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为评价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豚草发生区大面积释放后豚草控制潜力,于2007年和2008年5月底分别在湖南省汨罗大荆和智峰进行了野外释放试验。【方法】释放天敌后,调查豚草株高、存活率,最后测量其生物量和种子量。【结果】大荆释放区释放86和120d后,释放区植株高度(61.4和99.0cm)显著矮于对照区(121.8和129.5em),释放区植株地上茎干重显著小于对照区,但根系干重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释放区植株存活率分别仅为7.3%和0。智峰释放区,释放12d后,释放区豚草株高和存活率与对照区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释放28、44、57d后,释放区株高显著小于对照区,植株根系和地上茎干重亦显著小于对照区;释放区豚草存活率分别为76.5%、16.5%和0。上述两地,对照区豚草调查期内存活率均为100%,释放区豚草则完全丧失繁殖能力,种子量为0。【结论与意义】湖南,5月底或6月初,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以约每10株6头密度联合释放,可有效控制豚草。本结果为豚草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联合控制 效果
  • 简介: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和CRISPR/Cas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3种主要基因组编辑技术,其原理都是通过在生物基因组特定位点制造DNA双链断裂损伤,从而激活机体自身DNA损伤修复机制,在此过程中引发各种变异。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在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修复中成功应用,基于基因组编辑技术诸多优点,如CRISPR/Cas技术能对基因组中多个特定位点进行编辑。其有望成为昆虫遗传转化主要策略。本文就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和CRISPR/Cas技术基本原理及其昆虫中应用做一简介,为今后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进行昆虫遗传转化提供些许参考。

  • 标签: CRISPR/Cas技术 遗传转化技术 基因组编辑 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技术 锌指核酸酶技术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是我国重要检疫性害虫,目前从新疆迅速向东部扩散。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胶条迷向剂防控苹果蠹蛾高效、安全,但成本较高。[方法]2013年宁夏中卫市常乐镇马路滩村果园使用3种不同剂型迷向剂苹果蠹蛾进行了防治试验,每个处理果园面积3.3hm~2,分别使用性诱剂处理后,用诱捕器监测处理后诱蛾量,在生长期调查果实为害率,比较防治效果。[结果]通过整个生长季诱捕器监测,悬挂点以900个·hm~(-2)双层处理,胶条迷向剂开花前处理1次,整个生长季处理区中心部位没有监测到苹果蠹蛾成虫;透明塑管迷向剂分别在开花前和6月底处理2次,整个生长季中心部位平均每个诱捕器诱到3.3头雄蛾;膏体迷向剂分别在开花前和6月底处理2次,整个生长季中心部位平均每个诱捕器诱到12头雄蛾。6月下旬和果实采收前进行果实为害率调查,胶条迷向剂区平均蛀果率分别为0和0.56%,透明塑管迷向剂区蛀果率分别为0.89%和1.38%,膏体迷向剂处理区蛀果率分别为0.79%和1.38%。常规农药防治区2个时期蛀果率分别为1.44%和3.13%。[结论与意义]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使用成本,虫口密度高、效益高果园可以使用胶条迷向剂,膏体迷向剂和透明塑管迷向剂只有虫口密度较低情况下使用

  • 标签: 苹果蠹蛾 昆虫性诱剂 迷向防治
  • 简介:【目的】向日葵白锈病、黑茎病是2种危害严重新入侵病害,新疆地区新源县和特克斯县为这2种病害发生区。研究目前种植油用型向日葵品种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抗性差异,可为新疆伊犁地区向日葵品种选育及其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伊犁地区广泛种植16种油用型向日葵种质资源为供试品种,试验地设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田间,于2015年5—9月调查样地病叶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同时测定样地平均产量,最后综合以上结果确定各品种抗性水平。【结果】不同向日葵品种同一供试条件下对白锈病和黑茎病存在明显抗性差异,新源县NX19012(西域朝阳)病情指数分别为7.83和25.62,而品种KWS204病情指数为21.04和39.50;部分品种不同供试地点表现出一致抗性水平,品种新引S31感染白锈病后新源县病情指数为9.41,特克斯县为9.38;另有部分品种不同地点存在不同抗性水平,如G101感染白锈病后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病情指数分别为9.16和11.78,而感染黑茎病后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和37.79。【结论】通过对白锈病和黑茎病病情指数、向日葵产量及当地气象数据综合研究,发现NX19012(西域朝阳)最适宜在新疆伊犁地区种植,品种S606、TO12244、NX01025(西部骆驼)也可作为多样化种植候选品种,而新葵杂系列品种中新葵杂5号可作为今后品种选育试验材料。

