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罕见,其救治必需兼顾处理垂体危象及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难度较大,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 简介:目的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QTV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方法利用QTVI技术,测算30名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30名正常人二尖瓣环各位点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速度e、舒张晚期速度a、收缩期位移D以及各位点的Tei指数,上述各指标取6个位点测值的均值作为左室整体指标测值.所有MI患者行同位素门控心血池造影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ECT-EF)及左心室峰充盈率(PFR).结果(1)MI组二尖瓣环整体以及各位点的s、e、a及D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Tei指数测值较对照组显著延长;(2)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患者,其各室壁D减低、Tei值延长的程度不同,以梗死侧室壁更为显著;(3)MI患者D、Tei值与门控心血池造影所测得的ECT-EF、PFR之间呈相关性.结论利用QTVI可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和局部功能,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 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H2)缺失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生长状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取C57BL/6小鼠(WT)和相同背景来源的A/d/h2基因缺失(Aldh2-/-,KO)小鼠的股骨和胫骨,PBS冲洗获得骨髓细胞组份,密度梯度离心收集单个核细胞白膜层,并进行细胞计数,同时观察不同基因型来源的细胞在不同的培养体系及不同时间点的生长特点,采用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吞噬实验和荆豆凝集素(FITC-UEA-1)结合实验验证EPC的状态和功能。结果Aldh2-/-小鼠的骨髓单个核(BMNCs)数目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显著降低(p〈0.05,n=7),但是成集落能力两组之间无差异。在M199培养基中培养不同基因型来源的BMNCs时,细胞呈链条状结构,而在EGM-2培养基中培养时,细胞呈集落式生长。培养第十天时,WT小鼠来源EPCs的Dil-ac-LDL和FITC-UEA-1双阳性率达到80.23±3.98%,而A/dh2-/-小鼠EPCs的双阳性率只有52.66±10.54%。培养至第三周时,CD31流式检测表明,Aldh2基因缺失降低EPCsCD31的表达。结论A/dh2基因缺失影响EPCs的增殖效率及功能。这一作用可能会影响其在临床缺血性疾病中的推广应用。

  • 标签: 乙醛脱氢酶2 骨髓单个核细胞 内皮祖细胞
  • 简介:氟喹诺酮类药物又称吡酮类或吡啶酮酸类,自1963年应用于临床以来该类药物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效用。使用速度之快居各类抗菌药物之首。氟喹诺酮药物有一、二、三代,目前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luorogdones.FQNL)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尿路感染,消化道感染,骨和关节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妇科感染等及白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的预防。目前应用于临床的FQNL有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X)、氧氟沙星(Ofloxacin,OFX)、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等。由于FQNL分子结构中6位碳原子上有疏水性的氟原子。因此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出现。随着该类药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引发药源性 损害精神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住我院治疗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茶碱控释片0.1g,2次/d;口服酮替芬1mg,2次/d;雾化吸入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μg∶500μg)治疗,2次/d.观察组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FEVl、FEVl%预计值、FEVl/FVC)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4%,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0).两组患者治疗前FEVl、FEVl%预计值、FEVl/FV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FEVl%预计值、FEVl/FV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疗效,改善肺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咳嗽变异型哮喘 中西医结合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双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40(22-58)岁。CT提示双侧肾上腺肿瘤。结果9例均行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双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随访4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3.2年。9例均存活,肾上腺功能正常,无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双侧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治疗难度大,行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双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既可完整切除双侧肾上腺肿瘤,又避免患者长期激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双侧 腹腔镜 保留肾上腺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肾功能水平老年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肾科住院的患者189例.依据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评分结果分为3组:营养正常组(12~14分)、营养不良危险组(8~11分)和营养不良组(0~7分).比较各组临床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9例患者中,营养不良组10例,占5.3%;营养不良风险组58例,占30.7%;营养正常组121例,占64.0%.与营养正常组相比,营养不良风险组和营养不良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和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营养不良组患者的中性细胞计数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年龄分布、肾功能及贫血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06,95%CI1.00~1.12)、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OR=0.97,95%CI0.94~1.00)、低BMI(OR=0.76,95%CI0.65~0.87)、低ALB(OR=0.93,95%CI0.86~0.99)和贫血(OR=2.46,95%CI1.60~3.32)是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风险的危险因素.结论增龄与肾功能不全可能增加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且营养不良也与患者的BMI、ALB水平及贫血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老年人 肾功能不全 营养状况 微型营养评估简表
  • 简介:<正>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卧床休息,限盐,积极治疗心衰病因和诱因,联合应用地高辛、安体舒通、雅施达和速尿等。治疗组加用卡维地洛6.25mg/d,如心衰无加重,每5天递增2.5mg/d,直至20mg/d,治疗30天。以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分别13、12例和71.4%,P<0.05。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心衰病 安体舒通 雅施达 射血分数
  • 简介:在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内皮受损及内皮功能失调不仅是始动因素之一,也是其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相关研究的分析来阐述内皮功能障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生发展及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正>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用缬沙坦80mg,日1次;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包括卡托普利25mg,bid)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72.7%)、心功能改善及QTd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

