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磨损性能在人工关节设计中的核心作用。首先,通过医学解剖知识为后续的磨损性能优化提供了医学基础,并进行了产品设计图纸的展示。其次,在磨损性能优化的工程实践中,研究介绍了磨损测试的基本原理,包括不同磨损测试方法的选择和实验流程与设备的应用。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3D模拟和有限元分析在优化产品结构中的关键作用,为设计人工膝关节植入提供了科学方法,为提高人工关节的耐久性和性能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对医疗器械设计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产品设计 人工膝关节植入物 磨损测试 3D模拟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金属在植入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所收治的18例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实施金属植入内固定手术来予以治疗,根据病患预后情况分为动力加压钢板B组9列,和带锁髓内钉A组9列。结果动力加压钢板输血量及引流量最大,带锁髓内钉组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加压钢板组,效果最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远期治疗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加压钢板组。结论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中,带锁髓内钉可作为首选方案。

  • 标签: 加压钢板固定 四肢骨折后骨不连 带锁髓内固定治疗
  • 简介:背景:2010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经济上支持通讯作者,访问德国感染研究中心分子生物技术学部,合作项目《多孔生物镁支架的负重组织工程骨仿生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项目,已完成该工作及生物镁仿生涂层基础实验。目的:研究股骨干大面积缺损多孔生物镁支架和新长入骨的仿生力学,以及板状骨科植入和宿主骨的仿生力学,提出设计原则和发展方向。方法:以客户定制的多孔支架/新长入骨复合材料微体积元模型和板状植入/宿主长骨层状复合材料微体积元模型为对象,利用弹性力学及体积定量多相分析等方法,提出各自的弹性模量混合法则,以及新长入骨(或宿主骨)的机械应力(刺激)公式。结果与结论:不同多孔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条件下,比较新长入骨的机械应力(刺激)和支架机械应力:①新长入骨/多孔金属(除多孔钽等外)支架复合材料强度明显高于原宿主骨,可能解决部分脱钙骨支架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及其他非金属支架在植入人体早期缺乏一定力学强度的问题。②多孔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愈小,新长入骨所受到的机械刺激愈大。对于负重组织工程骨,特别是客户定制的股骨干、胫骨干、腓骨干等大面积缺损多孔支架,多孔生物镁支架是最佳选择。不同板状植入的弹性模量、板厚度和应变,以及表面微结构和仿生涂层对宿主骨的机械刺激都有影响:①板状骨科植入强度和刚性是最重要的。当植入板厚度愈小,弹性模量增大引起宿主骨的机械刺激减小愈不明显。②降低弹性模量的表面微结构对局部降低应力遮挡效应,保证宿主骨机械刺激,改善生物相容性,加强生物固定等是必要的。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客户定制 多孔生物镁支架 股骨干大面积缺损 板状骨科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并应用基于手供一体化设计的手术植入全程追溯系统,实现对患者使用的每块钢板及螺钉进行全程追溯,确保追溯信息完整准确。方法2018年烟台毓璜顶医院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追溯系统中基于手供一体化研发完善了植入追溯管理模块,对植入实施全程闭环式追溯管理。收集植入追溯系统应用前后3个月的相关记录,将2018年5—7月处置使用的植入设为对照组,共处理2 246件,处置使用过程手工记录与交接;将2018年8—10月处置使用的植入设为试验组,共处理2 570件。比较两组植入交接质量;抽检追溯系统应用前后各1个月的骨科钢板60个,比较应用前后追溯所用时长及追溯信息完整率。结果试验组植入交接名称规范、数量及灭菌标签信息的清晰度、完整性均全部合格,对照组分别有78、107、260、285件不合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0.721、125.217、314.485、346.626;P<0.01)。试验组植入交接中发生型号错误88件,灭菌标签错误27件,对照组分别为113、48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740、9.230;P<0.01)。试验组植入追溯信息完整率为100%(60/60),追溯时长为(1.1±0.2)min,对照组分别为90%(54/60)、(74.2±7.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自主研发的植入追溯系统,实现了手术室、CSSD以及物资采购供应处等多部门联动追溯管理,能够对患者使用的每块钢板及螺钉进行有效监管与可追溯,提高了CSSD的工作质量。

