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正>藏族的萨满教指藏族的原始宗教,或称原始本教,它是萨满教在藏族地区的一种变异形态。②笔者之所以将藏族的原始本教称为萨满教,是从对作为这种宗教主体的宇宙结构论及构成其信仰基础的灵魂观念的分析中得出如此结论的。萨满教最基本的特征是灵魂不灭与灵魂飞升的观念,萨满本身也是灵魂观念的产物,是人与灵魂(或者说神与

  • 标签: 萨满教 灵魂观念 宇宙结构 藏族神话 三界 灵魂转世
  • 简介:2010年7月8至10日,"二十世纪的和平观念、挑战与经验"研讨会暨第三次中欧社会论坛和平议题分组讨论会在长春市新吉粮大酒店召开。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赵轶峰教授、周颂伦教授、张强教授、罗冬阳教授、权赫秀教授、朱相吉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徐勇教授、

  • 标签: 二十世纪 和平观 长春市 经验 东北师范大学 副教授
  • 简介:在“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韩江流域,把“客家人”视为一个族群的观念,是在数百年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观念的形成,明显受到该地域百姓口耳相传的关于祖先来源的“历史记忆”的影响,但其关键之处,在于实现对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人群分类观念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近代族群分类意识的传入、近代教育的推广和近代城市兴起所引起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历史演变过程 韩江流域 客家人 民众 日常生活经验 近代教育
  • 简介: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与史学史,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了该中心三位教授的文章,对古希腊史学的普世观念、早期罗马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中世纪历史分期理论的特点等问题作了讨论。易宁教授的文章指出,公元前四至二世纪古希腊哲学斯多葛学派与史学家埃浮

  • 标签: 历史理论 希腊史学 中世纪 古代 西方 史学史研究
  • 简介:"树崇拜"是世界各地早期人类一项重要的信仰习俗,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广泛的影响.三星堆出土的三千年前的青铜神树和四川等地出土的东汉前后的大量青铜钱树,是"树崇拜"的珍贵遗物.它们不仅造型优美、内涵丰富,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研究两者的特征、异同及其演变情况,有助于揭示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发展变化及其所反映的历史问题.

  • 标签: 神树 钱树 树崇拜
  • 简介:一本阐释方志观念的新书──简介《区域发展的认识和表述》张权利。兴麒著《区域发展的认识和表述》出版后;受到方志界的好评。北京大学于希贤先上说:“此书文理兼收,古今并重,提出一家之言,能顺理成章,颇有发明创新。”该书分阿部分,涉及方志渊源,方志学指导思想...

  • 标签: 区域发展 于希贤 方志学 方志界 文字记述 指导思想
  • 简介:"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论转向了建构论。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性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 标签: 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 简介:社会学家把教育看作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制度的重要功能就是“有系统、有目标地实现人的社会化”,即一定社会中的文化规范及社会价值体系,在个人人格中产生内化的作用。涂尔干指出,社会决定了教育,教育也能对社会发生反作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和社会制度。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系统。狭义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与看法,它决定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 标签: 教育观念转变 藏族妇女 天祝县 甘肃省 人的社会化 社会价值体系
  • 简介:该文以中亚回族(东干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其在中亚居住逾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地域观念与民族认同的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亚回族(东干人)民族观的内核是地域观念,在中亚生活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其地域观念历经官方民族主义、语言民族主义等语境的塑造,被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寻求领土主权的民族共同体,因族群内部迁徙记忆的差异,其地域观念不仅延续下来,且苏联解体后在中亚建构民族国家的语境中反过来被民族观再塑造,衍生出新的地域观。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亚民族的民族观及其特点。

  • 标签: 中亚回族(东干人) 地域观念 民族认同
  • 简介:从古代埃及流传下来的文物和遗迹多数都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来世观念相关.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古代埃及人始终没有放弃对来世的追求.他们把尸体制作成木乃伊、修建豪华的墓室并且给死去的人奉献祭品.从表面上看,古代埃及人的来世观念从古王国到王朝后期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他们留下来的有关文献,我们会发现他们对命运和来世的认识及其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古代埃及人生前刻写在墓碑和墓壁上的自传,它们充分表达了墓主人在探讨死亡这个人生重大命题时的企盼、恐惧和无奈的复杂心态.

