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因此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假坦白行为作为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是对坦白从轻政策的必要补充,但是该章节并未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坦白亦或是抗拒)明确规定为法定量刑情节,既然国家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选择权

  • 标签: 抗拒从严政策 政策是否 是否继续
  • 简介:“坦白从宽”的立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为鼓励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从而在量刑上给予较轻的惩罚这个承诺提供了法律依据。无论是从我国的法律渊源,还是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来看,“坦白从宽”都很有必要写进法条。“坦白从宽”主要运用于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讯问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 标签: 坦白从宽 犯罪嫌疑人 讯问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实体与程序的综合体,实体上主要体现为对量刑的影响,程序上主要体现为对繁简分流的影响。因此,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的开展,我国或将引来刑事繁简分流模式的新一轮转型。然而从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简易程序的适用情况和为期两年的刑事速裁程序试点情况来看,认罪认罚型繁简分流模式在程序价值匹配度、程序间区分度、程序简化度、配套保障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解决之道是依托本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深化认罪认罚程序价值,并在试点授权范围对现有诉讼程序进行相应创新与突破。

  • 标签: 认罪认罚 从宽 繁简分流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建立在公诉机关指控被追诉人有罪的基础之上,对认罪认罚的被追诉人施以从宽从轻的处罚,但由于该制度牺牲了被追诉人部分诉讼基本权益,因而须以保障其自愿性为基本前提。应当在厘清认罪认罚制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如何确保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的问题,以期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 标签: 认罪认罚 自愿性 制度构建 权利保障
  • 简介: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也是有着其存在的可能性的摘要,(三)建立和沉默权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在诉讼制度中应该确立沉默权的同时,(二)我国沉默权制度的确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之后

  • 标签: 抗拒从严政策 政策是否 是否继续
  • 简介:审判中心视阈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不仅应当考虑该制度在程序分流和降低司法成本方面所发挥的提升诉讼效率应有功能,而且应当强化其服务并服从于推进刑事诉讼现代化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需要的基本理念,从而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置于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宏大背景中促使二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本文试就审判中心视阈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程序分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完善建议。

  • 标签: 审判中心 认罪认罚从宽 制度改革
  • 简介: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确立刑事政策的调整往往根源于社会形势的变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理念变为现实也正源于此,随着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各种利益碰撞易发多发,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当前刑事案件特点也呈现一些新变化,部分虽已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案件事实清楚、情节轻微、嫌疑人人身危险性及社会危害性均不大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

  • 标签: 实践探究 制度 认罪 审查逮捕 刑事政策 社会价值观念
  • 简介:摘要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的决定,此次修改对于认罪认罚实体制度的构建以及可操作性上都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并且在程序上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速裁程序,这对于我国认罪认罚制度的再完善在立法方面有进一步的保障,但也存在并且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解决。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 自愿性 权利 保障
  • 简介:摘要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问题是《刑法修正案(八)》的一大热点。该修正案确立了对犯罪的老年人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这一新规定是为了适应我国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现实需要和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表现,在新中国刑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拟从刑法的立法背景方面谈一下本人对该原则的看法。

  • 标签: 老年人犯罪 宽严相济 从宽处罚 刑法原则 刑罚目的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要求程序上从快,实体上从宽。检察机关要用好此项制度,必须全面理解其含义,应当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在办案过程中要注重保障行为人权利,及时启动认罪认罚程序,为案件进入审判环节做好繁简分流工作。

  • 标签: 认罪认罚 起诉标准 保障权利 繁简分流
  • 简介:随着“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试点工作展开,实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认罪认罚”的适用范围,对于认罪认罚的适用范围学理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方认为认罪认罚宽制度的范围应包含所有的案件;另一方认为出于对司法公正公正的追求,范围应该有所区别限制。这个问题应该做到循序渐进,从范围有所限制到全面适用过渡。同时在参考英美抗辩交易制度时,还应结合我国司法现状加以选择性吸收。相比较于西方成熟的制度,我国“从宽”裁量范畴模糊,“从宽”范围的明确能有效规避裁量权的滥用。从“程序从简”和“实体从宽”角度分析,以期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日臻完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指的是控诉机关指控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所延伸的制度,在刑事案件中该制度应用较为广泛,程序、实体为此制度性质。刑事法律制度中辩护制度为重要部分,发挥着确保嫌疑人、被告人控辩平等、维护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的作用。但是当前辩护制度并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刑事辩护问题严重,需要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刑事辩护 问题 辩护体系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该制度能够有效促进被告人真诚悔罪,减少诉讼案件累积和司法资源的损耗,提高诉讼效率。但是,该项制度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不免会导致错案发生。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法经济学的角度,结合边际效益递减规律,通过成本和收益来分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论证错案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研究如何提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效率价值,并解决制度带来的负面问题。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 法经济学 错案 诉讼效率
  • 简介:摘要: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完善量刑建议程序既是巩固发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体系的必要之举,也是深入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和逐步实现精准量刑的配套措施,有利于化解量刑争议、提升量刑建议能力、实现司法公正。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具有凝结审前程序中控辩双方共识、约束审判程序中控审关系的特殊效力,在整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处于枢纽地位。目前,量刑建议制度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检双方关系紧张、控辩双方并未实现真正的协商。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量刑建议指导意见》对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制度做了一些规范与调整,但仍需从以上两方面问题入手,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量刑建议。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量刑建议  司法实务
  • 简介:本文从评析外国刑事处罚新动向入手,从刑罚方法与非刑罚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刑事处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与完善出路、笔者认为,中国刑罚改革应当重点注意以下几点:最小限度保留生命刑,增加绝对无期徒刑;合并拘役与有期徒刑,增加有期徒刑长度;吸收国外社会服务刑经验,革新管制刑;将罚金升格为主刑,完善没收刑;将剥夺政治权利改为资格刑,并进一步充实其内容。此外,文章还分析了中国现存的非刑罚方法,并提出了单独进行保安处分立法的建言。

  • 标签: 刑事政策 刑罚改革 刑罚方法 非刑罚方法
  • 简介:在古代,对于考试作弊行为最常见的处罚就是罚科,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取消考生参加后面考试的资格。例如在乡试中作弊的,不准参加下届乃至下下届的会试(全国统一招考);在会试中作弊的,不准参加殿试(皇帝亲自监考)。至于殿试中作弊怎么办,估计是没人敢,那不是欺君嘛,“打小抄”不要命,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

  • 标签: 考场作弊 处罚 古代 考试作弊行为 全国统一 会试
  • 简介:盗窃未遂的定罪处罚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盗窃未遂是犯罪未遂中的一种具体形态,对于盗窃未遂的行为理应追究刑事责任,否则便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盗窃未遂行为的判断标准应该从盗窃数额、盗窃次数以及其他情节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 标签: 盗窃未遂 刑事责任 界定
  • 简介:无论适用刑法第157条的规定还是适用刑法第279条的规定都不能对行为人实行的行为的不法内涵作出全面的评价,即数个行为之间具有独立关系的牵连犯,对这种性质的牵连犯实行数罪并罚的处断原则

  • 标签: 原则探讨 处罚原则 我国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