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与其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CT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临床、病理及CT检查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14例,空肠1例。本组病例中,CT判断病灶起源部位与病理相符者13例(13/20),定性诊断与病理相符者12例(12/20);CT显示2例肝转移瘤得到术后病理证实,CT表现肿瘤密度不均匀,对应病理学中的出血、坏死及囊变。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与CT诊断基本相符,但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情况,对GIST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肾脏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影响的主要器官之一,但是2019-nCoV感染合并的肾损伤不能全部归咎于病毒感染。目前文献表明,2019-nCoV感染可能诱发微小病变性肾病、塌陷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等肾小球损伤、肾小管损伤和血栓性微血管病。管网状包涵体可能是2019-nCoV感染相关肾小球损伤的标志物。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包涵体 病理学 肾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病理学分级,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与其危险性相关,通过CT肿瘤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可以评估其生物学危险性。

  • 标签: CT扫描 病理对照 胃肠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组织病理类型肺癌囊泡征CT表现,提高囊泡征在肺癌诊断中的认识。方法搜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5月本院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且CT上表现"囊泡征"的肺恶性肿瘤患者43例。按照病理类型分为腺癌组(32例)和非腺癌组(11例),根据囊泡与瘤体的位置关系分为偏心型、中央型及蜂窝型3种类型,分析两组间囊泡征的形态学及瘤体特征。结果肺腺癌32例,占74.42%,其中包括非黏液腺癌27例,黏液腺癌5例。非腺癌11例,占25.58%,包括鳞癌4例,腺鳞癌3例,肺内转移瘤3例,癌肉瘤1例。CT表现为偏心型、中央型及蜂窝型分别为20、12、11例。腺癌组以偏心囊泡型多见,明显高于非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与蜂窝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内壁光整多见,与非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类型瘤体的成分、形态、边缘征象及囊泡内部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囊泡征病理类型各异,但具有相同CT形态学征象,尤其是偏心囊泡征是肺癌特征性的CT征象之一,临床实际工作中,尚需要结合瘤体的征象鉴别分析。

  • 标签: 肺癌 囊泡征 CT 病理类型
  • 简介:异位胰腺为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近年来,由于内镜及内镜超声技术发展,其检出率有增加趋势。本文回顾21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胰腺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芮镜表现及其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异位胰腺 内镜表现 临床表现 病理分析 先天性发育异常 超声技术
  • 简介:起源于腹膜后间隙内且在该区域主要脏器之外的腹膜后囊性肿块并不常见,但是随着CT在评价腹部及腹膜后病变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腹膜后囊性病变的检出率。由于腹膜后囊性肿块发生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也各异,故对肿块之间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进行区分非常重要。由于在各种不同腹膜后囊性肿块间可显示出某些相似的征象,导致在鉴别诊断中涉及一系列不同疾病。这些病变分为肿瘤性(囊性淋巴血管瘤、黏液囊腺瘤、囊性畸胎瘤、囊性间质瘤、mullerian囊肿、表皮样囊肿、尾肠囊肿、支气管源性囊肿、实性肿瘤的囊性变、腹膜后假黏液瘤、肛周黏液癌)及非肿瘤性病变(胰腺假囊肿、非胰腺假囊肿、囊性淋巴管瘤、尿性囊肿及血肿)。若熟悉某些特征性的放射学表现,结合临床信息,就能对病变作出正确诊断。本文就腹膜后囊性肿块的CT表现、临床特征及病理表现进行综合介绍。

  • 标签: 腹膜后 囊性病变 临床 病理 CT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盆部滑膜肉瘤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以10例腹盆部滑膜肉瘤患者为例,回顾性分析及临床资料,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检查治疗,均行MRI诊断,总结MRI表现特征以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例腹盆部滑膜肉瘤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被证实,其中2例腹部隐痛、1例腹部坠胀感,7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7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发现,T1WI呈中等及略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呈较高信号,部分患者病灶信号不均匀,但是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病灶钙化明显;病理结果显示,病灶为类圆形或者分叶状肿块,可见比较完整的包膜,镜下肿瘤细胞呈现为梭形,不规则排列。结论:腹盆部滑膜肉瘤虽然比较少见,但是恶化程度较高,诊断医师需要综合性的分析MRI表现特征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为诊断准确率做好保障。

