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菌株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出情况,了解我院医院感染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CRAB)的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CRAB,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菌株是否携带OXA-23、TEM、SHV、VEB、CARB、DHA、VIM、IMP、PER、aac(3)-I、aac(6')-Ib、aph(3')-I、armA、sul1和sul2基因。结果:53株医院感染CRAB对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较敏感,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达50%以上,基因检出率依次为:TEM100%,OXA-2396.23%,armA90.57%,aac(6')-Ib22.64%,aac(3)-I26.42%,aph(3')-I73.58%,sul130.19%,sul256.60%,SHV3.77%,VEB、CARB、DHA、IMP、VIM、PER未检出。共14组耐药基因检出与耐药情况完全相同的菌株。结论:我院医院感染CRAB的患者仍可考虑选用复方新诺明和妥布霉素进行治疗。我院定居并繁殖的CRAB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机制可能与TEM酶密切相关,携带OXA-23基因可能是耐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重要因素,检出率低的耐药基因可能在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机制中的作用不大。我院不仅存在科室内部的交叉感染,而且存在科室之间的交叉感染,应加大力度做好感染控制工作。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 耐药基因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前注射氟洛芬酯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镇痛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择期在全麻醉下行腹腔镜剔除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30-48岁,ASAI级或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麻醉前静脉注射氟洛芬酯1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程度,并同时监测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清醒后静息状态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用于呼吸时VAS评分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术前静脉注射氟洛芬酯对腹腔镜剔除子宫肌瘤可产生一定超前镇痛效应。

  • 标签: 子宫肌瘤 氟比洛芬酯 腹腔镜
  • 简介: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格犬血浆中的氯维地平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去乙基非洛地平(H152/81)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氯维地平脂肪乳注射液在格犬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方法:本实验采用尼莫地平作为内标,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处理,分析柱为SynergiPolar-RPC18色谱柱(80,4μm,50mm×2.0mm),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和10mmol/L醋酸铵水溶液,采用梯度洗脱,使用电喷雾电离源(ESI),采用MRM扫描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氯维地平在1~200ng/mL、去乙基非洛地平在5~10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待测物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相关要求。血浆样品经历3次冷冻-解冻循环和-80℃放置27d都是稳定的。结论:本方法适合用于氯维地平脂肪乳注射液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标签: 氯维地平 去乙基非洛地平 LC-MS/MS 生物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进行PLD治疗时致HFS应用局部冷敷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我院进行PLD治疗致手足综合征的乳腺癌患者中随机选取26例进行自身两侧手足应用局部冷敷的对比研究。结果 进行局部冷敷的研究侧手足出现HFS症状的几率远低于未局部冷敷的对照侧手足,同时发生HFS的严重程度也比对照侧轻。结论 局部冷敷对乳腺癌患者在进行PLD治疗时所出现HFS的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干预方式简单经济、易操作等,值得继续临床研究。

  • 标签: 局部冷敷 乳腺癌患者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 手足综合征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术患者用药氟洛芬酯+右美托咪定对其强化麻醉术后苏醒、疼痛等方面影响作用。方法: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6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行甲状腺术,平均分配,用药右美托咪定为常规组,氟洛芬酯+右美托咪定用于观察组,效果分析。结果:术后苏醒时间、生命体征,观察组苏醒用时短,生命体征趋向稳定(P<0.05),疼痛情况,观察组各时段均评分均较低(P<0.05),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甲状腺术强化麻醉患者,氟洛芬酯+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可缩短患者术后苏醒用时,减轻其术后疼痛,用药效果良好。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右美托咪定 强化麻醉 甲状腺术 术后苏醒 术后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的相关性,为提高青霉烯类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2012–2016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消耗金额、使用频度、占全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占和4种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并将耐药率与使用频度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12–2016年期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增长了97.6%,总使用频度增长了111%,使用频度占提高了41.5%,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与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呈显著正相关(r=0.888,P〈0.05),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与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青霉烯类的使用对部分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变化影响较大,其临床应用需要加强管控。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使用频度 革兰阴性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市(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离得到的5000例肠杆菌科细菌开展此次研究,其中有120例美罗培南抑菌环的直径≤20mm,采取抗菌药物试验鉴定确定存在45株CRE,之后实施耐药试验,进行耐药基因筛选,采取PCR法来检测青霉烯酶基因与其阳性产物序列。结果:本研究分析发现,CRE对各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类、青霉烯类等)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比P>0.05;PCR法测序发现,存在29株blaIMP阳性菌株,类型均是IMP-4型,存在11株blaKPC阳性菌,类型均是KPC-2型;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存在5株肺炎克雷伯菌Kpn6617(携带2种青霉烯酶基因),其他均显示是阴性。结论:细菌耐药是导致青霉烯酶出现的最主要因素,主要的酶型是IMP-4,因此要根据细菌耐药的特征给予相对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利用率。

