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刑事诉讼中要确保被告人陈述的自愿性和任意性;将被告人自愿作出的有罪答辩作为诉讼主体对程序运作方式和实体权益的选择及处分,给予程序奖励,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同时,上述证明方式的转变,也由被告人陈述的性质所决定.我国刑事诉讼在运用被告人陈述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设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

  • 标签: 被告人陈述 刑事诉讼 证据
  • 简介:行政诉讼刑事诉讼都是公法领域解决纠纷的手段,在司法实践中两者交叉的领域大量存在,是否承认其裁判的预决效力便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立法对此较为模糊,使得现实中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本文从立法本源价值的角度考虑了两者关系,并结合域外的经验时现今立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行政判决 刑事诉讼
  • 简介:时下,刑事诉讼学理界和司法界已开始出现了优化、强化司法者“程序意识”的呼声。不少人直言:健全中国刑诉法制的关键是强化“程序意识”和“诉讼意识”。因为程序意识是一种良好的规范观念、科学观念、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执行刑诉讼程序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主体的程序意识的优劣。那么,“程序意识”难以强化的症结究竟何在?有学者开始作了探讨。我们认为:我国当前刑事诉讼中的“行政化”现象,乃是普及和提高程序意识的主要症结之一;用行政方法而不是用诉讼手段解决刑案审理中的有关问题,正是对“程序化”立法精神的破坏;“行政化”现象

  • 标签: 司法者 程序意识 刑诉 诉讼程序 立法精神 刑案
  • 简介:在日常生活和刑事侦查、刑事审判中,电子形式的图像证据已经成为主流,因而应对这种与传统图像证据截然不同的新兴证据形态,必须从证据规则、证明过程等角度进行全新的探索。图像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认定,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为证据规则和刑事证明的理论提供了新鲜的内容。

  • 标签: 图像电子证据 表达内容 数据内容 证据能力 证明力
  • 简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规定:"任何人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无罪,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公约的这条规定通常被称为"一事不再理"原则(nebisinidem),在英美法系中被称为"禁止双重危险"(doublejeopardy)。我国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一事不再理原则,是修改刑事诉讼工作时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已经法院生效判决确定为有罪或无罪的人,法院不得再予审判或科刑。现代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又将这一含义延伸到对诉讼过程中作出的具有实体内容的程序性裁判,也不得再次起诉和审判,如检察机关对被告人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案件即告终止,不得再次起诉和审判。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法律意义和社会价值主要在于:确保法治社会的安定;限制国家追诉权的滥用,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 标签: 不再理 中事 事不再
  • 简介: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仅严重败坏司法公正,而且损害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这一制度安排契合了我国的宪政架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运行机理,蕴含了权力制衡、权利保障和法律监督的本质内核。

  • 标签: 刑事诉讼监督权 权力制衡 权利保障 理论基础
  • 简介: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在细化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同时,首次突破性地规定了关于被告人亲属拒绝出庭权的条款。然而新的规定显得较为粗放,对于亲属拒绝出庭权的行使主体、行使条件以及具体权能均没有明确规定。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中关于近亲属拒证权制度之规定,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应对近亲属拒证权行使的主体范围、行使时间、主要权能和程序保障等予以明晰,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亲属拒证权制度。

  • 标签: 刑事诉讼 近亲属 拒证权
  • 简介:刑事被害人学已成为刑事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对被害人报警意愿的研究却是相当匮乏。以刑事诉讼具体的程序操作层面为分析路径.解读被害人不愿报警的深层法律原因,建立检察机关的起诉政策间接影响警察机关记录活动与被害人报警意愿的双重模式。

  • 标签: 被害人 报警意愿 警察机关记录活动 起诉政策
  • 简介: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民事诉讼的决定,就再审制度和执行制度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完善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申请再审的程序、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进一步强化了执行措施、规范执行行为、加强债权人的权利保护、健全了执行机构,为解决“申诉难”、“执行难”两大社会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支持。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在再审的个别事由、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以及执行异议的审查等方面亦存在有待研究的问题。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修改 审判监督程序 执行程序
  • 简介:量刑情节具有调整量刑幅度、保持量刑均衡、准确适用刑罚的重要作用。完善的量刑情节体系有助于引导法官正确量刑。由于立法背景、立法指导思想以及立法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国现行法关于量刑情节的规定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不仅规定不全面,而且也不尽合理,有许多需要修改和完善之处。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审视,完善量刑情节的立法方式、丰富量刑情节的内涵、确立量刑情节竞合的适用规则、合理确定量刑基准,是推进量刑科学化、精确化和透明化,实现量刑公正的可选之策。

