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5 个结果
  • 简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法院调解制度重新获得重视,有再度兴盛之势。法院调解制度是适应国家治理社会需要的产物。国家社会治理战略的调整必然影响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转型时期社会自我解纷能力低下和社会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了法院调解制度将继续发挥社会整合与治理功能。而对法院调解的实证分析表明,该制度的“审判权本位”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提高法院调解的制度化程度,构建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机制,是法院调解发展的未来走向。

  • 标签: 法院调解 社会转型 社会纠纷解决机制 制度化
  • 简介:法院所扮演的角色的充分认同是实现宪政秩序和法治的基本条件,而对于司法权的的认识将影响到对法院的预期和定位。只有在对法院的角色进行全面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 标签: 法院 角色 宪政 秩序
  • 简介:<正>一、美国县法院的设置美国县级法院的设置在西方国家中别具特色,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一县一院制。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州实行这种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在该县设立一

  • 标签: 县法院 行政法院 法官 西方国家 法院体制 司法职能
  • 简介:19世纪初叶,西方民法史上诞生了一位时代“骄子”——《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不仅是启蒙运动中自然法思想的产儿和法国大革命直接孕育的果实,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民法的开篇之作,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 标签: 民法史 《法国民法典》 历史地位 罗马法 立法思想 立法特点
  • 简介:近代以来,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或《拿破仑法典》为开端,各重要国家民法典的编纂均以政治革命或社会变革为前提。之后历史上的几次民法典编纂浪潮,亦无不如此。可以说,没有政治革命或社会变革就不会有民法典的制定和施行。民法典的编纂是革命的结果,民法典也因此具有了革命性,虽然革命并非因民法典的编纂和施行而得以发生。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法典编纂 《法国民法典》 政治革命 苏俄民法典 次民
  • 简介:民法总则系关于民法的基本原理,适用于私法全部,其理论的变迁攸关民法的发展及进步.查阅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民国九○年度以来的相关裁判,发现了若干具有价值的指标性判决.所谓“指标性判决”,其意义有二:(1)法院提出了具有原则性的重要法律见解;(2)在法学方法论上有启示性.从这些判决,我们可以看见实务上为适应社会发展,实现法的价值理念,持续不断地致力于阐释补充民法的基本原则,丰富了法律的生命.

  • 标签: 民法总则 判决评释 实务最新发展
  • 简介:民法方法论不等于民法解释学,民法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不仅包括法律解释的方法,也包括法律适用的方法;法律关系分析法和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是民法学方法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但两者在方法论地位上应有主次之分;两者不同的运行模式,为民法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途径。

  • 标签: 民法方法论 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 法律关系分析法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 简介:<正>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其中《民法通则》的颁布,是我国民事立法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除《民法通则》外,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涉外经济合同法》、《继承法》、《技术合同法》、《著作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国务院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发布了或批准发布了许多有关民事的或具有民事内容的条例或实施细则。因此说,在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民法通则》为核心,以民事单行法及大量的民事法规、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民事立法体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众多的规定往往法出多门、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设

  • 标签: 民法典 民事立法 民事单行法 民事关系 民法通则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编纂中国民法典,仍应设置物权编,而非财产法编。在物权种类上,应当缓和物权法定主义,保持物权种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增设居住权、典权和农地经营权,区分地表、地上和地下三种不同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承认法定地役权制度。在物权效力上,应当明确物权的追及效力,取消抵押物转让需要取得抵押权人同意的规定,协调海域使用权与其他权利之间的关系,妥善设计房地权属的基本内容及其例外规则。在物权变动上,明确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都以登记为生效要件,指示交付无须以"依法占有"为前提,基于法律行为的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以交付为生效要件、登记为对抗要件,增加添附、先占等作为物权变动的原因。在物权客体上,创设共用物制度,慎重对待"动产用益物权",明确矿藏、水流等特殊客体的法律地位。

  • 标签: 物权编立法 物权法定主义 物权变动 物权客体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实施依法开发利用保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愈加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施行新的《水法》、《物权法》,使我国水权地位得以确立和发生变化,充分反映了现代水法的发展趋势.水权作为自然资源中的一项重要的法权,在其法理上与其他法律,特别是民法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立法和实践中也亟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增强和提高水权的民法保护效力.

