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CEA、CA125、CA19-9和CA72-4联合检测对大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44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28例大肠息肉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EA、CA125、CA19-9和CA72-4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大肠息肉患者和健康体健者(P〈0.05)。大肠癌DukesC-D期患者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DukesA-B期患者(P〈0.05)。同时大肠癌高、中分化患者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和低分化患者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结肠癌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单一标志物。大肠癌患者作根治性切除术后1个月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作姑息性切除术后1个月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含量与术前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EA、CA125、CA19-9和CA72-4水平可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手术方法的选择、疗效评价及预后监测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CEA CA125 CA19-9 CA72-4 联合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编码基因EPHX1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枪索相关数据库中的文献,获取有关EPHX1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Statal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计算合并效应量OR值及其95%可信f)(间(CI)。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EPHX1337T〉C多态位点的共8个研究,累计病例584例,对照98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CYST)的OR值为1.47(95%CI=1.26~1.72,P〈0.001);纯合子比较模型(CCvsTT)的OR值为1.88(95%CI=1.40~2.52,P〈0.001);隐性模型(CCVvsCT/TT)的OR值为1.73(95%CI=1.36~2.21,P〈0.001)。EPHX1416A〉G多态位点共6项研究,累计病例432例,对照69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GVSA)的OR值为0.75(95%CI:0.59~0.95,P=0.018)。结论EPHX1337T〉C多态位点CC基因型与HCC易感性升高有关;416A〉G多态位点等位基凶G可能降低HCC易感性,为保护基因型。

  • 标签: 肝肿瘤 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 EPHX1 遗传多态性 肿瘤易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方法选取1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灌注前后的血清VEGF水平.结果灌注前和灌注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后6个月和灌注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常规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异常、血尿、发热、肝功能异常和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5年和术后2年的复发率分别为6.25%和3.7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6.25%和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消癥汤联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有关.

  • 标签: 中药消癥汤 羟基喜树碱 膀胱癌 复发 VEGF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的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取开腹手术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术后1年、3年、5年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AFP、Hcy水平及术前、术后1年生存质量评分(SF-36)。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92.1±37.5)ml,低于对照组的(368.2±48.7)ml,观察组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进食时间分别为(6.8±2.1)d、(2.7±1.3)d、(1.5±0.5)d,短于对照组的(11.5±2.7)d、(4.8±1.2)d、(3.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血清AF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与对照组(17.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SF-36分值为(65.3±7.0)分,高于对照组的(58.5±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生存率(86.5%)高于对照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予以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血清AFP、Hcy水平,减轻手术创伤,促进其术后恢复,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 开腹手术 甲胎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构建miR-15a-5p和miR-16-5p的荧光素报告载体,利用此载体分析并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3'-UTR区域的确切结合位点,探讨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通过Pubmed和miRBase数据库分别寻找到CCND1基因3'-UTR区域碱基序列和miR-15a-5p、miR-16-5p的碱基序列。找出理论结合位点后,构建荧光素报告载体,并用荧光素报告基因方法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通过基因测序表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CCND1a/Ma和CCND1b/Mb荧光素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将上述载体应用于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CCND1b组的荧光素表达强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3'-UTR区域存在结合位点,其具体结合位置在CCND1b区。这在理论上意味着miR-15a-5p和miR-16-5p可以抑制CCND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CCND1 miR-15a-5p miR-16-5p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作用及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结果: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vs14.3%,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缩短,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并且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 结直肠癌 粘连性肠梗阻 胃肠功能 分子标志物
  • 简介: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与B组(n=44)。A组患者行3D-CRT(3~5野),总照射剂量为66Gy;B组患者行静态调强放疗(5野),总照射剂量为60Gy。两组患者均于放疗前行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亚型水平及外周血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CD3^+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外周血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亚型(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免疫因子(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3D-CRT(66Gy)与调强放疗(60Gy)均可有效改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且疗效显著,但调强放疗放射总剂量少,不良反应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序贯二期射频消融(RF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的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和HBVDNA的影响.方法方法选择87例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接受TACE序贯二期RFA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TACE序贯二期RFA结合NA抗病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及HBVDNA的不可测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的血清ALT和AS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的血清AFP和CA19-9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FP和CA19-9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BVDNA不可测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6.36%(38/44),高于对照组的65.12%(2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序贯二期RFA联合NA抗病毒治疗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可改善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降低血清AFP、CA19-9水平,提高HBVDNA不可测率,为治疗HBV相关性肝癌提供保障.

