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儒家的天下观、大同思想在今天的时空和时代谱系下得到了新的基于传统和面向未来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为了回应作为全球普适化思维的法治思维。但当代儒家基于自身本位的普适化努力,依然含有一元价值论的现当代自由民主价值所质疑的危机;尤其新儒家的具体之宪政设计构想,其在符合传统精英主义价值要求下,依然不能脱开宪政主义质疑与现实可能性之困境,其中包括来自比较流行的宪法爱国主义之思维基于时代要求的普遍价值与人的处境之正当性的价值追问以及多元平等之价值处境的要求。

  • 标签: 普适化 一元论价值观 新儒家 有限精英主义 宪法爱国主义
  • 简介: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有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向改革者提出挑战.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且两次宪政改革的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

  • 标签: 晚清宪政 国民党宪政 相似点比较 启示
  • 简介:“邓小平之问”马国川:去年12月,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4.7%,高出GDP增长率的两倍还要多,更远超过国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公众对于税负之重表示不满,可是政府部门以及部分学者却辩解说,中国的税负并不重,在世界上只处于中等水平。作为财政学者,您认为中国的税负水平是轻还是重呢?

  • 标签: 财政部 宪政改革 中国 GDP增长率 税负水平 财政收入
  • 简介:3、宪法中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的司法适用,1868年第十四条修正案是美国宪法第二次对正当法律程序作出规定,我们必须在宪法中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 标签: 宪政正当 正当法律 法律程序
  • 简介:近现代政治理论对国家制度影响大的,不外乎有两种: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学说;一是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分权学说.我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院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标签: 中国 宪政体制 检察权 审判权 检察制度 法律监督
  • 简介: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仙(一字蛰先),浙江山阴人(今杭州萧山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立宪派。其一生最大的政治诉求乃是君主立宪政体。1890年他在《危言》中就明确提出设议院的主张,是中国近代较早主张移植西方民主政体的思想家之一。

  • 标签: 君主立宪政体 汤寿潜 思想论 古义 宪法 西方民主政体
  • 简介: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溃退和政治上的腐败,乃至造成抗战以来空前未有的严重危机。重庆、昆明、成都、桂林等地各阶层人民先后行动起来,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实施民主宪政。随着形势的发展,斗争的规模日益深入,范围也越来越广,终于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宪政运动。

  • 标签: 民主宪政运动 抗战后期 抗战以来 一党专政 国民参政会 抗战初期
  • 简介: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图谋通过“宪政改造”实现“法理台独”,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动。在大陆的强大压力和岛内民意的反对下,陈水扁当局的图谋面临重重困难.但是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本质没有改变.企图通过“第二阶段宪改”制定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的目标没有改弃。“法理台独”是现阶段严重威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反对“法理台独”是现阶段“反台独、反分裂”斗争的重要内容。

  • 标签: 陈水扁 中国 台湾省 “台独”分子 政治 第二阶段
  • 简介:我们可从以社会契约学说为思想启蒙的国民主权说中去追寻国家政治义务与国民的服从义务的关系以及国家征税权与国民权利的关联,1.国民主权与纳税人权利 ,"[37]税收法定原则的理论根据既有国民主权原则也有法治国家原则

  • 标签: 宪政基础 权利宪政 纳税人权利
  • 简介:摘要地方党政关系的发展对于中国政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党政关系的发展状况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国情有重要的关系,党政关系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对党政机关进行制度化约束,推动地方党委工作不断朝着法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发展地方党政关系需要处理好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使双方的职能和权力规定更加明确,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党政关系新模式,用宪政的角度来思考中国地方党政关系。

  • 标签: 宪政 党政关系 法治 制度化
  • 简介:中国现有的宪政实现理论有局限性。中国实现宪政最根本和最直接的阻碍是大一统的权力,诱致性变迁存在的“搭便车”问题,内生型模式存在“制度悖论”的难题。中国宪政的实现应该另辟蹊径,发挥英明睿智的权力的理性和统领作用。

  • 标签: 宪政实现 多元权力 大一统权力 制度悖论 理性权力
  • 简介:五四前后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什么没有产生有效的现代宪政制度,因为我们缺乏形成和革新制度的能力。制度经常是利益斗争和调和的产物;制度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本共识基础上;制度的构建还需要法治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制度本身的作用。

  • 标签: 制度建构 最高权力 利益妥协 民主参与
  • 简介:表达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既有防御权的功能又有受益权的性质。把表达权仅仅理解为国家不应干预的自由权是不完善的,不利于表达权的全面保护。对表达权的保障有助于权利体系的完善、国家权力的规制、政策与法律的理性化及公民人格的完善。由于表达权是一束权利的集合体,是一种"复合性"权利,其保障和限制要区别对待,但落脚点是保护。要完善保障和救济体系,通过民主化、法治化为表达权的实现奠定制度基础。

  • 标签: 表达权 宪政价值 民主
  • 简介: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来到2000多年前的雅典:雅典的那些男人们(注意,只是男人们)正在开一个类似于现在“代表大会”之类的“公民大会”。他们商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本属于雅典殖民地的米洛斯人因为不满雅典的统治而决定与斯巴达结盟。

  • 标签: 苏格拉底 宪政体制 中国 法治思想 政治制度
  • 简介: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代西方宪政制度起始于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产阶级宪政制度的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都是征税权之争本文以税收立法权与宪政的历史联系为切入点,试图得到一些税收立法权与宪政的有益启示。

  • 标签: 历程考察 宪政历程 税收立法权
  • 简介:中国宪政建设需要形成新的政治观,宪政中华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公民伦理的建设,建设宪政中华的进程中当处理好坚凝与扩展的关系

  • 标签: 中华的 华的正当性 宪政中
  • 简介:美国宪政理念深受欧洲影响,但美国自由成长的市民社会是宪政的结构基础,为美国宪政成长提供了社会支持。独立战争前,初步形成市民社会,进行立宪。经过南北战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等一系列措施,使市民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宪政基础基本奠定。通过对美国宪政成长之路的反思,得出决定美国宪政的关键因素是市民社会这一历史结论。

  • 标签: 宪政基础 市民社会 立宪 宪政理念 美国 自由
  • 简介:他在《宪法学说》中一开始就说摘要,  魏玛宪法让张君劢兴奋,魏玛宪法中的总统专政权有如一把双面仞

  • 标签: 宪政往事 民国宪政
  • 简介:正常法治与非常法治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方面,但非常法治在对象、手段、效力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建设非常法治对宪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实践上说,建设非常法治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国家紧急权力制度、提高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能力、促进法律的和谐发展。从理论上说,建设非常法治有助于建构非常法学。

  • 标签: 非常法治 国家紧急权力 宪政