地区债权习惯的基本特征。

  • 标签: 清末民初 奉天地区 债权
  • 简介:环境习惯作为多元制度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糾纷多元解决方式的重要制度基础.在环境糾纷的司法解决机制中,环境习惯难以作为“准据法”被适用,而更多地作为司法适用的小前提“出场”.而在环境糾纷解决的诉讼替代方案中,环境习惯除了作为有效的选择性裁判依据而适用,还作为糾纷解决的具体事实依据被广泛适用.

  • 标签: 环境习惯法 环境纠纷解决 司法解决机制 诉讼替代方案
  • 简介:商人习惯成为现在商人法的重要渊源,它的使用提高了国际商事仲裁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各国国内法的差异而严重影响案件结果的情况,更好地保证了个案的公正裁决。我国立法界对现代商人法规则已逐步接受。但尽管我国仲裁立法中有关现代商人法适用的规定已有不少,却仍然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仲裁立法中对现代商人法的适用应进行更明确的规定;法院对仲裁给予适当监督;在国际商事争议处理中更多适用比较成熟的现代商人习惯

  • 标签: 商人习惯法 国际商事仲裁 适用
  • 简介:“枫桥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调解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民间法和习惯的特点。社会转型期的司法改革要从“枫桥经验”中借鉴本土传统法律文化的经验。向多元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 标签: 枫桥经验 司法改革 习惯法
  • 简介:民族习惯与国家法长期并存,但随着国家法制化建设的推进,二者冲突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它们间的冲突,从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视角,分析民族习惯存在的原因、与国家法冲突的表现、及如何调适二者的冲突成为应有之义。

  • 标签: 民族法制 习惯法 国家法 冲突 调适
  • 简介:甘孜州藏族习惯是甘孜藏族民间强制性的准用性规范。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选择、采纳、共享,成为甘孜州藏族人民共遵共循的行为准则。本文采用文史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阐述了甘孜藏族习惯在禁忌、宗教保护社会生产生活、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特征与功能作了简要分析。

  • 标签: 甘孜州 藏族 习惯法 特征 功能
  • 简介:沿袭至今的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对保护好西南民族地区富集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优良的本土生态法治,内蕴的“生态法治实践价值”,无疑是中华多元法律的文化精华,对促进生态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迪。

  • 标签: 西南少数民族 环境习惯法 生态法治 实践价值
  • 简介:对于清代习惯是否被赋予法律效力从而在司法中作为裁判依据的问题,学界见解差异甚大。关于习惯在清代司法中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论,实际上忽视了中国清代习惯的法律效力在"化外"与"化内"的空间差异。对"化外"的民众,清政府在制度上确曾明确赋予、认可某些习惯律效力。对"化内"之地,清政府往往以移风易俗的姿态,对民间习惯或习俗持否定性态度。清政府赋予"化外"之地的习惯以法律效力,是其维护"化外"稳定治理的权宜策略。国家法典总是存在向"化外"扩张并顺势压缩习惯律效力的空间。相关研究结论上的偏差,在于其受"内地中心主义"制约,并影响了当今法律史的研究。

  • 标签: 清代 习惯 化内 化外 空间
  • 简介:地方性知识的提出,首先与人们对知识的实质的认识发生变迁密切相关,也是吉尔兹针对法律现代性霸权的盛行提出来的。但是,强调法律是地方性知识,并不意味着法律形式的单一性及封闭性。从苗族习惯可以清晰看出,地方性的法律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同样会借鉴和吸收区域之外的法律制度。

  • 标签: 民族 地方 知识 法律
  • 简介:在蒙古族古代法制史研究领域,充分利用元以来汉籍文献日趋显得十分重要。汉籍蒙古族习惯文献有三大特点,文献体裁丰富、时间跨度绵长、地域覆盖广阔。有元以来的汉籍文献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包括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社会组织方式,婚姻家庭习惯。事涉蒙古族习惯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中窥见蒙古族习惯之一斑,并可借此补充蒙古文文献的缺漏,从而完善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 标签: 元代以来 汉籍文献 蒙古族习惯法
  • 简介:学者针对清代中国有无"习惯"的问题,出现了"社会中心论"与"法律中心论"的不同立场与论辩,这个问题其实涉及研究者在名词定义与史实认定上的争议。本文主要以清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商业讼案为对象,将"习惯"问题限缩到清代商业习惯与国家法互动关系的演变历程。本文认为,我们不见得要以欧洲法学意义上的"习惯"去描述这个历程的种种结果,但却不宜忽略当时各地工商业城镇出现的种种由"习惯性实践"转化为"习惯性规则"的具体历程。

  • 标签: 商人团体 法学专家 习惯性规则 习惯法
  • 简介:在多元化时期,回族习惯在回族地区的法治实践中具有积极的价值功能。认识和发挥这种价值功能意义重大。在回族地区的法治活动中,要注意对回族习惯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和尊重回族习惯,并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有效处理。既要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又要自觉运用习惯资源解决社会问题。对国家法能够不涉足的领域或两者共生共存的领域,应允许回族习惯作用的适当发挥,以促进民族习惯价值功能的实现。

  • 标签: 回族 习惯法 价值功能 发挥
  • 简介:白裤瑶婚姻习惯作为一项地方性知识,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并成为其生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婚约、结婚、离婚等方面描述了传统婚姻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习惯与国家法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从观念层面、立法层面及司法层面提出建议,以期实现白裤瑶婚姻习惯与国家法之融合。

  • 标签: 冲突与融合 白裤瑶 婚姻习惯法 国家法
  • 简介:因为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各民族在自己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法律文化,国家制定法在体系上有不完备,在适用中有许多与民族习惯相冲突的地方。当前,有必要重视少数民族习惯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 标签: 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关系
  • 简介:我国的习惯是清真食品的法律渊源,清真食品法律制度必须以《宪法》为前提,清真食品的定义应当以现行地方规章为立法基础,清真食品的法律保护必须与其他部门法相衔接,同时我国的清真食品法律制定应当与外国相关法规相协调。

  • 标签: 清真食品 立法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