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在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尤其是铣刀铣开骨瓣过程中,颅骨关建钻孔位置的选取对横窦、乙状窦的保护至关重要。以往多采用颅骨表面解剖标记来确定关键孔的颅骨外表面的位置,常用的解剖标记包括星点、上项线、乳突后缘等[1]。应用最广泛的为星点,即枕乳缝、顶乳缝、人字缝的交点,此点被广泛认为是横窦乙状窦移行处的颅骨表面标记。

  • 标签: 后颅窝 横窦 静脉窦 星点 上项线 人字缝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的变化及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于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及168h不同时间段采外周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进行GCS评分,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WBC和PMN之间的关系。选取10例健康自愿者行WBC及PMN计数检查。结果颅脑损伤以后WBC及PMN先升高后下降,分别于伤后24h和48h达到高峰(P〈0.05);伤后WBC及PMN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GCS〈8分组WBC和PMN计数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与WBC及PMN呈正相关(P〈0.05);GOS评分与WBC及PMN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WBC及PMN明显升高,且与伤情、出血量、水肿体积及预后有关,可能跟WBC及PMN对颅脑损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损害有关,WBC和PMN计数有助于对伤情、预后的判断。

  • 标签: 颅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炎性细胞 GCS 脑出血量 脑水肿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77例CI98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T1RA1166C基因多态性.结果在总研完人群中没有发现CC基因型.CI组AA、A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8.9%、61.1%,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9.5%、30.5%;正常对照组AA、A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1.8%、8.2%,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9%、4.1%.AT1RA1166C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CI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另外,CI组中AC杂合型患者较AA纯合型患者的血压水平增高;AA纯合型的收缩压水平及AC杂合型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CI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AT1RA1166C基因多态性可能是CI发病的遗传因素,也是导致高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与脑白质疏松(L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应用多导睡眠呼吸监测诊断的169例OSAHS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评估LA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探讨睡眠呼吸参数与LA程度的关系。结果169例0SAHS患者中无LA24例(14.20%);LA145例(85.80%),其中轻度LA27例(15.98%),中度LA65例(38.46%),重度LA53例(31.36%)。对不同程度LA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及睡眠呼吸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年龄、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SaO2〈90%时间及氧减指数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及氧减指数与LA密切相关。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氧减指数逐渐增大,LA发生率逐渐增加,程度逐步加重。对OSAHS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LA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 标签: 脑白质疏松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脑出血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以漏斗图检验人选文献的发表偏倚,并根据各入选文献结果的同质性检验结果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总OR值,Meta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4.2版统计软件.结果共有10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以野生型E3/3基因型为参照,携带E2/2,E2/3,E2/4,E3/4,E4/4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的OR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1.25(0.61~2.58)、1.35(0.86~2.11)、1.89(1.08~3.29)、1.79(1.44~2.23)和1.97(0.91~4.28),携带E4的个体OR值和95%可信区间为1.01(1.40~2.22)(P<0.01),携带E2的个体OR值和95%可信区间为1.45(0.99~2.14)(P>0.05).结论E4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是脑出血的遗传危险因素.

  • 标签: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脑出血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M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60例MS患者(MS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TNFα及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MS组TNFα-308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且MS组等位基因A含量(3.3%)与对照组(11.8%)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8);MS组TNFβ+252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且MS组等位基因A含量(69.2%)与对照组(55.5%)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4)。结论TNFα-308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MS的发病有一定负相关,TNFβ+252A等位基因频率及TNFβ+252A/A基因分布频率与MS的发病有一定正相关。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Β 多发性硬化 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应用简化式定向置软管吸引术救治脑出血中吸引管与颅脑相关血管构筑的关系,以了解所有类似手术方法的科学性、安全性。方法对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简化式定向置软管吸引术治疗,术后病情稳定或血肿引流干净后,拔管前行CT脑血管造影重建(CTA、CTV),了解吸引管血肿穿刺路径、吸引管与颅脑相关血管构筑的关系。结果对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定向置管术后CTA、CTV分析发现,吸引管在穿刺血肿靶点路径中均可安全滑过相关颅脑动脉及静脉,吸引管位置准确,引流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未见置管及引流过程中引流管明显损伤重要相关颅脑血管。结论简化式定向置软管血肿吸引术中所选用的一次性软性引流管设计科学、合理,该手术是定向准确、微创、安全有效、廉价简便的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定向置管 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1)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2)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ACoA),后交通动脉(pos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leptomeningealanastomoses,LMA)。(3)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结果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vs62.2%,P=0.011,优势比(odds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vs38.3%,P=0.007,OR=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vs13.1%,P=0.009,OR=3.786)。结论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