  • 标签: 古代埃及 死亡 来世 墓葬
  • 简介:三星堆二号坑出土遗物1300件(含残片和残片可识别出的个体),有青铜器、金器、玉器和石器,还有象牙和海贝等。其中青铜器735件,器型种类最为丰富,有立人像、人头像、兽首冠人像、跪坐人像、人身形牌饰、人面具、兽面具。

  • 标签: 三星堆 宗教观念 出土遗物 青铜器 人像 面具
  • 简介:本届修志,80年代起步,近20年来,广大方志工作者荜路蓝缕,广搜资料,辛勤笔耕,大批修志成果陆续面世。已出现的市、县两级志书,一部书少则数十万字,多则数百万字,汇集了极为丰富的地情资料,反映出当地地情研究的最新成果,多为当地著述史上空前

  • 标签: 镇江市 读志用志 新途径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 地情资料
  • 简介:异端和大众虔敬运动困扰着12、13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它们纷纷挑战教会权威,宣称平信徒也分有赦罪的权力,由此引发神学界有关赦罪有效性的争论。本文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赦罪观念为例,展示经院神学家对教会权威的理解。在阿奎那看来,教会持有的'钥匙的权力',其本质是施予恩典的权力。面对人类罪的现实,他认为正义的律法需由爱的恩典作为补充,才有可能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权威主体内在的神圣性是其效力长久的根本保证。

  • 标签: 托马斯·阿奎那赦罪 罪赎 观念核心
  • 简介:《华阳国志》文本内容显示,以常璩为代表的两晋巴蜀士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其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均以中原儒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这使得巴蜀士人成为结束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也使得成汉政权所面临的认同危机明显不同于两晋时期其他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在巴蜀地区的传播,是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基础。

  • 标签: 《华阳国志》 巴蜀地区 两晋时期 国家认同 民族观念 士人
  • 简介:<正>Theconceptof"purity"and"pollution"existsineveryethnicgrouporculture,andtheemergenceandexistenceofthisconceptiscloselyassociatedwithgeographicenvironment,religiousbelief,modeofproduction,lifestyle,moralsandworldoutlook,andissupportedandrestrictedbyawholesetofculturallogicshiddendeeplyinthesocialstructure.Differentethnicgroupsandcultureshavedifferentcriteriaforclassificationof"purity"and"pollution".Onearticle,behaviororsocialphenomenonmaybedeemed"pure"byoneethnicgroup,but"polluted"byanother.Thehumanperceptionof"purity"isa

  • 标签: 洁净 文化诠释 藏族 神圣 农民 观念
  • 简介:'自由与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基本原则。大革命中受新的人权思想的影响,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近年的研究中,从属与自由,男性与女性,家庭与国家,传统秩序与革命原则等相应概念常常被归结在'私人空间'和'公共领域'这一结构中讨论。以家事法庭为代表的革命立法机构试图打破旧制度下传统的社会结构,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妇女对自身地位和权益的反思,启蒙了妇女的女权意识。同样,大革命的政治舞台也为妇女进入公共领域创造了条件,促成了妇女的革命实践和女权思想的产生,为日后女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立法改革的稍纵即逝,荒谬的公民划分,'女公民'称号的授予与实权的限令,'共和母性'的道德约束,都将大革命的原则大打折扣。革命资产阶级的理想在现实政治中不过是一场'自由与平等的幻梦'。

  • 标签: 女公民 女权思想 自由与平等 女权运动 家事法庭 革命实践
  • 简介: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原副省长.政协第七届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席,青海土族研究会名誉会长马元彪。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4月8日7时10分在互助土族自治县逝世,享年80岁。

  • 标签: 互助土族自治县 名誉会长 青海省 副主席 政协 中央领导
  • 简介: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其腰坑的底部距地表的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的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的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的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的体现,商墓底部的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的入口,腰坑中的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的引领者。

  • 标签: 殷墟 商代墓葬 腰坑 黄泉观念
  • 简介:民间信仰因缺乏统一教义和组织形式而被杨庆堃先生归为分散性宗教,但是这种分散性的信仰形式却与世俗社会的制度和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以闽南保生大帝信仰为例,当地民众宣之于口的三个信仰观念——"灵""份"与"缘"以及相关实践,从信仰观念的共享和实践的角度,展示了民间信仰神明与庙宇网络的形成以及民间信仰的弱关系与地缘、血缘强关系的结合,从而围绕神明信仰形成了超越社区、地域甚至跨国的信仰共同体。

  • 标签: 信仰观念 人群结合 保生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