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清代江南为研究对象,从与当时的民生密切相关而且在近代变迁过程中比较受到关注的环境与用水卫生等方面入手,初步考察了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认为在传统时期,国家基本上没有关于公共卫生的立法,但在地方官府和社会的层面上,相关的观念和行为多有存在,大致可以保持自然和社会生态的相对平衡.嘉道以降,随着江南自身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西方文明的输入,众多士人针对旧有卫生体系的弊端,认为有必要引入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度,制订日常巡查惩罚条令,即直接以公共和国家的权力介入卫生的经常性管理,从而使卫生事业逐渐由个别的、自为的、缺乏专门管理的行为逐步转变成系统化的、有组织的、纳入官方职权范围的工作.

  • 标签: 江南 卫生观念 卫生行为
  • 简介: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自我"与成为真正的"个体"。《音乐史》作为一门注重知识讲解与历史逻辑的理论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学生的兴趣与主见,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性与创新性的"人",教师的个性、观念的改革、设计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通过几个教学案例总结反观教师与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人"的构建。

  • 标签: 人本主义 音乐史 教学改革 个性 创新
  • 简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把创新提高到一个民族灵魂的高度,表明创新在我国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面向21世纪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 标签: 《银川生活年鉴》 创新精神 年鉴信息 篇目设置
  • 简介: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命题中,“生”和“义”的内涵并不对称。“生”是自然概念,内含单纯;“义”是文化概念,内含丰富。从“舍鱼取熊掌”到“舍生取义”,其间有逻辑断点,前者是利益选择,后者是道德选择。

  • 标签: 利益选择 道德选择 舍生取义
  • 简介:在白先生担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中,我担任第七卷的主编,第七卷包括五代、辽、宋、夏(西夏)、金时期。习惯上常把五代作为隋唐时期的一个部分,称为隋唐五代时期,而把其它4个皇朝作为一个时期,多称为宋或宋辽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则按皇朝建...

  • 标签: 《中国通史》 史学思想 民族平等 白寿彝 中国历史 少数民族政权
  • 简介:在白先生担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中,我担任第七卷的主编,第七卷包括五代、辽、宋、夏(西夏)、金时期。习惯上常把五代作为隋唐时期的一个部分,称为隋唐五代时期,而把其它四个皇朝作为一个时期,多称为宋或宋辽金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则按皇朝建...

  • 标签: 《中国通史》 史学思想 民族平等 白寿彝 中国历史 少数民族政权
  • 简介:组织人事工作的核心在于正确掌握和运用党的组织人事工作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人事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树立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以德为先,创新观念,不断提高组织人事工作能力。

  • 标签: 组织人事 工作 能力
  • 简介: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伴随着明代王朝的灭亡而受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的猛烈抨击,不意竞导引出清人全面否定宋明理学之结果。影响所及,近百年来理学及理学家的文道观及其诗学实践等研究问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历史困境。而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问题,涵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学、文学等诸文化形态,反映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大文化类型之一——宋型文化的哲思意趣、审美取向与文化追求的精微、雅正、弘大气象。只有对此作纵深的研究突破,才可为相关研究课题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和进行研究的理论元点。仔细寻绎前哲时贤的研究足迹,分析其得失,有利于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两宋 理学 文道观 诗学
  • 简介:新世纪我省第一个地方志年度工作会就要结束了。连日来,会议围绕如何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创造性地开展我省地方志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形成共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会上,宗源同志和玉钧同志分别代表省人大、省政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预期 总书记 工作会 共谋 年度
  • 简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注重和热衷于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修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借助乡村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使其在推行基层村落社区的公益观念、净化社区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梅花拳 北杨庄 文场 公益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化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 标签: 民主观念 现代化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 简介:中国“大一统”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是近代中华民族抵抗西方侵略和反对分裂斗争最可依赖的政治文化源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不仅深深植根于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心灵深处,更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和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在西藏地方与内地中原政权和各民族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纳入元中央王朝管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西藏近代的反侵略、反分裂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

  • 标签: 大一统 西藏 近代 反分裂 反侵略
  •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温州人移民海外,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本文拟从民俗学视角审视和解读海外温州人,研究巴黎的"温州现象",重点探讨如下问题:这些非精英移民是怎样从温州来到巴黎、在巴黎获得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融入法国社会的?作为一个外来群体,他们原有的民俗观念与行事方式在异国他乡有什么改变?这些都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巴黎 温州人 民俗文化 互动 重构
  • 简介:林鸿被明清批评界视为明初复古的先声,并将后来台阁体"鸣盛"的观念亦归于林鸿的开创。本文通过对林鸿诗歌作品的解读与其诗学观念的探讨,认为上述说法乃是当时一部分诗人的理想和后来诗论家的误读。林鸿尽管有一部分作品有追求盛唐诗风及鸣国家之盛的倾向,但实际上作为闽中诗派的代表,他更多表现出的是隐逸的人生态度与超然冲淡的诗风,并沾染有元代末期诗坛上秾丽哀婉的风气。研究古代作家的诗歌创作,理应认真解读原著并与当时的历史语镜相结合,而不能听信后来某些批评家带有主观偏见的结论。

  • 标签: 鸣盛 复古 冲淡 隐逸
  • 简介:2011年3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召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学习讨论活动动员大会,编委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任廖运建作了动员报告。此后又集中一周时间学习了刘延东、陈奎元、朱佳木在全国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告,学习了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观看了电视片《方志中国》,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自治区领导的讲话,结合参观考察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学习体会交流。

  • 标签: 地方志事业 学习讨论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转变作风 《地方志工作条例》
  • 简介:被精英阶层视为文学艺术的东西,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而言,往往首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探寻这类作品形式和内涵的意义时,需要将其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注意其与总体的文化系统的整合和关联。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吟诗”的聚会对歌传统,人们把请歌者到家里对歌叫作“暖屋”(thau^3run^2:thau^3暖,run^2家屋),强调“吟诗”对于建构一个“暖”的家屋空间所具有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要理解这种歌唱传统,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一个文本,

  • 标签: 吟诗 民间 壮族 西部 广西 歌唱
  • 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敬向红纵论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出路时谈到,博物馆要在社会进步的大潮中立足,就必须勇敢地面对挑战,既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实事求是,尊重规律,通过观念创新、展览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这一事业的发展。

  • 标签: 博物馆 社会进步 展览创新 管理创新 观念创新
  • 简介:作为一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在近代一度被中国知识界所忽视,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逐渐被国人所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既与土库曼斯坦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又与当时中国的现实需要有关。本文从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内报刊对土库曼斯坦的记述入手,分析中国土库曼斯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内在逻辑与影响因素,并以此探讨近代中国对于他者和自身的认识逐步完善的过程。

  • 标签: 中国 报刊 近代 土库曼斯坦
  • 简介:中外道教研究者大多数都把"三洞经书"思想的创立归功于陆修静。而小林正美则把有无"三洞经书"思想,看成是"葛氏道派"所创作的"元始系"灵宝经和以陆修静所代表的"天师道三洞派"所创作的"仙公系"灵宝经最根本的差别之一。本文研究认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其实有非常完整的"三洞经书"思想。而较后出世的"新经"则继承了这一重要观念。至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学说,则是对古灵宝经的直接继承。因而,敦煌本《灵宝经目》原有的"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更加符合古灵宝经的实际情况。而古灵宝经无论是"元始旧经"还是"新经",亦均为"葛氏道派"所创作。

  • 标签: 《灵宝经目》 “三洞经书” 古灵宝经 经典分类 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