  • 标签: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闭塞 侧支循环 WILLIS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难以分类的原发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难以分类原发性头痛患者112例,在发作期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检查,分析TCD显示的血流速度异常、EEG异常与HAMA评分的关系。结果TCD检测显示脑血流速度异常81例(72.3%);EEG检查发现脑电活动异常31例(27.7%),其中轻度异常25例(22.3%),中度异常6例(5.3%);HAMA量表检测显示〈7分43例(38.4%),7-14分33例(29.5%),〉14分36例(32.1%)。无论在TCD显示血流速度异常还是正常情况下,EEG正常与异常患者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在EEG异常还是正常情况下,TCD显示正常与异常患者HAMA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以分类原发性头痛与精神和心理疾病共存的情况不可忽视,且颅内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此类患者,给予改善情绪和调节血流动力学的药物可能有益。

  • 标签: 原发性头痛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电图 焦虑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重症幕上血肿与同侧头皮静脉怒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38例急性外伤性重症幕上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外伤性重症幕上血肿导致同侧头皮静脉怒张或显著怒张,两者呈典型相关性.结论怒张头皮静脉能准确反映幕上血肿的左右方位,从而指导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手术.

  • 标签: 血肿清除手术 急性外伤 头皮静脉 重症 同侧 临床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小板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继发性脑损害
  • 简介:近年来,由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客观上阻止了识别轻型或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病例,使其失去有效治疗和防止认知功能损害持续进展的最佳时机,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1个新的概念--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并对如何早期确定VCI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也取得一定进展,现就其与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影像学改变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影像学改变 认知功能损害 初步 血管性痴呆
  • 简介:目的:随访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对1868例离退休军人、老干部进行前瞻性随访,通过家访式调查,随访期间每年接受体检情况,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及X线胸片等,随访时间为20年。结果1868例中,随访起点男性956例、女性912例,随访终点年龄73~102岁,平均年龄(79.1±5.4)岁。其中确诊OSAHS者32.0%(598/1868例),男性496(82.9%)例、女性102(17.1%)例;未患OSAHS者(对照组)1270例(68.0%)。随访终点OSAHS组高脂血症529(88.5%)例、对照组396例(31.2%),两组比较P<0.01。结论OSAHS患者发生高脂血症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提示OSAHS可能是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 高脂血症 流行病学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脑胶质瘤血管形成、瘤周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和对照组标本中诱导型NO合酶(iNOS)和Ⅷ因子相关抗原,MRI判断瘤周水肿的程度.结果①iNOS阴性组微血管密度为(224±12.6)个/视野,iNOS阳性组为(36.9±22.2)个/视野,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iNOS阳性组与阴性组水肿指数比较,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③胶质瘤iNOS的半定量计分与瘤周水肿体积作等级相关分析,二者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结论NO参与了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密切相关,iNOS与微血管密度及水肿指数的结合有利于临床对胶质瘤转归及预后的判断.