  • 标签: 手术室 消毒供应中心 医疗器械 植入物 追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植入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94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分别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和带锁髓内钉作为植入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患肢生理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在手术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及格率达到91.5%,高于对照组的72.3%(P<0.05);不良反应仅有3例,对照组11例(P<0.05)。结论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作为植入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四肢创伤骨折 骨不连 带锁髓内钉 动力加压钢板 内固定 手术 植入物
  • 简介:本文报道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的结果。在该前瞻性研究中,应用XStop植入治疗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并定期收集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进行前后比较分析。XStop棘突间撑开装置是一种比较新的棘突间植入,用以治疗有症状的椎管狭窄,尤其伴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以前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腰椎管狭窄患者行XStop植入后1年,其症状和躯体功能可以得到75%的改善。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术 临床疗效 植入物 治疗 棘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植入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共70例,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的35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的35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观察比较两种不同的材料治疗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3.4±2.4),手术时间为(128.4±35.9),术中出血量为(280.7±101.3),术后引流量为(61.5±1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6.7±3.6),手术时间为(139.2±36.1),术中出血量为(347.2±114.6),术后引流量为(70.4±17.2)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为0%,感染率为2.86%,膝关节功能良好率为85.71%;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为8.57%,感染率为17.14%,膝关节功能良好率为54.28%,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不同植入物内固定 四肢创伤骨折 骨不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应用不同植入固定的效果。方法 基于随机单盲法下,将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46例四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均分为常规组(n=23)和实验组(n=23);分别予以2组以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和带锁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手术基本情况、术后感染发生率及骨折愈合优良率数据方面,均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四肢骨折 骨不连 不同植入物 固定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流程在供应室外来器械和植入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2年01月~2023年10月期间供应室的220包外来器械和植入展开实验观察,2022年01月~2022年11月期间,供应室采取常规流程进行管理,2022年12月~2023年10月期间,供应室采取优质流程进行范化管理,对比分析优化流程实施前后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结果:优化流程实施后,供应室的环境管理、器械管理、清洗与消毒质量及包装质量评分与实施前比较,均得到显著提升(P<0.05);供应室外来器械和植入清洗合格率与实施前比较明显升高,损失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将优化流程应用于供应室外来器械和植入规范化管理中,能够显著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质量,保证器械清洗质量,降低器械损失率。

  • 标签: 优化流程 供应室外来器械 植入物 规范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应用撬拨和切开复位后植入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2021年7月--2023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70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植入内固定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组患者没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医务人员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应用撬拨复位后植入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促进骨折愈合,适宜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SandersⅡ型 跟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2例,随机分为加压钢板组(31例)和髓内钉组(31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加压钢板组相比,髓内钉组术中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后感染率(3.23%)更低,随访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优于动力加压钢板。

  • 标签: 骨不连 带锁髓内钉 动力加压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消毒供应中心骨科外来器械及植入的规范化管理中应用优化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0包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接受的骨科外来器械及植入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选取时间跨度为一年,具体时间为2021年7月-2022年7月。将所有调查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600包,其中研究组和对比组分别接受优化流程管理和常规管理,将两组的清洗合格率、湿包率、损失率和提前放行率进行评价。结果:采用常规管理的对比组的湿包率、损失率及提前放行率相比于采用优化流程管理的研究组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存在可比性(P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骨科 外来器械 植入物 优化流程
  • 简介:背景: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其中植入内固定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法。但对于最佳植入内固定修复方案的选择,始终是临床研究的关键问题。目的:探讨不同植入内固定对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的修复效果,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较好的修复方案。方法:选择山西晋城市泽州县人民医院骨科、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采用不同植入内固定修复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的患者32例,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每组16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实施LISS锁定钢板和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等;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疗效优良率,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关节僵硬、松动、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与结论: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P〈0.05)。修复疗效总优良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4%,69%,P〈0.05)。表明较之传统的解剖钢板,利用LISS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优势明显,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对软组织和骨折血运的损伤,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的稳定性。