  • 标签: 量刑情节 立法方式 内涵 量刑情节竞合 量刑基准
  • 简介:我国现行诉讼中对于侦查辨认未作规定,只在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等方面作粗略规定,相应侦查实践中辨认措施也存在诸如适用草率、程序违法、方法不当、笔录制作随意等弊端。有必要在借鉴观察比较视野下辨认制度之预先询问与告知、说明规则、分别辨认和混杂辨认规则、禁止暗示和诱导规则、辨认保密规则、程序保障规则的基础上,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辨认从制度与运作层面予以重构、完善。

  • 标签: 辨认刑事诉讼 重构
  • 简介:在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内部司法鉴定一直未能与侦查鉴定相区分,出现了"自侦自鉴""侦鉴合一"的乱象,这对最终鉴定意见的公正性、客观性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司法的公正及公信力。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侦查机关内部侦鉴分离应作为加强现代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而被采用。结合法律的基本原理与国外成熟的经验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侦鉴分离制度,即侦查与鉴定的相对分离而不是绝对分离、职能或机构的分离而不是机关的分离。

  • 标签: 侦鉴分离 司法鉴定 刑事侦查 刑事诉讼
  • 简介:行为证据分析意见是“定性质”、“定范围”及“脸谱刻画”的重要依据;是认定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过程中是否具有主观故意的重要依据。它的运用可以拓展庭审视野,助力审判,提升认定犯罪的精准性。它是有效串联其他证据形式,形成逻辑严谨、结构坚固的证据链条,提升证据的整体证明力的保障;是揭示行为细节、全面把握案件事实,准确理解犯罪心理轨迹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行为证据 行为证据分析意见 诉讼资格
  • 简介:目前我国虽然排除了对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所取得的证据的采信,但依然未排除由此取得的派生性证据的采信。这既存在着立法方面的疏漏,同时也发生在司法实践当中。通过分析“毒树之果”的概念,挖掘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当中对于“毒树之果”排除规则的缺陷,据此制定制度上的对策,从而为我国的立法实践和司法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毒树之果 排除规则 刑事诉讼 激活路径
  • 简介:我国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虽然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从法理上明确否认过去长期实行的有罪推定做法。但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无罪推定原则还具有不完整性,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审判中的应用还要结合中国实际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国应首先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宪法地位,并在修改刑事诉讼时从明确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强化辩护权,完善审前羁押制度等方面全面确立该制度。

  • 标签: 刑事诉讼 无罪推定原则 人权
  • 简介:中国股市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不充分人所俱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犯,既要在实体法上赋予其必要的权利,还要在程序上为其设定权利救济的司法手段.昔日的刑事制裁、行政监管已不足以有效的规制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欺诈行为.在赋予证券投资者民事实体权利的同时,开辟其寻求法定救济的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毋庸质疑,但证券民事诉讼毕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诉讼,它在具体内容上应该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应该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发进行制度上的设计.本文作者正是从诉讼的角度来论证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来有效的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益.

  • 标签: 证券民事赔偿机制 诉讼法 诉讼制度 刑事制裁 实体权利 设定权
  • 简介:由于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与被追诉人财产权利存在冲突,因此刑事诉讼中的诸多措施极易侵犯被追诉人的财产权利。借鉴民法和民事诉讼中关于财产权保护的相关制度,通过有选择的改造,从实体权利构建和程序制度保障两方面,建构刑事诉讼中的财产异议制度,以期对被追诉人之财产权起到切实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财产权保护 刑事诉讼 司法听证
  • 简介:人权问题,由来已久,从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3发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进人本世纪以来,人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重视对人权的保障。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不讲人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人民为自已的生存权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自己的各项权利的实现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某些指导思想的错误,人权保护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1954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 标签: 刑事诉讼 立法 人权保障 无罪推定原则 起诉制度 强制措施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的很多规则之所以在实践中失范,根源是缺失以人本精神为指导的诉讼理念和漠视对刑事诉讼主体程序利益的保护。刑事诉讼的修改应当以刑事诉讼程序个人主体性为维度,通过规则对当事人的相关程序利益进行保护以避免诉讼程序个人主体性的缺失,从而最终建构具有人本精神内涵的诉讼理念和注重程序利益保障的刑事诉讼机制。

  • 标签: 形式规则 程序利益 个人主体性 人本精神
  • 简介:程序性辩护是与实体性辩护相对应的一种辩护权行使方式,它是针对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行为的合法性向中立的裁判者提出申请或者质疑,请求其作出权威的程序性裁判,使被侵害的权利获得司法救济,进而间接地证明被追诉人无罪或者罪轻的一种辩护方式。当前程序性辩护在我国法律中有所体现,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现有规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实践中的运用更是被忽视,因此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予以完善。

  • 标签: 程序性辩护 程序性违法 程序性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