  • 标签: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耐药机制 医院感染控制
  • 简介:比较伊达星联合阿糖胞苷(IA组)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组)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住院总费用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选取了102例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别给予伊达星联合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的一疗程(3+7)模式治疗,统计治疗效果和住院期间各项费用,结果IA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均高于DA组(60.00%vs.30.56%,86.67%vs.69.44%),虽然伊达星的费用远高于柔红霉素,IA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显著高于DA组(P〈0.05),但成本效果分析显示IA方案优于DA方案,也就是说在与阿糖胞苷联用时,伊达星与柔红霉素相比更为有效、经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伊达比星 柔红霉素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免疫浊法(My5-FU^TM法)和LC-MS/MS法测定胃癌患者服用替吉奥(S-1)后血浆中5-FU浓度,构建My5-FU^TM法测定服用替吉奥后5-FU的血药浓度。方法:30例初治胃癌患者首次服用替吉奥50mg,分别采用My5-FU^TM法和LC-MS/MS法测定口服替吉奥0、2、4、6、8、12h血浆中5-FU的浓度,获得患者的AUC0-12、AUC0-∞、Tmax、Cmax、T1/2。结果:My5-FU^TM法获得AUC0-12、AUC0-∞、Tmax、Cmax、T1/2分别为:(1109±488)ng·mL^-1·h,(1240±589)ng·mL^-1·h,(3.64±1.34)h,(196±69)ng·mL^-1和(2.52±1.34)h;LC-MS/MS法为:(614±280)ng·mL^-1·h,(656±318)ng·mL^-1·h,(3.58±1.27)h,(119±43)ng·mL^-1,(2.28±1.03)h。两种方法所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血浆中5-FU的均值浓度变化差异显著(P=0.0045)。结论:My5-FU^TM法可以用于检测胃癌患者口服替吉奥后5-FU的血浆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稳定性高等优点,也可用于服药替吉奥后5-FU药代动力学研究。

  • 标签: 胃癌 替吉奥 5-FU血药浓度 My5-FUTM法 LC-MS/MS法
  • 简介:目的:评估舒芬太尼复合左布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在下腹部或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ASAⅠ—Ⅱ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Ⅰ组:0.75%左布卡因12mg+舒芬太尼2μg;Ⅱ组:0.75%左布卡因12mg+舒芬太尼4μg;Ⅲ组:0.75%左布卡因12mg+舒芬太尼6μg;Ⅳ组:0.75%左布卡因15mg。各组均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镇痛维持时间(T10)、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血液动力学影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Ⅱ组、Ⅲ组、Ⅳ组(P〈0.05),镇痛维持时间(T10)短于其它组(P〈0.05);Ⅰ组、Ⅱ组、Ⅲ组用药后血液动力学影响小,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Ⅳ组(P〈0.05);Ⅱ组和Ⅲ组麻醉效果相当;4组恶心、头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舒芬太尼4μg复合左布卡因12mg蛛网膜下腔麻醉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

  • 标签: 舒芬太尼 左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 麻醉 下腹部 下肢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应用等比重布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采用重比重布卡因)、40例观察组(采用等比重布卡因);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最高胸椎阻滞平面更高,T10阻滞时间更高,单侧神经阻滞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比重布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能取得理想效果,该麻醉方法的优势十分突出,其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 等比重布比卡因腰硬 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肝素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STEMI行急诊PCI的老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伐卢定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替罗非班联合肝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2h心电图ST段回落和治疗30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IMI分级中各级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h心电图ST段回落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内研究组患者出血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肝素在老年STEMI急诊PCI术中应用可辅助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但替罗非班联合肝素易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伐卢定具有更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比伐卢定 替罗非班 肝素
  • 简介:摘要:随着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导致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出现,导致患者的死亡率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医疗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众多治疗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方案之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属于混合制剂之一,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属于非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之一,尤其对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抑制效果理想。本文就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研究进展如下阐述。