  • 标签: 植入物 骨植入物 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LISS锁定钢板
  • 简介:目的:考察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在小鼠体内异位成骨能力,评价大肠杆菌表达的rhBMP-7生学活性。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将复合rh-BMP-7的明胶海绵植入小鼠肌间隙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植入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1、2、3、4周取出埋植材料,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蛋白含量、钙含量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复合rhBMP-7的明胶海绵组在术后2、3、4周有骨细胞类似细胞和钙化灶的形成,术后2、3、4周蛋白含量、ALP活性和钙含量均明显高于明胶海绵对照组。结论:明胶海绵复合rhBMP-7植入小鼠体内有较强的异位成骨能力,是良好的生物载体,可用于rhBMP-7体内活性检测。

  • 标签: 明胶海绵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异位成骨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植入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从2015年4月—2018年1月期间选取30例患者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作为植入,实验组采取带锁髓内钉作为植入,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所用用时均短于参考组(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实验组)高于参考组(P<0.05);参考组的不良反应情况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采取带锁髓内钉作为植入进行固定手术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动力加压钢板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优化流程在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和植入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中心2017年8月—2018年8月之间接收的240个外来器械和植入设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给予实验组优化流程,给予常规组常规管理,对两组外来器械和植入的管理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验组和常规组的湿包数量分别为4例和15例,湿包率分别为3.33%和12.50%,提前放行数量分别为7例和21例,提前放行率分别为5.83%和17.50%,实验组和常规组的器械消毒不合格数量分别为3例和11例,器械消毒不合格率分别为2.50%和9.16%,损伤数量分别为13例和37例,损伤率分别为10.83%和30.83%,P<0.05.结论采用优化流程的方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和植入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降低外来器械和植入的湿包率、提前放行率、器械消毒不合格率以及损伤率,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且能够降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相关开支。

  • 标签: 优化流程 消毒供应中心 外来器械和植入物 规范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植入乳房重建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植入乳房重建的59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59例患者采取2种分组方式:(1)根据乳房切除方式不同,分为保留乳房皮肤的皮下腺体切除术(SSM)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皮下腺体切除术(NSM) 2组;(2)根据乳房重建方式不同,分为"一步法"或"两步法"2组。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比较2组乳房切除方式和2组重建方式的并发症和美容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33.9%(20/59)患者行SSM,66.1%(39/59)患者行NSM;44.1%(26/59)患者行"一步法"重建,55.9%(33/59)患者行"两步法"重建。30.5%(18/59)患者同时行对侧乳腺预防性皮下腺体切除术加植入重建术。中位随访71个月(范围:27~133个月),失访12例。随访的47例患者中术后假体移位发生率为10.6%(5/47),包膜挛缩和假体破裂发生率均为4.3%(2/47)。21.3%(10/47)患者最终取出植入。不同乳房切除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植入取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0.716);不同重建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植入取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1.000)。死亡2例,余45例患者术后美容效果评分的优良率为73.3%(33/45),不同乳房切除方式和不同重建方式的术后美容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6、1.000)。患者是否同时行对侧预防性皮下腺体切除及植入重建术的美容效果评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71)。患者的OS率为95.7%(45/47),DFS率为89.4%(42/47)。结论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植入乳房重建术后总体生存情况良好,不管采用哪种乳房切除方式或重建方式,术后不良事件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可达到预期的临床疗效,并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本地区的婴幼儿贫血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及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所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门诊保健体检的婴幼儿共计1500例作为研究样本,婴幼儿均接受血红蛋白指标测定,采取统一校验血红蛋白仪进行Hb的测定以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结果1500例婴幼儿其中轻度贫血患儿371例,中度贫血患儿80例,未出现重度贫血患儿,贫血发生率是30.07%。6~11个月婴幼儿的贫血发生率最高,其次为1岁婴幼儿和2~3岁婴幼儿。结论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最高,应强化母婴保健指导,在强化母乳喂养基础上还应适时的添加辅食并定期监测婴幼儿血红蛋白水平,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婴幼儿 原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