  • 标签: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 核苷(酸)类似物 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颈椎前路手术包括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corpectomyandfusion,ACCF)、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等,在临床广泛开展,其术后感染发生率极低。回顾文献,既往报道多建议积极清创引流。笔者联合应用利奈唑胺及利福平治疗了1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发生凝固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经1年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颈椎 葡萄球菌感染 表皮葡萄球菌 利奈唑酮 利福平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碱性磷酸(AL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BAP)在评价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随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内分泌疗法治疗的64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内分泌治疗后1年,进行PSA、fPSA、ALP、BAP水平检测以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评价前列腺癌内分泌疗法治疗效果中的应用。结果内分泌治疗后的64例患者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显示共发生51例骨转移;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灶数目>2个骨转移灶的患者的血清PSA、fPSA水平高于骨转移灶≤2个患者的的血清PSA、fPSA水平(均P<0.05);随着骨显像分型的增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PSA、ALP与BAP水平均增高,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PSA、fPSA、ALP、BAP能够实现内分泌疗效的准确评价与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 标签: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内分泌疗法 前列腺癌 骨转移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和放射疗法,2005年批准使用替莫唑胺,化学疗法的效果才得以确定。本文比较中国香港原发性GBM患者接受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的生存时间,探讨GBM肿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MGMT)的甲基化状态在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35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并接受过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的中国香港GBM患者的资料,从石蜡包埋的GBM肿瘤组织中分离出基因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链反应方法(MSP)检测基因MGMT甲基化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比较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和MGMT甲基化或非甲基化状态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4岁。35例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4.7个月(3.1-6.2个月)和11.7个月(6.5-16.6个月),其中18例仅接受单纯放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4.2个月(3.4-5.0个月)和5.8个月(2.0-9.6个月),17例接受同期放化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6.0个月(2.0-10个月)和13.2个月(8.1-18.3个月),P值〉0.05。15例(43%)肿瘤组织中存在MGMT甲基化,MGMT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患者的中位OS分别是16.9个月(12.7-21.1个月)和10个月(5.8-14.1个月),P值〉0.05。结论: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单纯放疗比较,接受了同期放化治疗的GBM患者显示出了更长的总体生存趋势,MGMT甲基化可能是GBM的明显预后较好的因素。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分子标志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 替莫唑胺
  • 简介:背景与目的: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阳性胶质瘤易对甲基化类药物耐药。本研究应用奥沙利铂(oxaliplatin)甘露醇与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联合方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观察其对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治48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WHOⅢ级24例,WHOⅣ级24例)。基于肿瘤组织MGMT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选择化疗方案。MGMT阳性(+或++)者接受VM-26与oxaliplatin甘露醇联合方案化疗。方案为VM-26,80-100mg/(m2.d),d1~3,4周重复一次;oxaliplatin甘露醇,130mg/(m2.d),d1,4周重复一次。按RECIST(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urs,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48例患者资料完整,均可行近期疗效评价。上述病例共行160周期化疗。化疗周期数为2至8(中位周期数为3.3)。依据意向性治疗原则(intention-to-treatprinciple,ITT),无明确可评价病灶9例(18.8%),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3例(6.3%),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1例(23.0%),稳定(stabledisease,SD)12例(25%),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13例(27.1%)。客观有效率(CR+PR)为47.9%(95%CI,37%~80%),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2.9%(95%CI,50%~90%)。最常见的严重毒性反应是Ⅲ度或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10.6%(17/160)。最常见的轻至中度毒性反应依次为脱发(68.8%)、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8.8%)、疲乏(48%)、便秘(41.2%)以及恶心、抑郁与呕吐(均为32%)。结论:基于肿瘤组织MGMT检测结果,VM-26与oxaliplatin甘露醇联合方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是安全的,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总反应率、疾病控制率。

  • 标签: 胶质瘤 高级别 化疗 替尼泊苷 奥沙利铂甘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