  • 标签: QT离散度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讨论肌氨苷肽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肌氨苷肽,另一组常规治疗。疗程2周。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心脏彩超检查资料结果。结果治疗组心功能临床改善情况良好,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高峰充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率治疗基础上加用肌氨苷肽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肌氨苷肽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高峰充盈率
  • 简介:目的探讨针灸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将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2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灸治疗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针灸治疗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正>将进驻海拔3700m1个月的24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3组,每组8人。受试者用EGM型踏车功量机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负荷功率25W,每3min递增25W,直至力竭。计算每位受试者的每分通气量(VE)。第二次实验为24h睡眠剥夺后;第二次实验为3组受试者

  • 标签: 睡眠剥夺 力竭运动 肺通气功能 每分通气量 负荷功率 功量
  • 简介:目的:研究橙皮苷对链佐星(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心泵功能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糖尿病组(n=12)和橙皮苷治疗组(n=12)。运用Langerdorff灌流糖尿病鼠离体心脏HRV功率谱分析等方法。观察橙皮苷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脏收缩力、冠状动脉(冠脉)流量、心电图QRS波及HRV的影响。结果:橙皮苷10×10^-6mol/L可增加离体大鼠心脏冠脉流量106.0%,并使心肌收缩力增加87.3%。QRS波宽缩短33.3%。糖尿病鼠的心率加快,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减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紧张性低频/高频比(LF/HF)增大.而橙皮苷处理后.心率、SDNN和LF/HF值均有所恢复。结论:橙皮苷可改善STZ诱发糖尿病大鼠的冠脉循环和心泵功能.并逆转由糖尿病引起的HRV变化。

  • 标签: 糖尿病 橙皮苷 心率变异 心泵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大黄灌胃、芒硝敷脐及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价值。方法将41例SAP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常规组(20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组(21例),中西医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灌胃、芒硝敷脐及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中西医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3.1±0.8)d、(3.1±0.8)d、(21.5±2.8)d,较常规组的(5.2±1.4)d、(4.7±1.3)d、(32.1±3.6)d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中西医组发生并发症5例,较常规组的8例显著减少(P〈0.01)。中西医组病死1例,转手术1例,常规组病死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大黄灌胃、芒硝敷脐及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促进SAP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胃肠道 功能恢复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自199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日益显示出在救治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特别是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utipleorganfailureintheel-derly,MOFE)时的优势.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老年 多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评价氯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程度、以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30例和吲哒帕胺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6周,诊所血压(CBP)、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浓度变化,并对血压水平与内皮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血压水平显著下降,氯沙坦组血浆一氧化氮升高,内皮素下降,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01)。吲哒帕胺组上述参数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氯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氯沙坦降压同时能改善动脉内皮功能

  • 标签: 氯沙坦 原发高血压 降压药 内皮功能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择期PCI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药物冶疗、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各75例),2组均服用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然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mg/d、75mg/d治疗14d,14d后所有患者接受75mg/d氯吡格雷治疗直至PCI术后1年。分别1二服药前、服药后第14天采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l)。观察住院14天内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89.63±4.89VS.90.27±4.84,p〉0.05);试验组服药第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41.36±5.13vs.51.69±3.98,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48.27±629vs3858±5.48,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住院14天内,两组均无心血管死亡、严菊的颅内出血和严羲血小板减少,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1.3%VS4.0%,P〉0.05)相近,轻微出血发生率(2.7%VS4.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l50mg/日高氯吡格雷维持最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血栓事件,且不增加短期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垒性。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