  • 标签: 水权 物权 相邻关系 环境权
  • 简介:学术界提及古代民法,一般都会谈到古代西方,或者是希腊,或者是罗马,而对古代东方的民事规范却很少关注,甚至认为在古代东方社会,根本就没有民法,或者说不存在比较系统、成熟的民法。针对学术界的这一倾向,本文以古代西亚地区的民事规范为切入点,联系古罗马民法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力图说明在古代东方(西亚地区),不仅存在着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民事规范,而且它比人类的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民法都要旱,民法起源于古代东方,起源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 标签: 民法的起源 古罗马 古代西亚地区 民事规范
  • 简介:民法是民事生活的百科全书。民事生活具有民众性、民间性、民生性、民族性、民俗性、民主性、伦理性和自然性,民事生活不尽是市场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不等于社会生活。民事生活的特性决定着民法典的属性,民法典是民事生活的典范。民法典要与民事生活齐头并进,在坚持人本、平等和自由等核心要素的同时,积极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

  • 标签: 民事生活 民法 民法典
  • 简介:当事人的民事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追究当事人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之一。但是,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问题是法学家长期研究而至今仍颇有争议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远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地加以解决。本文拟对此作一尝试,就民法因果关系的某些问题浅述一下笔者的粗浅认识。

  • 标签: 因果关系 损害后果 原因力 必然因果关系说 理论课题 多因一果
  • 简介: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呈现的四个特征:尊重国家主权、禁止溯及既往、不适用时效、调查范围有限。在调查的过程中应尊重各个国家主权利益以获得国家的认同和合作;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重点调查原则才能使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加强对被调查人的权利保护,可以使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 标签: 国际刑事法院 调查 特征
  • 简介:<正>西德宪法法院的违宪控诉制度是各国宪法保障制度中具有特色的一种制度。按照西德基本法规定,任何人,只要声称他们基本权利或一些类似于基本权利的权利(如法庭听证权利)被公共权力机关所侵害,都可以向联邦宪法法院提出控诉。唯一的限制是:在一定的司法管辖范围内可用的救济手段首先使用,而无效果时才可提出。联邦宪法法院接到控诉书后,交由三名法官组成的委员会初步审查,如果该项控诉是不能成立的或同为其他原因看不出有成功的希望时,委员会可以全体一致地决定拒绝或驳回该项控诉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如果委员会决定受理该项控诉,则控诉程序进入审理阶段。

  • 标签: 联邦宪法法院 基本权利 控诉人 宪法保障制度 违宪 司法管辖范围
  • 简介:<正>政法院系要不要开设语文课?这门课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什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需要多少课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地加以研讨。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 标签: 语文教学 语文课 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政法 写作知识
  • 简介:<正>一案情1978年2月,杨某在湖北省孝感县老家经舅舅介绍同本地女青年夏某恋爱。此后,两人感情日益加深。在此期间,两人经常在一起劳动,你割麦,他挑麦;你栽秧、他挑挑,性格很合得来。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夏某一针一线为扬某做了一双松紧鞋,绣了四对枕套、七双鞋垫。扬某为表示对夏某的真心实意,把平时积攒起来的一百九十多元钱,为夏某买了一块女式小手表。1980年10月,扬某由考感县迁至武汉市郊某农场不久,又同本场女青年周某相

  • 标签: 法院 女青年 流氓罪 夫妻关系 同居生活 恋爱
  • 简介:二审法院的自行改判权取决于二审法院的审理方式。二审法院在自行改判时应该遵守审级原则、诉审分离原则、开庭审理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我国二审法院的自行改判权与二审法院的审理方式不符,二审法院自行改判遵守的原则有的与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不符,有的存在适用上的问题。我国应该对二审法院的自行改判权与二审法院自行改判应该遵守的原则进行改革。

  • 标签: 自行改判 发回重审 审理方式
  • 简介:我国对媒体与法院的关系尚未做出明确的法律定位,随着今后媒体监督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和审判独立的逐步落实,如果仅仅还是依靠现有的行业规范及散见于相关规章制度中的相应规范进行调整的话,两者之间的冲突将会日益严重和复杂。如何正确认识媒体监督和公正审判的关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审判人员的受监督意识?我们要努力在媒体监督与公正审判的冲突中寻找出可以使两者共处的平衡点,以有效地促进二者健康、和谐的良性互动。

  • 标签: 媒体监督 公正审判 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