  • 标签: 油用型 向日葵 白锈病 黑茎病 入侵病害 病情指数
  • 简介:【目的】为了评估转基因高蛋氨酸大豆ZD91土壤生态系统安全性,开展了其土壤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影响实验.【方法】连续2年,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室内测定,分析了转基因大豆ZD91根际土壤含水量、pH、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影响.【结果】转基因大豆ZD91较之对应非转基因大豆根际土壤含水量、pH、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同一种酶活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转基因大豆ZD91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安全性.

  • 标签: 转基因高蛋氨酸大豆 ZD91 土壤有机元素 土壤酶活性
  • 简介:应用prima蛋白加农药马拉硫磷橘小实蝇进行防治,每8d点喷一次,共喷5次。试验结果表明:prima蛋白与马拉硫磷混合后点喷橘小实蝇诱杀效果显著,保果率达到64.71%左右,卡方检验结果为P=0.027〈0.05,表明点喷prima蛋白与马拉硫磷混合溶液柚子保果效果显著。

  • 标签: prima蛋白 橘小实蝇 防治效果
  • 简介:【背景】近年来"Q"烟粉虱我国快速扩张,已成为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入侵害虫。由于化学农药大量使用,"Q"烟粉虱已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抗药性,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室内研究了近年引入我国海氏桨角蚜小蜂不同龄期"Q"烟粉虱若虫取食和寄生能力。【结果】各龄期"Q"烟粉虱若虫均可被海氏桨角蚜小蜂取食和寄生。48h内,寄生蜂取食1、2、3、4龄烟粉虱若虫数量分别为10.7、6.4、6.7、5.0头,呈现随龄期增大取食数量下降趋势;海氏桨角蚜小蜂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寄生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更偏好寄生2、3龄若虫(25.4和27.5头),其次是1龄若虫(22.1头),而寄生4龄粉虱数量最低(16.5头)。【结论与意义】寄主龄期海氏桨角蚜小蜂取食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该寄生蜂表现出"Q"烟粉虱较好生物防治潜能,是防治烟粉虱理想寄生性天敌昆虫。

  • 标签: 烟粉虱 海氏桨角蚜小蜂 取食寄主行为 寄主选择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草食动物寄主植物取食或损伤会诱导改变植物光合作用,从而直接影响植株健康生长。产蜜昆虫与蚂蚁互惠关系是物种相互促进一种重要生态学现象,能够促进产蜜昆虫种群数量,然而这种互惠关系及其寄主植物光合生理影响还知之甚少。【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运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与长角立毛蚁互惠寄主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影响。【结果】随着扶桑绵粉蚧危害时间延续,寄主植物上蚂蚁和扶桑绵粉蚧数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在危害后期,蚂蚁存在情况下扶桑绵粉蚧数量要明显低于无蚂蚁处理;扶桑绵粉蚧取食寄主棉花20d后,有、无蚂蚁存在棉花叶片光合利用率α值较无虫处理分别下降了53.5%和37.0%;存在蚂蚁或扶桑绵粉蚧危害后期棉花叶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max有显著影响,然而扶桑绵粉蚧单独取食或与蚂蚁互作情况下未显著影响棉花叶片强光耐受能力(Ek)。【结论与意义】研究明确了扶桑绵粉蚧与长角立毛蚁互惠关系寄主棉花叶片光合生理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为进一步解释扶桑绵粉蚧入侵、扩散及暴发生态学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互惠关系 关系寄主 叶片叶绿素
  • 简介:硫丹茶叶中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茶叶中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增加而增加。硫丹乌龙茶中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一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乌龙茶和绿茶中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和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mg/kg-12.04mg/kg和2.81mg/kg~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一浓度处理残留量和半衰期不同地区间差异也较大。不同茶区,无论乌龙茶或绿茶品种,药后7d,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残留量均在10.0mg/kg以下,而500倍个别超过10.0mg/kg,但在20.0mg/kg以下,所以,按欧盟最高限量30.0mg/kg标准计,目前茶园施用该药安全间隔期为7d是合理。本分析方法采用微型层析柱法净化,具有操作时间短,试剂用量省、净化效果好优点,最低检出量为0.0006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64g/g,该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残留分析要求。

