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人造血管内瘘联合外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的护理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在本院2020.1-7月期间,以随机抽取的方式,择10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应用价值。结果 10例患者每7天需做两到三次血液透析,半年期间共做人造血管内瘘穿刺300次左右,其实验组成功率达到 100% ,且护理满意度显高(P<0.05)。结论 采取外周静脉血管穿刺加以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人造内瘘使用次数,并延长了人造内瘘使用时间。

  • 标签: 人造血管内瘘 外周静脉穿刺 血液透析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中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探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50例,随机数学分配法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75例患者,参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额外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状况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参照组为74.67%,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绞痛发作状况方面,研究组及参照组于治疗前急性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周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能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升急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率,值得于临床领域进行广泛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绞痛 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此次研究以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为首要目的,并进一步分析对其给予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收集80例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例,判定其符合纳入标准后,展开分组研究,组别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同时分析区别护理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将相关数据予以整合做详细阐述。结果 经统计分析后,观察组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低,对照组数据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性明显p小于0.05。结论 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不断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全面推广运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重症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常见问题,以及如何合理用药。方法  在心血管内科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筛选出500例用药治疗的患者,回顾分析其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合理用药措施。结果  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发生率最高,占比3.6%,其次是药物配伍不合理,占比1.0%。结论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药物配合不合理,需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预防,以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 标签: 合理用药 心血管内科 常见问题 临床用药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即使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比较好了,但仍有50%左右的患者会因为心血管疾病致死或者致残,加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可以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良好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康复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与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 HAMA、HAMD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心血管内科患者释放不良情绪,有利近期生活质量,改善于预后提高。

  • 标签: 综合护理 心血管内科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方法。观察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乱数表法于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在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选择67名进行对比实验,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患者34例,主要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开展治疗工作,实验组患者33例,以常规治疗方式与舒血宁、曲美他嗪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为主,针对两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各类实验数据的观察,实验组患者的心电图总有效率、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血脂各项指标等重要的数据信息都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常规治疗与舒血宁、曲美他嗪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开展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治疗工作,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发病次数,且对其心部功能进行改善、强化,优化各项血脂指标。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 临床效果 联合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即使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比较好了,但仍有50%左右的患者会因为心血管疾病致死或者致残,加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可以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良好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康复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采用ADAPT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90天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NIHSS 评分。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术后NIHSS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在治疗效果和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对比意义。结论:未来ADAPT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方面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急性脑动脉闭塞 ADAPT技术 血管内再通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治疗房颤合并房早患者胃管内注入胺碘酮引发全身性过敏性疾病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早期识别患者病情变化,提高预判能力,保持皮肤干燥,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感染,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严防并发症。

  • 标签: 房颤,胺碘酮,过敏反应
  • 简介:目的:报道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椎板侧隐窝扩大开窗减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90-1999年共手术治疗54例腰椎管及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例。应用一侧或双侧椎板扩大开窗及椎板下潜行减压、黄韧带切除,神经根管侧隐窝减压并保留棘突、棘上及棘间韧带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46.8个月,优34例,良12例,可26例,差1例。另有一位老年患者术后第5天突发心梗死亡。结论:该手术在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同时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及减少了术后疤瘢而致的医源性狭窄。

  • 标签: 阶段性腰椎管狭窄症 诊断 椎板侧隐窝 扩大开窗减压术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在腰椎管狭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传统围手术护理措施(对照组)和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模式(观察组)进行医疗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术后镇痛、消化道恢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及术后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能加速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围手术期 快速康复 医护一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6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把60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方法,研究组患者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采用JOA评分标准对两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优21例,良4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对照组优13例,良6例,中9例,差2例,优良率为63.3%。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80.5±9.9)min,出血量(109.6±9.8)mL;对照组手术时间(145.5±20.5)min,出血量(395.2±25.5)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轻、手术对腰椎稳定性负面影响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皮全脊柱内镜 精准减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肝癌患者治疗中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共计抽取 90例肝癌患者参与本次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于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入我院进行治疗,将其通过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仅实施放疗治疗,研究组实施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治疗,分组对比 9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检查中 HIF-1α、 VEGF水平以及治疗后副作用发生情况。 结果 90例患者治疗后血清检查中 HIF-1α、 VEGF水平对比来看,研究组 HIF-1α高于对照组, 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肝癌患者治疗中在放疗治疗的同时配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手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治疗安全性,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放疗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心血管内科患者,在2018年11月开展本次实验,在2020年10月开展本次实验,共计130例患者参与其中。所选患者均接受随机编号处理,将奇数编号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偶数编号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利用一般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实验组患者,对两组患者护理认可度、顺应性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护理认可度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上升幅度相比对照组较大,分别为96.92%与76.92%,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顺应性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上升幅度相比对照组较大,分别为98.46%及83.08%,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显著高于一般护理模式,其在提高患者护理认可度及顺应性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一般护理模式 护理工作 优质护理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解放军264医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8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P〈0.01),患肢麻木、冰凉、无脉症状完全消失。围术期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6~10个月无复发。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且没有增加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肝癌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而试验组患者采取TACE联合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比较治疗前后AFP水平、肝外转移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经药物治疗为11.90%;试验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47.62%;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肝转移情况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能提高治疗肝癌的疗效,降低复发和转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肝动脉化疗栓塞 血管内皮抑素 临床疗效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97例,均为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4.0%(47/50)高于对照组76.6%(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 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针对进入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可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心血管内科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TCCF)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对16例TCCF患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瘘口一次性完全闭塞,1例瘘口闭塞不全,1例瘘口太小未闭塞。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性治疗tccf创伤小,疗效可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外伤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球囊 栓塞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