  • 标签: 腹盆部滑膜肉瘤 MRI表现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宫颈癌磁共振影像表现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在早期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宫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磁共振检查结果和内镜下宫颈病理活检结果及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检查分期Ⅰa1-2期患者4例,Ⅰb1期患者7,Ⅰb2期患者有12例,宫颈炎4例,宫颈正常磁共振表现3例;临床病理分期Ⅰa1-2期患者6例,Ⅰb1期患者有4例,Ⅰb2期患者有11例,CIN III期有6例,宫颈局灶炎性病变3例;MRI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6.66%。结论:在早期宫颈癌的筛查中,核磁共振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宫颈癌的治疗和预后中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可以将MR检查作为宫颈癌筛查及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 标签: 宫颈癌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和比较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86例在我院接受医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病情均经手术病理获得证实,所抽取患者入院12小时之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对患者病变阑尾进行多角度以及多方位观察。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81例患者阑尾直径超过6毫米,占94.19%,67例患者可见明显邻近筋膜增厚以及阑尾周围炎,占77.91%,69例患者可见肠壁以及阑尾水肿、增厚现象,占80.23%,52例阑尾积液患者,占60.47%。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共50例1级及2级患者,占比为58.14%,没有患者出现阑尾穿孔现象。共36例3级、4级以及5级患者,占比为41.86%,22例患者出现阑尾穿孔现象。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有效预测术后病理结果,可为临床医生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急性阑尾炎 病理对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系统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对症。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3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消化系统神经鞘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31例消化系统神经鞘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显示,发生部位与病理完全一致;可见清晰边界。肿瘤形状以类圆形为主;最大径为8.5~83.2mm。肿瘤内部呈低密度,动脉期患者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轻度)。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渐进性强化,以中度强化为主。钙化4例胰腺病变可见钙化,病变位于胃、十二指肠,仅2例见点状钙化征。结论消化系统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征象典型,可用于术前诊断。

  • 标签: 消化系统神经鞘瘤 影像学表现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腹外型韧带纤维瘤病例分析及MR表现,以提高对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外型韧带纤维瘤患者20例,2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分析证实为韧带样纤维瘤,观察其MR表现,将MR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0例腹外型韧带纤维瘤,18例病灶位于软组织内,2例位于骨骼,多数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少数为类圆状或分叶状,边界较为清晰,病理显示肿瘤包膜不明显,细胞形状主要为长梭形,多数为纤维母细胞,细胞间质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增生,部分间质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呈侵袭性生长。MR检查结果显示信号不均匀,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的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早期为不均匀的明显强化,病灶内T2WI及T1WI低信号区无强化。结论腹外型韧带纤维瘤术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中间型纤维瘤,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将术前MRI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并判断预后。

  • 标签: 病理分析 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短肠综合征(SB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小肠有效吸收面积不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的一组症状。随着近年对SB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管理均有进展。SBS分为末端空肠造口、空肠或回肠-结肠吻合、空肠-回肠吻合3种解剖类型,其术后演变可遵循急性期(高分泌期)、代偿期和维持期3个阶段。长期SBS可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高草酸尿症、代谢性骨病、肝胆疾病等慢性并发症。本文就各阶段、各类型SBS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作一论述。

  • 标签: 短肠综合征 肠衰竭 病理生理 炎症性肠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内镜下表现。方法:于我院消化内科中选取179例被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癌病症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早期胃癌临床病例特点及内镜下表现。结果:从实验分析可见,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较为复杂,包括年龄、性别、装置、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浸润深度等方面;同时在内镜下检查时,胃窦部病变占比较高,病灶直径>1.0cm的患者数量较多,且在大体类型方面规律性无较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内镜下表现复杂,多以高龄男性、胃窦部好发,且整体病灶直径较大。

  • 标签: 胃癌 早期 临床病理特点 内镜下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已病理证实的肾癌病例CT影像资料与手术病理对照的统计分析,评价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肾细胞癌CT表现病理结果。结果20例透明细胞癌,6例颗粒细胞癌,4例混合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例乳头状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新分型中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于透明细胞癌,此型血供丰富,不复杂性囊变为其特征;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相对少血供,易于坏死囊性变,强化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较少见,CT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各型肾细胞癌CT表现特异性不强,组织学类型确诊仍依靠病理。了解其CT表现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CT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肾细胞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及胃镜检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47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认为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认前均实施胃镜检查,对其病理组织学表现及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147例患者中,77.6%患者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14/147),并且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慢性活动性胃炎情况比率为71.1%(81/114),胃镜检查中与病理学组织诊断符合率为18.4%(27/147)。结论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与胃镜检查结果存在差异。

  • 标签: 慢性胃炎 病理组织学 表现 胃镜检查 关系
  • 简介:目的:结合病理表现,探讨分析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MSCT表现病理资料。结果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副神经节瘤1例。三类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各自的MSCT表现特征。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及术式的选择。

  • 标签: 纵隔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组织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病理结果的相关性,评价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肿瘤59例(腺瘤53例、囊肿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和恶性肿瘤19例(乳头状癌16例、滤泡癌2例、髓样癌1例)患者的术前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对所获数据进行检验。结果59例良性病变,单侧发病42例、双侧发病17例,共83个病灶;19例恶性病变,18例单侧发病、1例双侧发病,共20个病灶。边界:良性病变边界不清13个(13/83,15.7%)、恶性病变11个(11/20,5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钙化:良恶性病变出现钙化率分别是12/83(14.5%)和9/20(45.0%),恶性病变钙化发生率高于良性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变:良恶性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5/83(42.2%)和3/20(15.0%),良性病变囊变的发生率高于恶性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包膜的不完整性:良恶性病变分别为5/83(6.0%)和15/20(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程度:明显强化者良恶性病变分别为27/83(32.5%)和14/20(7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镶嵌征":良恶性病变出现率分别为0和8/20(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良恶性病变发生率为0和5/19(2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甲状腺病变内出现钙化、包膜不完整、增强后见"镶嵌征",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时,要高度考虑甲状腺癌的诊断,建议临床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结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