  • 标签: 硫丹 茶叶 残留 安全性评价
  • 简介:【背景】齿裂大戟原产于北美,是近年来入侵我国一种检疫性杂草。目前,该杂草已在我国华北、华东和西南建立种群,并呈扩散蔓延趋势。由于该入侵植物具有极强繁殖能力,一旦大面积扩散势必造成极大损失,急需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其未来扩散趋势,进而制定早期预警措施。【方法】使用MAXNET模型,运用齿裂大戟原产地和中国已知分布数据及筛选后环境变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及其生活史特征和环境适应特性,直观和定量地预测了该原产北美的植物中国适生范围,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方法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齿裂大戟我国有较为广阔潜在分布区,其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地处33°~40°N,109°~119°E北京、天津、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西安等地。【结论与意义】结合齿裂大戟我国分布现状和传入扩散特性,划定了其我国潜在高风险区域,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入侵植物进一步传入和扩散早期预警和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齿裂大戟 最大熵模型 入侵植物 生态位 潜在分布区预测
  • 简介:【背景】不同烟草品种会影响B型烟粉虱取食选择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刺吸电波图(EPG)技术是研究刺吸式昆虫寄主植物取食选择性重要手段,通过烟粉虱取食产生电信号,可以分析其不同烟草品种取食差异。【方法】应用EPG技术B型烟粉虱雌成虫6个烟草品种(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5、云烟87、红花大金元)上取食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6个烟草品种上有效记录雌成虫数均为18头,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7、云烟85和红花大金元叶片上能够到达韧皮部个体数分别为15、15、12、13、15和15头,能够持续吸食个体数分别为13、14、8、12、14和15头。烟粉虱雌成虫6个烟草品种上非刺探(np)波所占比例差异显著,红花大金元上所占比例最小,显著低于其他5个品种。雌成虫红花大金元和K326上E1波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闽烟7号和云烟87。雌成虫红花大金元上E2波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其他5个品种,而在闽烟7号、云烟87和云烟85上显著短于其他3个品种。【结论与意义】6个烟草品种中,B型烟粉虱雌成虫最喜食红花大金元,最不喜食闽烟7号和云烟87。因此,福建省B型烟粉虱发生区,选择烟草品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红花大金元种植,增多闽烟7号和云烟87等抗B型烟粉虱品种种植。

  • 标签: B型烟粉虱 雌成虫 取食行为 刺吸电波图 烟草品种
  • 简介:【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鳃器官后,分布鳃丝、鳃小片及鳃盖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鳃丝及鳃小片上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澳洲龙纹斑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 标签: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 简介:[背景]红火蚁是我国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利用其相互清洁和交哺行为等社会性昆虫特有的生活习性,使杀虫剂巢群内传导,可以达到全巢药剂控制目的。然而,有关茚虫威红火蚁巢群内传导效应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方法]采用供药蚁/受药蚁模型,研究了药剂剂量、供药蚁—受药蚁比例、处理时间茚虫威红火蚁工蚁间横向传毒影响。[结果]剂量越高,受药蚁死亡率越高,25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为14.1%~70.0%,而50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显著影响茚虫威传毒,比例为1∶1,50、100、250、500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可达100%;随着时间延长,受药蚁死亡率升高,但在12h后,供药蚁死亡率最高仅为8.0%,表明茚虫威具缓效特性。[结论与意义]本研究明确了红火蚁工蚁间茚虫威横向传毒剂量、时间和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效应,为应用该药剂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茚虫威 横向传毒
  • 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发展,生物入侵危害日趋严重(Painietal.,2016)。生物入侵防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各国政府关注主要问题和科学研究热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国家之一(万方浩等,2011)。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国际交流发展不断增强(万方浩等,2009)。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多样,为不同物种入侵提供了天然生境。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入侵物种,这些物种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危害。

  • 标签: 外来入侵杂草 入侵危害 可持续治理 外来生物入侵 入侵物种 科学研究
  • 简介:【背景】转基因手段已成为改良玉米品种重要途径之一,具有诸多优点转基因玉米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转基因玉米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其安全风险问题也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对转基因玉米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陷阱法种植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及其对应非转基因对照郑58田间节肢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主要类群动态。【结果】转基因玉米CC-2无论是喷施除草剂还是不喷施除草剂处理,与其对应非转基因对照郑58相比,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群落结构,以及田间主要节肢动物类群动态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初步认为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节肢动物多样性无安全风险,为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玉米推广提供一定生态安全数据。