  • 标签: 脑胶质瘤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形成 瘤周水肿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垂体腺瘤转化基因(PTTG)、c—myc、p53与垂体腺瘤侵袭、增殖能力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PTTG、c—myc、p53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及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PTTG和PCNA表达水平在侵袭性和复发性垂体腺瘤中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而在复发性垂体腺瘤组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myc的表达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和复发性垂体腺瘤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p53在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结论PTTG和PCNA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和增殖能力密切相关.而c—myc和p53还不能作为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指标。

  • 标签: 垂体腺瘤 PCNA PTTG c—myc P53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S100蛋白在儿童髓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肿瘤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和对儿童髓母细胞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100蛋白在44例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并结合长期随访资料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S100阳性表达率为68.18%。S100表达与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性别、年龄、有无侵犯凹脑室、有无坏死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阳性表达患儿平均生存时间为58.58个月,25例阴性表达患儿平均生存时问为97.1个月。生存曲线分析表明S100的表达与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相关。结论S100蛋白在儿章髓母细胞瘤细胞中表达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S100蛋白 儿童 髓母细胞瘤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l)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脑十听觉诱发电位(BAEP)表现与预后清醒的关系。方法分析63例重型TBI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患者的BAEP表现,主要为BAEP中Ⅰ、Ⅲ、Ⅴ波各波峰潜伏期(PL),Ⅰ~Ⅲ、Ⅲ~Ⅴ波峰间潜伏期(LPL)及Ⅰ波与Ⅴ波波幅比。预后以TBI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分为清醒组与未清醇组,组间运用两独市样本t检验以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清醒率为34.9%(22/63),BAEP指标异常焉夏为66.7%(42/63)。双侧Ⅰ、Ⅲ、Ⅴ波PL,Ⅰ~Ⅲ波、Ⅲ~Ⅴ波IPL及Ⅰ/Ⅴ波幅比均正常的21例中有16例清醒(清醒率为76.2%),双侧Ⅴ波PL异常的8例及双侧Ⅲ~Ⅴ波IPL异常的7例均未清醒.单侧Ⅴ波消失的2例未清醒。清醒组与未清醒组间比较发现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Ⅴ波PL及Ⅲ~Ⅴ波IPL。结论BAEP的Ⅴ波PL及Ⅲ~Ⅴ波IPL变化可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睡眠质量与血小板5-HT浓度的关系。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喹硫平组34例和阿立哌哇组34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ECD)在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5-HT浓度,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进行主观睡眠评价,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精神症状。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患者组治疗前5-HT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组治疗前后血小板5-HT浓度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组治疗前5-HT浓度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r=0.328,P=0.013);治疗后5-HT浓度与病程、家族史、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422,P=0.001;r=0.522,P=0.000;r=0.575,P=0.000);5-HT浓度变化率与治疗前PSQI因子分--日间功能、入睡时间及家族史、治疗前SRSS总分呈正相关(r=0.429,P=0.001;r=0.644,P=0.000;r=0.539,P=0.000;r=0.694,P=0.000)。结论血小板5-HT浓度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枢5-HT的功能,以血小板5-HT含量作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标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睡眠 血小板5-HT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和基因扩增状态,并分析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westernblot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60例不同级别原发性胶质瘤和25例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EGFR蛋白水平和基因扩增状态,并分析其与肿瘤凋亡蛋白P53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级别的原发性胶质瘤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扩增程度不同,I~Ⅱ级组与Ⅲ~Ⅳ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胶质瘤中EGFR免疫组化阳性率和基因扩增率分别为85%和40%,显著高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28%和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GFR过表达与基因扩增状态并不一致,在有EGFR扩增的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均有EGFR过表达,在EGFR过表达的肿瘤中仅有31.03%EGFR扩增;在胶质瘤中EGFR阳性表达与P53呈正相关(r=14.22,P:0.001)。结论EGFR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差异性过表达和扩增,且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其基因扩增状态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存在差异,EGFR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 标签: EGFR 胶质瘤 凋亡
  • 简介:目的:了解我省科技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我诊断量表对安徽省范围内1309名中高级科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我省中高级科技人员的心理状况总体比较健康;②我省中高级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其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相关,即工资收入越高,其心理状况表现越健康;③不同工资收入科技人员的心理状况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必须重视工资收入对科技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以维护我省科技人员的心理健康。

  • 标签: 安徽 科技人员 工资收入 心理健康 调查 精神症状自我诊断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