  • 标签: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医学实验目的为分析氟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一年间在我院进行微创手术的患者,共计60例,分为实验与对照两组,实验组采用氟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来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的痛觉过敏,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展开分析。结果:实验结果对比显示,实验组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右美托咪定 预防 麻醉后痛觉过敏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的心脑血管疾病160例为研究组,并选同期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人员均通过免疫浊法对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为(1.77±0.31)mg/L,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为(0.13±0.02)mg/L,研究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A组、B组、C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且A组水平B组和C组低,而B组水平C组低(P<0.05)。结论 通过免疫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以为临床中的疾病类型、病情发展情况判断提供便利。

  • 标签: 免疫比浊法 心脑血管疾病 血浆D二聚体 临床检验
  • 简介:目的:了解干预前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用药合理性情况,探讨实施干预后降低药占的成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干预前)和2014年(干预后)的归档病历中导致药占偏高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后,超剂量用药、超浓度用药、无适应证用药、未首选国家基本药物、超疗程用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等问题比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选药档次偏高问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对不合理用药问题实施的干预措施可促使药占进一步降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药占比 降低 干预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加环素与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多药耐药菌重症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 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对患者进行替加环素联合用药治疗与采用青霉烯联合用药,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在比较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替加环素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免疫球蛋白和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情况更优于青霉烯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 标签: 替加环素 碳青霉烯类 多药耐药菌 重症腹腔感染
  • 简介:目的研究氟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高血压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ASAⅠ~Ⅲ级,要求术后镇痛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分别在诱导前、手术结束前给予氟洛芬酯各50mg,对照组则分别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注,观察诱导前(T0)、拔管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3min(T3)、5min(T4)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并记录术后不同时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PCA按压次数.结果2组T1、T2和T3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均明显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T4时试验组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仍较T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1~T4时点SBP、DBP、HR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躁动及咽喉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试验组在术后1、6h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试验组PCA按压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洛芬酯超前镇痛可减少高血压患者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不影响患者的苏醒,并能降低拔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 标签: 超前镇痛 氟比洛芬酯 高血压 麻醉 报告期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研究由喹诺酮类和青霉烯类药物诱导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之间的交叉耐药,以及与庆大霉素(CN)、头孢哌酮,舒巴坦(ScD之间的交叉耐药情况。方法用左氧氟沙星(LEV)和亚胺培南(IPM)分别诱导3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1株为标准菌株,2株为野生菌株),使之耐药,通过检测LEV、IPM、CN、SCF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末耐药菌株的MIC进行对比,观察药物问的交叉耐药情况。并通过对2005-2008年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观察上述药物间的交叉耐药情况。结果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32、16、16、32μ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8、8、64μg/ml和8、16、16、32μg/ml;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16、128、64~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8、8、8、64μg/ml;和4、16、8、64μg/ml。结论由LEV、IPM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LEV、IPM、CN、SCF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喹诺酮类与青霉烯类药物的滥用都可能导致广泛的细菌交叉耐药。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 抗药性 微生物
  • 简介:目的:评价替夫定(LDT)序贯疗法对干扰素-α(IFN-α)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耐药性及其对血清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经IFN-α治疗24周的HBV-DNA水平下降〈10~2U/mL、HBeAg持续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观察组),给予LDT序贯治疗120周;另选同期HBeAg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对照组),给予初始单用LDT治疗12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或血清转换率及耐药率的差异,并分析HBsA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0周时ALT复常率、HBV-DNA及HBeAg阴转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eAg阴转率和转换率的总发生率为62.79%高于对照组为34.88%(P〈0.05);两组HBeAg血清转换患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10例)治疗不同疗程后HBsAg水平与基线比较,HBsAg水平随着疗程延长逐渐下降;治疗48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在治疗96周后出现HBsAg阴转;两组患者中44例HBeAg持续阳性患者耐药10例(其耐药率为22.73%),其中对照组7例占16.28%,观察组3例占18.75%,经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FN-α疗效不佳患者,采用LDT序贯治疗120周的总有效率优于初始LDT单药治疗,HBeAg血清转换者长期抗病毒治疗有获得HBeAg阴转的可能;但对HBeAg持续阳性者,在后续LDT单药治疗中仍有发生耐药的风险,需考虑进一步优化治疗。

  • 标签: 替比夫定 序贯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应答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