  • 标签: 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 节肢动物 种群动态 生物多样性
  • 简介:【目的】西花蓟马是世界性害虫,利用西花蓟马寄主植物嗜食性差异,通过驱避作用防控西花蓟马,能够为绿色治理提供依据.【方法】西花蓟马嗜食甘蓝和非嗜食大蒜上互喷汁液,采用黄瓜+甘蓝、黄瓜+大蒜2种相间种植方式,研究它们西花蓟马寄主选择性影响.【结果】甘蓝上喷洒大蒜汁液后,甘蓝叶片上西花蓟马虫量和产卵量明显减少.大蒜汁液浓度越高,减少得越多;大蒜上喷洒甘蓝汁液后,大蒜植株上西花蓟马虫量和产卵量明显增加,且增加程度与甘蓝汁液浓度呈正相关.黄瓜和甘蓝相间排列,西花蓟马黄瓜叶片上数量与单作黄瓜叶片上无明显差异;但黄瓜和大蒜相间排列,西花蓟马黄瓜上数量明显高于单作黄瓜上虫数,多52.4%.【结论】嗜食寄主植物上喷洒非嗜食植物汁液或间作非嗜食寄主可以明显减少西花蓟马选择性.研究结果为利用非嗜食植物挥发物防控西花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方法.

  • 标签: 西花蓟马 寄主选择性 植物汁液 相间种植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新物种,该蚜虫青檀造成了一定危害.[方法]2013年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青檀绵叶蚜中国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目的]新型转基因棉花在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需其生态环境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经基因改造新型转基因抗虫棉花可能影响抗虫棉次生代谢,进而导致一些综合生态学效应,致使棉花生理上发生改变,这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重要内容。[方法]比较了不同关键时期新型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与转Cry1Ac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叶片鲜重、干重和干鲜比、主要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营养物质(蛋白质、氨态氮、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和次生代谢产物(棉酚和单宁)含量差异及其棉田不同昆虫营养层昆虫个体总数和物种数影响。[结果]棉花生长蕾期、花期和花铃期,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转Cry1Ac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叶片鲜重、干重和干鲜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SOD和POD活性花铃期明显升高,CAT、APX和GR活性无显著变化;蛋白质、氨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棉酚含量3个时期无显著变化,而单宁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3种棉花叶片中干物质积累、主要酶活性、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单株大铃数表现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转Cry1Ac基因棉花〉非转基因棉花,小铃数则表现为转Cry1Ac基因棉花〈Cry1Ac+Cry2Ab基因棉花〈非转基因棉花;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昆虫个体总数表现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田〈转Cry1Ac基因棉田〈非转基因棉田,天敌亚群落昆虫个体总数无显著变化;3种棉田中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物种数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叶片干物质积累、产量性

  • 标签: 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 生化物质含量 昆虫个体总数 物种数
  • 简介:【目的】外来植物黄顶菊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了解黄顶菊与3种不同本地植物种植生长丛生菌根(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造成影响,可以从土壤微生物角度进一步解释黄顶菊入侵机制。【方法】通过同质园小区试验模拟黄顶菊入侵生态进程,以黄顶菊和3种本地植物狗尾草、藜、黄香草木樨为研究对象,采用AM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黄顶菊与3种本地植物不同种植方式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影响。【结果】(1)黄顶菊根际土壤聚集AM真菌种类与其伴生本地植物种类有关:黄顶菊与狗尾草混种处理中优势种为网状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而黄顶菊分别与藜、草木樨混种处理中优势种均为网状球囊霉、根内球囊霉和缩球囊霉;(2)黄顶菊分别与狗尾草和黄香草木樨混种处理中AM真菌种类既高于本地单种处理,也高于黄顶菊单种处理,说明随着黄顶菊入侵和地上植物多样性改变,AM真菌种类也发生改变;(3)与3种本地植物单种相比,黄顶菊各混种处理和黄顶菊单种处理中黄顶菊根际土壤根内球囊霉重要值增加,表明黄顶菊入侵有利于根内球囊霉生长和发育。【结论】黄顶菊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AM真菌改变既与本地植物种类有关,也与入侵程度有关。

  • 标签: 黄顶菊 丛枝菌根真菌 竞争 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